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电针治疗后的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功能变化,并基于Cajal间质细胞(ICC)探索该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假手术组在T10水平只暴露脊髓,不离断;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在T10水平完全横断脊髓制作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待大鼠渡过脊休克期后,电针组给予电针次髎穴治疗,1次/d,连续14天。电针14天后测尿流动力学,观察各组大鼠膀胱功能的变化;然后处死大鼠,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膀胱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分析ICC数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降低(P0.05),膀胱基础压力和漏尿点压力较之增加(P0.05);电针组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模型组增加(P0.05),膀胱基础压与漏点压较之降低(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C-kit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升高(P0.01),ICC数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膀胱C-kit蛋白表达降低(P0.01),ICC数量减少(P0.01)。结论:电针次髎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有显著疗效,其机制之一可能为通过抑制Ckit表达,减少ICC数量,从而减少膀胱逼尿肌无抑制收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藏花素对膀胱肿瘤细胞5637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用3mmol/L藏花素处理膀胱肿瘤细胞5637细胞株,采用反转录PCR(RT-PCR)检测细胞deltaN P63基因表达的变化,光镜下检测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改变,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细胞增殖改变。结果在一定浓度的藏花素作用下,可见5637细胞生长缓慢,deltaN—P63基因表达下降,G0/G1期细胞数量增加,G2/M期细胞数量减少,MTT检测显示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结论藏花素可以抑制膀胱肿瘤细胞增殖和生长,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deltaN P63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自噬相关基因、蛋白在急性期脊髓损伤大鼠膀胱平滑肌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 选取24只雄性Wistar大鼠并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及对照组(12只)。模型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仅予以椎板切除处理。于术后6h对2组大鼠进行BBB运动评分,采用尼氏染色观察2组大鼠脊髓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膀胱平滑肌细胞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及P62表达,采用RT-PCR检测膀胱平滑肌自噬相关基因LC3、P62、Beclin1 mRNA表达。 结果 模型组大鼠下肢运动功能BBB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尼氏染色观察可见模型组神经元及尼氏小体数量减少;Western blotting染色提示模型组LC3-Ⅱ表达较对照组增高(P<0.05),P62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免疫荧光染色法提示模型组膀胱平滑肌LC3阳性细胞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P62阳性细胞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RT-PCR检测发现模型组LC3及Beclin1 mRNA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P62 mRN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 结论 自噬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膀胱平滑肌中表达活跃,可能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髓横断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模型大鼠的超声影像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 将27只SPF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8只)和实验组(19只),实验组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组,模型组制备脊髓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剔除制备模型失败的3只,模型组剩余8只。在术后第28天对各组大鼠进行排尿后麻醉及清醒状态下超声观察膀胱径线与膀胱壁厚度;术后第四周检测各组大鼠尿动力学改变;术后第四周摘取膀胱逼尿肌组织进行染色观察。结果 ①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尿量增多,下肢BBB评分降低,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②HE染色见空白组膀胱组织基本正常,模型组膀胱病理改变明显,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③超声诊断学表示:与空白组,模型组膀胱充盈度增大、膀胱壁厚度增加,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②尿动力学结果表示: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漏尿点压、灌注时间、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最大压力均显著升高(P<0.0001);结论 本研究初步观察到SCI后NB模型大鼠膀胱组织在功能、超声影像结果及组织形态上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即超声影响学资料可以作为判断NB模型大鼠膀胱组织变化的可视化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大鼠模型,探讨钙库操纵性钙通道蛋白在OAB大鼠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方法3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各15只。