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RVOT间隔部起搏的意义。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为RVOT组(n=25)和RVA组(n=25),起搏器置入1个月后通过调整房室间期使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房室结自身下传节律,观察起搏参数,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两组随访1个月时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和RVA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较前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OT组:(135±8)ms vs.(88±8)ms,P<0.001;RVA组:(154±8)ms vs.(90±6)ms,P<0.001]。RVA组起搏后QRS波时限较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起搏后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mechanical delay,IVMD)和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septal-to-posteriowall motion delay,SPWMD)较起搏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VA组起搏后IVMD和SPWMD绝对值较RVOT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MD:(38±7)ms vs.(24±5)ms,P<0.001;SPWMD:(118±21)ms vs.(60±11)ms,P<0.001]。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较RVA起搏小,提示RVOT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超声多普勒优化房室间期后,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差别。方法(1)共入选45例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其中男16例,女29例。RVA组31例,RVOT组14例,出院前进行程控。(2)将感知的房室间期(SAV)由70~170ms递增,每次递增20ms,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肌做功指数(MPI),将MPI最小时的SAV确定为最适SAV。比较不同起搏部位所测最适SAV的差异。(3)应用组织多普勒同步图(TSI)技术分别测量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心肌收缩达峰时问,二者之差用ATs表示,代表室间不同步程度。比较不同起搏部位ATs的差异。结果(1)RVA与RVOT起搏的最适SAV分别为(80.0±9.8)ms对(92±1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VA与RVOT组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达峰时间差分别为(89.5±25.7)ms对(27.94-10.5)ms(P〈0.001),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收缩达峰时间之差分别为(88.3±23.4)ms对(29.54-16.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较小,分析其效果与RVOT起搏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比较,评价RVOT起搏在目前植入技术条件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4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平均年龄(63.5±10.4)岁,随机分到RVA组(n=14)和RVOT组(n=28),所有患者均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和带有自动起搏阈值测试功能的起搏器.通过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及术中电极导线的各项参数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通过急、慢性期起搏阈值及并发症评价RVOT起搏的稳定性.结果:RVA组和RVOT组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术中电极导线各项参数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VOT组急性期起搏阈值稳定性与RVA组相近(P=0.23);两组术后6个月时起搏阈值分别为(0.55±0.11)V和(0.54±0.09)V(P=0.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亦相近.结论:在目前的起搏技术条件下,RVOT起搏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与传统的RVA起搏相近.  相似文献   

4.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并评价螺旋电极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可行性。方法52例拟用螺旋电极进行人工心脏起搏的患者,先后将电极分别放在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同时用温度稀释法及右心导管术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测定患者不同部位的起搏参数和心电参数。结果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时,心排血量、心脏指数、肱动脉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分别为(7.0±1.4)L/min,(4.1±0.8)L·min-1·m-2,(130±21)mmHg,(14±3)mmHg,(8±3)mmHg;而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分别为(6.2±1.2)L/min,(3.6±0.6)L·min-1·m-2,(124±22)mmHg,(16.7±3.6)mmHg,(11±4)mmHg。肱动脉舒张压则没有明显差异。两者刺激阈值、感知阈值、阻抗等起搏参数均无显著差别。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螺旋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的起搏参数满意。  相似文献   

5.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有着不利的影响,用其他部位来替代心尖起搏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右室流出道起搏。现综述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优点和右室流出道的解剖结构及具体起搏部位,电极的定位方法等,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6.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与右心窀心尖部(riht ventf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指标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植入VVL/VVIR,DDD/DDDR起搏器的患者,随机接受RVA起搏和RVOT起搏。植入前检查12导联体表心电罔及超声心动图,记录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事射血分数(LVEF)。植入后记录心室起搏状态下的QRS时限。随访时间为2年,随访内容包括LVEDD、LAD、LVEF,同时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技术测定心室问激动延迟(IVMD)以及左心室内收缩同步性指标(Ts-SD)。