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中风治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偏瘫为主证的一种病证 ,其来势凶险 ,病情重笃 ,为老年人常见病。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记载极为丰富 ,并列为“风、劳、臌、膈”四大难证之首。笔者长期潜心于活血化瘀的研究 ,根据气血理论 ,对中风治血取得较好疗效 ,现浅谈体会如下。1 中风治血的理论渊源祖国医学对中风早有认识 ,在《内经》中有“厥巅疾”、“煎厥”、“薄厥”、“大厥”、“偏枯”的记载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 :…  相似文献   

2.
中风先兆属"风邪"致病,这里的风邪指的是内风,而导致内风产生的病因各异,作者认为根本原因是血虚或血瘀,其治疗应以"治血"为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过补血养血或活血化瘀,使中风先兆患者血液充盛,血行畅达,则风病自愈。在中风先兆阶段进行早期诊疗,截断病势进展,防中风于未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丹溪四人作为杂病大家,对于妇科月经病的诊疗思路各有特色,刘完素以火热、阳郁为论,临床以四物汤配以清热泻火之药;李杲以脾胃损伤,内伤热中为论,临床主以补脾益气、升阳摄血、泻火除湿为大法;张从正以"三邪"入侵,气血壅滞为论,临床主以吐、下二法调理气机;朱丹溪以气血失和、痰阻、气郁、相火妄动为论,临床上以四物汤、二陈汤、越鞠丸加减运用,注重补脾胃化阴精。作者简要概括其四人对月经病的诊疗特色,以求更好的指导临床对于月经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景岳全书·妇人归>云"气血者,人之神也,然妇人以血为基本."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然气能生血又能行血、摄血.气血和调,经候如常.梁老师认为,治病要诀在于阴阳气血.月经病重在调理,而循时用药是关键.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随师临证所得,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遗症80例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柳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5738-5739
中医认为,中风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或跌仆而致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所致Ⅲ。我科于2008-01—2008—12对80例中风后遗症伴有半身不遂、手足痉挛、手足麻木、手足不遂的住院患者进行治疗。现将护理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肖慧荣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是瘀血雍滞,肠络受损,传导失司,致气血失调.该病常常寒证与热证并存,气虚与气滞并见;血能载气,气能生血,气能推动血行,因此在治疗上尤其重视气和血的功能,并主张"气血同调",选用古方救绝神丹,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对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固本培元"治法是新安医学的特色治法,主张固先、后天之本,培元阴、元阳两种元气,是传统医学对治未病的重要观点。新安医家运用固本培元法治未病颇具特色,汪机倡"营卫一气""参芪双补",重气血阴阳并补;徐春甫重"脾胃元气",倡"摄养于无疾之先";孙一奎创"动气命门",擅温补下元,脾肾同治;吴崑提"针药保元",强调针药互补,调和气血;罗周彦立"元阴元阳",细分元气,从元气辨治疾病。新安医家固本培元学术思想对丰富治未病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风重在治痰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病,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中风治痰瘀虽有所论,于中脏腑昏迷不省人事,痰声漉漉时,用豁痰开窍治之,后期半身不遂后遗症,用活血化瘀,则有较多地提及。基于对其中风诸证,痰瘀重视则少。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故笔者认为对中风诸证治疗,涤痰祛瘀是重要法则。1 中风多有痰瘀  相似文献   

9.
正中风,西医称之脑卒中。中医学认为,中风一般都是存在气血内虚,后受劳累疲倦,情绪波动,饮食不节等因素诱导。人体在这些不良因素刺激下,能使脏腑阴阳失调,脉内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而致脑脉的痹阻或血溢。临床症状主要有突然昏倒、半身运动不能、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中风者风邪之善行而数变,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该病于中老年人多见,随  相似文献   

10.
朱超  王键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0):919-920
中风是中医内科四大证之一.新安医家对中风的认识颇具特色,对其病因病机的阐述卓有见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汪机认为气虚为主,气不生血;孙一奎提出“血病、痰病为本,外邪为标”;吴崑认为清浊倒置,逆从不顺;汪昂认为“真气先虚”,首创治风三法;叶天士倡导“阳化内风”之说.  相似文献   

11.
探讨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诊疗中的应用。平乐正骨平衡理论以“气血共调、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等为核心,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该理论应用于FAI的诊疗过程中,多注重标本同治、整体与局部并重的诊疗思维,使得气血、筋骨、肌肉等达到平衡状态,对其临床诊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验证自拟生精活精汤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将门诊76例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固本培元办法组方生精活精1号方)和治疗组(固本培元+净化气血办法组方生精活精2号方)进行治疗1个月的疗效对照。结果:治疗组在精子密度和活力两个方面的提升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固本培元+净化气血"组方对提高精子密度和活力两个方面都优于单纯的"固本培元"组方的疗效,所以"固本培元+净化气血"理论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和扩大使用。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对妇女妊娠期间及产后的用药都持有"胎前宜清"、"产后宜温"的观点.如王海藏日:"胎前气血和平,则百疾不生,若气旺而热,热则耗气而胎不安,当清热养血为主".又如汪石山说:"妊娠必须清热调血,使血循经,以养其胎,故丹溪用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等等.  相似文献   

15.
偏瘫治疗仪在脑梗塞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络庳阻或血溢于脑,以昏愦、半身不遂、肢麻、舌强语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2001年12月至2003年9月我院对收治的60例中风患除予以中医辨证施治,辨证施护外,并用MD-802型偏瘫康复治疗仪进行功能训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历史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巧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131-133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 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 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损伤有外伤、内伤之分.外伤皮肉筋骨,内伤气血脏腑.损伤无论内外,均与气血有密切关系.气无形,血有形.瘀血、亡血,有目共睹,故有"损伤专从血论"之说,实则"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  相似文献   

18.
<正>卫气营血辨证由清代温病学家叶桂所创立,是温病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叶桂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和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生理的论述和自己的实践体会,将营卫气血理论引申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其既是构成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防治温热病的理  相似文献   

19.
正中风是指在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的基础上,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1]。因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王清任辨气虚血瘀诸证的经验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蔡铁如主题词王清任中风(中医)/诊断血瘀/诊断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是他对气血理论的发挥和对补气活血、活血化瘀方法的应用。他认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