模型组单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制备OAB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组腹腔注射后24h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观察排尿间期、排尿阈值、基础膀胱压力和平均逼尿肌压力。尿流动力学检查后立即处死大鼠,取膀胱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膀胱组织钙释放激活钙通道蛋白1(calcium release-activated calcium channel protein 1,Oria1)、基质交联分子1(stromal interacting molecule 1,STIM1)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Oria1mRNA、STIM1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对照组储尿期及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平稳、未见明显不稳定收缩,模型组在储尿期出现明显不稳定收缩;模型组排尿间期[(217.8±176.7)s]短于对照组[(412.8±276.4)s](P<0.05),排尿阈值[(10.0±2.6)cm H2O]低于对照组[(14.3±2.7)cm H2O](P<0.05),基础膀胱压[(11.4±3.7)cm H2O]高于对照组[(7.5±2.6)cm H2O](P<0.05),平均逼尿肌压力[(54.8±20.7)cm H2O]与对照组[(43.2±8.2)cm H2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膀胱组织Orai1蛋白(0.36±0.21)及STIM1蛋白(0.63±0.46)相对表达量、Orai1mRNA(1.92±0.80)及STIM1mRNA(0.42±0.22)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0.21±0.13、0.44±0.31、0.59±0.06、0.16±0.02)(P<0.05)。结论环磷酰胺诱导的OAB大鼠模型膀胱组织中钙库操纵性钙通道相关蛋白Orai1及STIM1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6.
背景:移行上皮细胞的分离方法有酶消化法、组织块法及刮削法3种。目的:探讨培养人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和其传代的最佳方法。方法:培养人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观察细胞在MEM-F12和KSFM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以及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标记AE1及仅在尿路上皮组织中特异表达的尿空斑蛋白Uroplakin III,以鉴定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别利用4步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再植法对细胞进行传代培养。结果与结论:①细胞在MEM-F12培养基中较KSFM培养基中爬出及融合均快,生长状态良好。②细胞免疫荧光鉴定证实为移行上皮细胞。③胰蛋白酶消化传代细胞,传代第18~24h贴壁,贴壁后无法继续生长,60~72h后细胞开始凋亡;组织块再种传代细胞生长稳定迅速,24~48h细胞开始爬出,第10~16天达到80%融合,传至第4代后开始出现衰退。说明以DMEM-F12培养基进行组织块培养法和组织块再种法是人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的表达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32例OAB患者膀胱组织、10例正常膀胱组织和10例因其它原因所致尿频患者膀胱组织中GAP-43mRNA的转录。32例OAB患者中,13例为特发性逼尿肌不稳定(IDI),19例为特发性感觉急迫(SU)。结果在OAB患者膀胱组织中GAP-43mRNA的表达强度较对照组高,两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GAP-43mRNA在不同病程患者膀胱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AP-43mRNA在OAB膀胱中的表达强度较正常膀胱高,提示GAP-43表达与其mRNA稳定性有关,其转录水平调节机制可能在OAB的发病机制起重要作用。阻断GAP-43mRNA的表达可能为OAB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GAP-43mRNA的表达与病史的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平面脊髓损伤排尿障碍大鼠尿动力学及膀胱c-Kit的调控作用。方法将SD雌性大鼠分别制作胸髓和骶髓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于实验第22天将造模成功并进入脊髓损伤后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胸髓损伤组、胸髓损伤电针组、骶髓损伤组、骶髓损伤电针组, 每组取10只, 并与10只假手术组对照。2个电针组均取关元、三阴交穴位电针刺激, 每日15 min, 共14 d。干预结束后, 对各组大鼠进行尿动力学检测, 采用HE染色观察膀胱形态学改变, 采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膀胱c-Kit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 胸髓损伤组膀胱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降低, 残余尿量明显增加(P<0.05), 骶髓损伤组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增加(P<0.05), 且2组膀胱的组织形态也发生了异常改变。胸髓损伤组大鼠的膀胱c-Kit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 骶髓损伤组则明显降低(P<0.05)。分别与2个造模组比较, 电针干预增加了胸髓损伤大鼠的膀胱容量和顺应性(P<0.05), 电针干预还降低了骶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后线粒体Ca2+、细胞色素C的影响。方法用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闭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4只大鼠,每组8只,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组给予30 min预缺血,72 h再灌注,后续2 h缺血,4 h再灌注。用张均田的改良方法测定细胞色素C含量。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线粒体Ca2+含量。