结果共随访30例患者,其中RVA起搏17例,RVOT起搏13例,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及心血管疾病等基本情况筹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前两组患者问QRS时限、LVEDD、LAD及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后RVOT起搏状态下QRS时限较RVA起搏明显缩短[(140.15±11.36)ms对(160.76±23.68)ms,P=0.033],植入后两组间IVMD[(25.7±9.1)mS对(36.7±10.0)ms,P=0.0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问Ts—SD(13.34ms对42.96ms,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植入后随访两年,两组患者间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ms对(42±9)ms,P=0.759],同RVA组相比,RVOT组LVEDD缩小[(5.10±0.76)mm对(5.28±0.40)mm,P=0.048],LVEF明显增加(0.56±0.04对0.52±0.02,P=0.001)。结论同右心窄流出道起搏相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呈负性影响,且加重左心室内不同步收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RVOT)起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人选患者按所用导线及植人部位随机分为3组:被动固定导线心尖部(RVA-被动组)、主动固定导线心尖部(RVA-主动组)和主动固定导线右心室流出道(RVOT-主动组)。了解3组患者在植人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共226例患者人选,RVA-被动组62例、RVA-主动组82例、RVOT-主动组82例。3组植人时间相同,但RVOT-主动组曝光时间明显延长。(2)主动固定组(RVA和RVOT)植入术中及术后1个月的起搏闯值高于被动固定导线组,但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主动固定组阻抗明显低于被动固定组(P〈0、01,P〈0、05)。3组自身对照可见固定方式及植人部位不影响起搏和感知阈值的稳定性,但主动固定组随访时阻抗较术中降低,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3)100%起搏时QRS时限,RVOT-主动组较其他两组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共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分别在3个组中。结论:主动固定导线的长期起搏参数是稳定的,RVOT起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 ,心室激动顺序比较接近正常。现报道59例右心室流出道永久起搏的结果。资料和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我院共给 59例患者植入永久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起搏器 ,男性 38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33~ 82 (68± 1 8)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 9例 ;三度房室阻滞 30例 ,其中 5例为心房颤动伴三度房室阻滞。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ST .Jude公司生产的起搏器。 48例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 ,1 1例植入VVI起搏器。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导线均为激素释放电极双极导线。植入时首先将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病人白介素6的改变。方法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部组(n=66)和右心室流出道组(n=57),比较两组病人血浆白介素6的水平。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65d,发现右心室流出道组病人白介素6水平较右心室心尖起搏组低,为(5.0±1.2)ng/L比(5.7±4.8)ng/L。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病人较右室心尖部起搏病人白介素6释放少。提示抗炎、抗栓治疗可能会优化起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主动电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用螺旋电极行RVOTS起搏(主动电极组),32例用被动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远期心功能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即刻参数比较:与被动电极组比较,主动电极组导线阻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电极组植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组偏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电极穿孔致心包压塞的并发症、电极导线脱位、囊袋感染和严重心脏事件。随访6个月两组各参数比较:与被动电极组比较,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左心室重量均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1或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6min步行试验均增加(P0.01或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心脏事件。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S起搏不但安全可靠,而且可改善患者远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f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fight ventricul arapical,RVA)起搏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在主理性起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8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按单双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功能正常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根据心电图PR间期时间将起搏器AV间期调整,暂时关闭AV搜索功能以保证心室起搏。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15min与植入即刻比较起搏阈值明显下降,分别为(0.76±0.21)mV和(1.13±0.25)mV(P〈0.01)。RVOTS起搏组和RVA起搏组QRS时限分别为(0.14±0.04)S、(0.16±0.03)S(P〈0.01)。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电极导线移位、阈值增高。6个月RVOTS起搏组左心室同步指标明显优于RVA起搏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舒张末内径两组比较无显著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在RVA起搏组有所降低(P〈0.05),心脏做功指数(Tei)、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VA起搏组随访6个月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VA起搏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损害左心室功能。RVOTS起搏保持良好心脏收缩同步性、保护左心室功能,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2.
