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盆腔[1]、腹腔及腹膜后等恶性肿瘤予以放射线治疗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较多累及小肠、直肠及结肠[2]。据统计,50%肿瘤患者接受过放射治疗,在25%的肿瘤中放疗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放射线导致的肠道损伤也随之增加[3-4]。国外报道显示,因长期放疗引起的急性RE发病率高达60%~80%,超过了炎症性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总发病率[5],还可能存在临床研究对慢性RE发病率低估的可能[6]。  相似文献   

2.
薛艳  鲜仕蓉  周渝  杨正兵  张正 《华西医学》2003,18(4):611-612
放射性肠炎 (radiationenteritis,RE)是继发于腹部、盆腔和腹膜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的并发症之一 ,病变常累及小肠、结肠、直肠等 ,可以在治疗中或治疗后发生 ,其中以放射性直肠炎最常见。常见的原发病是子宫、附件、膀胱、直肠的恶性疾病。RE发生率的统计结果差异较大 ,国外文献报道为 5 %~1 5 % [1~ 3] ,国内为 2 7%~ 2 0 1 % [4 ] 。随着放射治疗的普及、内照射的开展、放射剂量的增加 (总量 >50GY发生较多 )、放射野的扩大、恶性肿瘤远期生存率的不断提高 ,而使RE的发生率不断增加。据报道[5] ,放射性物质是作用于细胞的复制…  相似文献   

3.
正放射性肠炎(RE)尚无药物预防及治疗的标准策略[1],目前主要治法有手术、药物、保留灌肠及高压氧疗。保留灌肠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有疗效可观、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等诸多优点,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在RE的临床治疗中出现了种类繁多灌肠药物,作者就近5年有关灌肠治疗所用药物及护理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小肠和结、直肠的放射损伤[1],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大小、时间长短、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放射性肠炎和慢性放射性肠炎。急性放射性肠炎在患者放疗后数周或数月发生,症状短暂,具有自限性,一般都能治愈。如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可转变成慢性放射性肠炎[2],其为恶性肿瘤放疗后最严重的致死性并发症之  相似文献   

5.
<正>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盆腔、腹腔及腹膜后肿瘤,尤其是妇科肿瘤及前列腺肿瘤放疗常见的放射性损伤,可累及小肠、结肠及直肠。RE主要表现为腹泻、鲜血便、瘘管形成、肠梗阻等症状,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增长,其发病率亦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对放射性肠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并且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现对放射性肠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盆腔恶性肿瘤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为腹痛、黏液血便、肛门坠痛、排便困难、腹泻、里急后重、大小便失禁和尿急.据报道[1],急性RE发生率为50%~75%,最早可在照射后2 d发生[2],一般在治疗开始1~2周后出现,临床表现为肠鸣音增强、腹痛、水样腹泻及里急后重.慢性RE发生率为5%~20%[1],可以从急性阶段继发或经过至少90 d的潜伏期(中位时间8~12个月)后出现,最长可在10年后出现,表现为出血、瘘道形成、直肠溃疡或狭窄.有研究[3]发现,至少有72%的患者以直肠出血为主要并发症.病情轻者症状可耐受并可自行愈合;重者症状可持续很长时间,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痛苦与不便.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肠炎(RE)是腹腔、盆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中医认为,热毒蕴结、脾胃受损是RE的根本病机。治疗应注重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及固护脾胃的个体化治疗,遵循清热解毒化湿、健脾涩肠止泻的治疗原则。在该病治疗中,除常规口服、灌肠方法外,多种彰显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外治法(针灸、推拿、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也被证实疗效确切。现将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放射性损伤,可累及肠道各节段,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及分泌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是当今临床治疗的难题。目前,放射性肠损伤机制仍不明确,尚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已成为RE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干细胞移植治疗RE的研究现状及其损伤修复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四联液保留灌肠在放射性肠炎中的疗效。[方法]对46例放射性肠炎病人使用四联液保留灌肠并观察其疗效。[结果]46例放射性肠炎病人治愈33例,显效10例,好转3例。[结论]使用四联液保留灌肠能提高放射性肠炎疗效、缩短病程,此方法刺激性小,病人易于接受,治疗效果满意,无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马铃薯汁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放射性肠炎病人和慢性放射性肠炎病人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天早餐前30 min嘱病人空腹饮用生马铃薯汁150~200 mL,病情严重者睡前再饮1次。治疗后15 d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病人和慢性放射性肠炎病人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60例放射性肠炎病人,总有效率为97%,其中29例(97%)急性放射性肠炎病人饮用生马铃薯汁后起效,起效中位时间为3 d,无病人发生不良反应;29例(97%)慢性放射性肠炎病人饮用生马铃薯汁后起效,起效中位时间为7 d,有4例病人产生胃部不适,但均自行缓解。[结论]饮用生马铃薯汁对治疗放射性肠炎具有一定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78例放射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盆腔肿瘤患者在放疗中出现的放射性直肠炎的观察和护理,探讨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模式。方法:对2004年3月-2007年7月接受放疗的盆腔肿瘤患者78例出现放射性肠炎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其发生发展规律,并根据不同情况予相应处理。结果:在放疗剂量超过60Gy时,20例出现l级放射性肠炎,54例出现Ⅱ级放射性肠炎,4例出现Ⅲ级放射性肠炎。结论:大剂量放射治疗使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增加,且程度加重,应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放射性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放射性肠炎发生机理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恶性肿瘤的二种严重放疗并发症。文中简述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机理及最新研究进展。从分子水平揭示放射性肠炎发生的原因及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欧美等国男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2位[1].放疗作为晚期前列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能达到根治性效果.但放疗并发症较多,最常见的为放射性肠炎.我科使用我院自制白萝卜汁联合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和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前列腺癌放疗后放射性肠炎,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放射线对肿瘤细胞的局部杀伤作用是放射治疗的物质基础,是当今抗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1].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放射性治疗是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性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一般发生在照射期,慢性发生在放疗后6个月~2年.  相似文献   