结果缺血预处理组动物的细胞色素C、Ca2+,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缺血预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减少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维持线粒体Ca2+稳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黄液对大鼠膀胱黏膜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黏膜损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将32只SPF级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D共4组,每组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模型对照组,C组为治疗组,D组为预防治疗组。膀胱内灌注盐酸制作膀胱黏膜损伤的动物模型,并在建模前或建模后膀胱内灌注银黄液。通过HE染色、组织学损伤评分和膀胱组织中HSP70的表达评估各组炎症严重程度,并分析与黏膜受损程度的关系。结果光镜下病理改变,B组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明显扩张,上皮细胞坏死。C组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D组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无或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学损伤评分,A组组织学损伤轻微,B组评分明显高于C、D组(P<0.01),C组评分高于D组(P<0.05);HSP70的表达,A组HSP70表达程度明显低于B、C、D组(P<0.01),B组表达明显高于C、D组(P<0.01),C组表达高于D组(P<0.05)。结论银黄液可以提高膀胱黏膜抗急性化学性损伤作用以及促进损伤后的膀胱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的:观察烟草烟雾提取物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GATA-2浓度的影响及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用不同浓度(0,5%,10%,20%)烟草烟雾提取物刺激,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烟草烟雾提取物对GATA-2的影响。用筛选出的最适合的烟草烟雾提取物浓度处理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时间(0,4,8,12,24 h)后,检测GATA-2 mRNA的变化,以及加入生长反应因子1抑制剂后GATA-2 mRNA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0浓度烟草烟雾提取物相比,5%低浓度烟草烟雾提取物刺激后,GATA-2 mRNA表达较10%中浓度和20%高浓度增加的更显著。不加烟草烟雾提取物组即0 h 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有少量 GATA-2的mRNA,5%烟草烟雾提取物刺激后于4 h内开始增加,8 h达高峰。加入生长反应因子1抑制剂后5%烟草烟雾提取物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GATA-2 mRNA表达明显降低。提示烟草烟雾提取物可通过生长反应因子1促进GATA-2增加,抑制生长反应因子1后,GATA-2的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髓内细胞凋亡率及脊髓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从60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36只,按脊髓横断法制作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后,将符合要求的模型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各12只,其余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各12只;术后第19天取"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行电针干预,连续治疗7天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并用TUNEL法测定髓内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尿流动力学,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升高(P0.05),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均降低(P0.05),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均升高(P0.01);(2)髓内细胞凋亡率,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的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3)Caspase-3蛋白表达,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脊髓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脊髓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可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压力、最大容量及顺应性,降低受损脊髓组织的凋亡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脊髓组织中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在体内外均能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但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体外增殖潜能较差,限制了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发展.目的:探讨不同质量浓度角脘蛋白生长因子对SD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体外增殖活力的影响,并寻找最佳浓度,从而得到大量增殖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方法:运用胶原酶逆行灌注法分离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细胞,而后体外扩增,分别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进行鉴定.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角脘蛋白生长因子刺激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增殖,通过细胞计数及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表达CK19蛋白;不同浓度的角脘蛋白生长因子培养基中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形态正常,5μg/L角脘蛋白生长因子组比其他浓度组细胞数量少(P<0.01),而10,15与20 μg/L角脘蛋白生长因子组的细胞数量相近(P>0.05).