心脏右侧DDD起搏对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equilibrium radionuclide angiography,ERNA)方法评价心脏右侧DDD起搏对心功能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间歇二度房室阻滞患者植入DDD起搏器。患者植入起搏器后行ERNA检查,用程控仪调整起搏器参数,分别在起搏情况下和窦性心律情况下采集数据,通过半自动处理数据获得心功能参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位相分析(Phase analysis)处理,了解心室激动顺序,计算出相角程(Phase shift)来评估心室激动的同步性。结果患者在起搏时,左心室1/3EF比窦性心律时明显减低[(0.23±0.06)对(0.28±0.05),P=0.01]。位相分析显示起搏时右心室激动早于左心室,相角程增宽[(64.13±16.81)°对(52.88±9.26)°,P=0.007]。在窦性心律时心室激动顺序为从室间隔近端或左心室基底部向心尖方向扩散,起搏心律时心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从右心室心尖部向心底部和左心室扩散。结论 单纯右心室起搏增加心室不同步性,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评估RVOT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置入适应证的患者75例。根据术者建议和患者意愿分为RVOT组(40例)和RVA组(3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及病窦综合征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双腔起搏双腔感知触发抑制型起搏模式,心房颤动伴长间歇患者采用抑制型心室按需起搏模式。比较2组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RVOT组的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窄(23.2±28.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RVA组比较,RVOT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下降(P<0.05,P<0.01)。与术前比较,RVA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下降,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RVOT起搏可行且较为安全。RVOT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RVA。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评价RVOTS起搏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慢性房颤患者68例,随机分配至RVOTS部起搏组(n=34)和RVA部起搏组(n=34),均采用心室抑制型按需起搏模式(VVI),随访(27±10)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起搏时心电图QRS时限,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RVOTS组起搏心电图的QRS时限较RVA组显著缩短[(146±16) ms vs.(155±13) ms,P<0.05]。随访结束时,RVA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显著降低(0.58±0.10 vs. 0.64±0.12,P<0.05),左房内经(LAD)较术前显著扩大[(47±10) mm vs.(44±10) mm,P<0.05),在RVOTS组虽有类似的变化趋势[LVEF:0.59±0.08 vs. 0.63±0.11;LAD:(47±7) mm vs. (45±7) mm],但均未达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束时两组间比较未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随访结束时血浆脑钠尿肽(BN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高[RVA组:(292±168) ng/L vs. (200±70) ng/L,P<0.01;RVOTS组:(225±88) ng/L vs.(192±69) ng/L,P<0.05],RVA组增高更明显,且较同期RVOT组显著增高(P<0.05);随访结束时,RVA组的平均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显著增高(1.7±0.6 vs. 1.4±0.5,P<0.01) ; RVOTS组有类似的变化趋势(1.5±0.7 vs. 1.3±0.5),但未达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实验后比较差异亦未达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因心衰住院率、脑梗死及因心血管死亡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RVOTS起搏的电和机械同步性比RVA起搏相对较好,其心功能损害及心脏重构也相对较轻,较RVA起搏接近生理。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两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病窦综合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实施右室心尖部起搏15(男9,女6)例;实施右室流出道起搏10(男6,女4)例。所选患者均植入双腔起搏器,时间为术后3个月。利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分别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各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收缩达峰时间,在常规二维超声切面上测量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心搏出量指数(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时CO[(4.7±1.1)vs(5.6±1.0)L/min,P<0.05]、CI[(3.1±0.7)vs(3.7±0.5)L/(min.m2),P<0.05]、SV[(70±14)vs(82±11)ml/次,P<0.05]、SVI[(42±9)vs(49±9)ml/(次.m2),P<0.05]、LVEF[(46±7)vs(57±15)%,P<0.05]均显著增加,收缩达峰时间显著缩短且一致性好(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接近正常的房室和心室激动顺序,使心室的收缩和舒张过程更协调,心室同步化更好,心功能得到更好的改善。组织多普勒技术能定量和半定量心室的同步性,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