15.
放疗普遍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放疗经常导致多种或轻或重的副作用,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放射性肠炎是腹盆腔肿瘤经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呈增加趋势。现有内科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根治,外科手术治疗存在较大风险。肠道菌群与人的健康和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放射性肠炎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粪菌移植是起源于中医古方,近年来兴起的新疗法,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肠病及炎症性肠病疗效显著。本文报道一位18年前因宫颈癌行放疗导致放射性肠炎的患者,经亲属供体粪菌移植症状获得显著缓解的案例,这是迄今第一例粪菌移植用于难治性放射性肠炎并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孙奉英  严谨  梁玉萍 《当代护士》2021,28(2):162-165
放射性肠炎是因放射线致上皮细胞增殖和成熟异常,隐窝细胞有丝分裂减少,小肠黏膜变薄,绒毛缩短,毛细血管扩张、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所致[1].其即对盆腔肿瘤的放疗造成相当的不利影响,又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2].因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病人增多,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发生率在80%左右[3].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一般发生在放射治疗期间,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便,甚至脓血便[4].慢性放射性肠炎发生时间可跨越3个月至30年[5].  相似文献   

17.
李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809-4810
多数恶性肿瘤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中的90%以上[1,2]。孙永敏等[3]报道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为93.8%。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病机理为受照射部位皮肤发生毛细血管反应性扩张,局部充血,出现红斑、色素沉着及干性脱屑[4]。虽然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但皮肤损伤将造成局部皮肤疼痛、出血及局部感染或全身感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盆腔恶性肿瘤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为腹痛、黏液血便、肛门坠痛、排便困难、腹泻、里急后重、大小便失禁和尿急。据报道,急性RE发生率为50%~75%,最早可在照射后2d发生,一般在治疗开始1~2周后出现,临床表现为肠鸣音增强、腹痛、水样腹泻及里急后重。慢性RE发生率为5%~20%,可以从急性阶段继发或经过至少90d的潜伏期(中位时间8~12个月)后出现,最长可在10年后出现,表现为出血、瘘道形成、直肠溃疡或狭窄。  相似文献   

19.
庞自云 《护理研究》2012,26(23):2159-2160
[目的]观察以锡类散等配制的小剂量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效果。[方法]将40例腹部及盆腔肿瘤放疗并发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静脉给予抗生素及激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锡类散、蒙脱石散等配制的灌肠液保留灌肠,两周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20例中,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20例中,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锡类散等配制的小剂量灌肠液行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所致放射性肠炎(RE)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放疗所致RE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RE以直肠发病多见,28例RE中,直肠25例(25/28,89.29%),乙状结肠2例(2/28,7.14%),直肠和乙状结肠1例(1/28,3.57%)。病变肠壁在T2WI和DWI上均表现为"同心圆"分层状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同心圆"分层状环形强化;23例(23/28,82.14%)病变肠壁较均匀环形肿胀增厚,内壁较光滑,未见明确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3例(3/28,10.71%)病变肠壁不均匀环形肿胀增厚,局部内缘不规整,呈隆起状,2例(2/28,7.14%)伴发直肠-阴道瘘。结论放射治疗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所致RE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RE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