提示不同浓度的角脘蛋白生长因子均可促进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增殖,10 μg/L角脘蛋白生长因子可能是促进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增殖的最佳培养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探索用于泌尿系统组织工程的膀胱移行上皮种子细胞的最佳培养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吉林大学药学院生物工程实验室完成。①取1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耳缘静脉行空气栓塞处死,超净台内无菌取膀胱。②采用中性蛋白酶分离膀胱各层组织。③胰蛋白酶消化获得膀胱移行上皮细胞。④将获取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别接种到含体积分数为0.01,0.05,0.1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进行培养。④每日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分别在第1,3,5,7,9天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作细胞生长曲线。结果:①原代移行上皮细胞于接种后34~48h贴壁,培养六七天时可达80%融合,呈典型铺路石状。②传代后的细胞生长稳定快速,24~36h贴壁,五六天可达80%融合。③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不同体积分数血清对移行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显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在含有体积分数为0.05血清的DMEM-F12培养中生长状态最佳。结论:采用中性蛋白酶与胰蛋白酶联合消化法,对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是一种稳定、快速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胫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源性膀胱及膀胱中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 vanilloid1,TRPV1)通道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期探究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6只:正常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干预组。对于脊髓损伤组及干预组,使用改良Allen’s打击法进行脊髓损伤造模。同时在2周后对干预组进行电刺激,每日2次,每次20min,每周5天,持续4周;实验第6周以尿流动力学指标及膀胱组织HE染色衡量干预效果,使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膀胱中TRPV1通道蛋白的表达。结果:干预组膀胱顺应性为0.05±0.01(ml/cmH_2O),脊髓损伤组大鼠膀胱顺应性为0.03±0.01(ml/cmH_2O),干预组较脊髓损伤组相比膀胱低顺应状态明显改善(P0.05),膀胱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与此同时干预组TRPV1通道蛋白在转录及翻译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胫神经电刺激有效促进了脊髓损伤大鼠膀胱中TRPV1通道蛋白的表达,并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猪正常尿路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扩增技术;观察利用纤维蛋白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4/07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采用酶消化法及无血清培养系统体外原代培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②将体外扩增的膀胱上皮细胞以相同密度分别接种于普通培养板(对照组)和纤维蛋白凝胶包被的培养板(实验组),于接种后4d比较两组细胞克隆形成情况。③再将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于纤维蛋白凝胶包被的培养板,在不同融合度(70%,100%)时将细胞消化传代,以相同的密度再次接种于纤维蛋白包被的培养板,比较生长于纤维蛋白凝胶表面的、不同融合度的细胞传代后的克隆形成情况。④取对数生长期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以相同密度接种于96孔板,以含不同浓度抑肽酶(0,37.5,75,150,300kIU/mL)的keratinocyte-SFM培养,4d后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比较移行上皮细胞生长情况(不含抑肽酶者为对照组)。结果:①移行上皮细胞生长良好,多次传代后仍扩增迅速。②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在培养板和纤维蛋白凝胶表面均生长良好,4d后细胞克隆形成率在纤维蛋白凝胶表面和培普通培养板无明显差异[(8.67±1.45)%,(9.33±1.76)%,P>0.05]。③生长于纤维蛋白凝胶表面的细胞传代后仍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且70%融合组传代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100%组[(18.2±1.08)%,(12.8±1.35)%,P<0.05]。④抑肽酶在300kIU/mL时对细胞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在其他浓度时则不明显。结论:①该法培养猪膀胱上皮细胞迅速可靠,多次传代后仍有较强的增殖能力。②细胞在纤维蛋白凝胶表面生长良好,传代后仍然有较强的增殖能力。③纤维蛋白凝胶具有作为泌尿系腔道组织工程支架的潜在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探讨膀胱顺应性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之间可能的相互关系。[方法]取普通级SD雌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70只,对照组20只。建立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建模6周后,通过膀胱测验判断膀胱的顺应性。然后取大鼠膀胱组织,经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Masson染色,分析对比染色后图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膀胱顺应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增多。[结论]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增加,膀胱顺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聚氨酯材料为衬底进行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种植和培养,与在培养瓶中的膀胱平滑肌细胞进行对比,了解聚氨酯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和细胞毒性。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在膀胱平滑肌细胞体外生长增殖的过程中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大体表现,用酶标仪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数量。结果透射电镜下在不同的倍率下观察聚氨酯膜,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倍率下聚氨酯膜的表面是光滑的,材料性质单一。组织块培养法原代培养获取人膀胱平滑肌细胞稳定可靠,细胞形态良好。抗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培养细胞为膀胱平滑肌细胞。膀胱平滑肌细胞在PU表面能黏附、生长和增殖。体外复合培养7 d后,膀胱平滑肌细胞铺满PU表面。5 d,7 d的细胞形态与1 d相似。两组5 d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平滑肌细胞在聚氨酯材料上的生长增殖与培养瓶中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聚氨酯材料是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生物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介导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急性膀胱扩张(AUBD)导致大鼠肾氧化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30只雌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UBD组、AUBD+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只进行充盈性膀胱测压。AUBD组大鼠用2倍正常膀胱容量充盈膀胱2 h,在排空后1 h进行充盈性膀胱测压。AUBD+ARB组大鼠在膀胱排空前10 min肾内注射2mg/kg的AT1受体阻断剂缬沙坦,其余处理同AUBD组。检测各组大鼠膀胱顺应性、不稳定收缩频率以及膀胱和肾组织中活性氧(ROS)、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肾形态学、巨噬细胞浸润和ICAM-1表达。结果 与AUBD组(0. 018±0. 006 ml/cm H2O)对比,AUBD+ARB组(0. 057±0. 014 ml/cm H2O)大鼠膀胱顺应性显著增加,而不稳定收缩频率(6. 81±1. 405次/10 min vs. 2. 65±0. 813次/10 min)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过度充盈前对比,AUBD组(0. 114±0. 013 ml/cmH2O vs. 0. 018±0. 006 ml/cmH2O)和AUBD+ARB组(0. 113±0. 020 ml/cm H2O vs. 0. 057±0. 014 ml/cm H2O)大鼠过度充盈后膀胱顺应性显著降低,而不稳定收缩频率(AUBD组:0. 56±0. 019次/10 min vs. 6. 81±1. 405次/10 min; AUBD+ARB组:0. 43±0. 027次/10 min vs. 2. 65±0. 813次/10 min)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对比,AUBD组大鼠膀胱和肾组织中ROS(膀胱:215. 72±36. 81;肾:141. 93±12. 75)、NADPH氧化酶(膀胱:9. 46±1. 28 ml/cm H2O;肾:5. 34±1. 21 ml/cm H2O)和过氧化物酶(膀胱:4. 85±0. 91μmol·min-1·g-1;肾:4. 85±0. 91μmol·min-1·g-1)含量显著增加,AUBD组(ROS:膀胱1 146. 29±59. 45,肾846. 48±43. 71; NADPH氧化酶:膀胱17. 39±1. 53,肾19. 62±1. 68;过氧化物酶:膀胱27. 47±3. 16μmol·min-1·g-1,肾27. 47±3. 16μmol·min-1·g-1)显著低于AUBD+ARB组(ROS:膀胱597. 66±46. 84,肾511. 64±49. 69; NADPH氧化酶:膀胱12. 74±1. 55μmol·min-1·g-1,肾9. 51±1. 07μmol·min-1·g-1;过氧化物酶:膀胱6. 44±1. 15 U/mgprot,肾4. 46±1. 08 U/mgpro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AUBD组相比,AUBD+ARB组大鼠肾小管病变缓解。与对照组对比,AUBD组大鼠肾组织F4/80阳性率和ICAM-1阳性率显著增加,AUBD组显著低于AUBD+AR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UBD可导致肾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T1介导的I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构建膀胱癌大鼠模型,分析膀胱癌大鼠LASS2基因及肿瘤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膀胱癌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对模型组大鼠饲喂含0. 05%N-正丁基-N-(4-羟基-丁基)亚硝胺(BBN)的饮用水至第8周,建立膀胱癌模型;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观察记录两组大鼠状态,检测两组大鼠膀胱组织或肿瘤组织的LASS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检测肿瘤增殖相关蛋白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P53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无异常症状;模型组大鼠饲喂过程中死亡3只,活动减少,毛发无光泽,出现血尿症状,HE染色肿瘤组织中大量细胞胞质深着色,胞核异形,形态不规则,膀胱黏膜固有层出现浸润;模型组大鼠相较于对照组,LASS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 0. 05),肿瘤增殖相关蛋白Ki-67及PCNA表达水平均更高,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水平更高,P53表达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膀胱癌大鼠中,LASS2表达下调,肿瘤增殖相关蛋白Ki-67及PCNA蛋白表达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P53表达下调,LASS2可能与肿瘤增殖及凋亡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