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曹全刚  江航 《重庆医学》2018,(15):2085-2087
目的 探讨手术位置切口不同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20例白内障患者均接受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例(70眼)患者(观察组),其中顺规性散光者(34眼)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逆规散光者(36眼)选择颞侧角膜缘切口.另外60例(68眼)患者均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对照组),患者均采用6 mm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切口.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术后3d、1周角膜散光度逐渐升高,术后3个月均降低,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大于0.5的眼数占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结论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行切口可有效减轻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罗正才  杨云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732-3734
目的分析角膜缘后2.5 mm巩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Ⅳ~Ⅴ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0例Ⅳ~Ⅴ级白内障患者,将接受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SICS)治疗的150例患者纳入MSICS组,接受角膜缘后2.5 mm巩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的1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散光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参数(角膜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幅度、角膜内皮密度计数损失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2、4周,两组患者散光值均较术前降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观察组散光值低于MSICS组,视力高于MSI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角膜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幅度、角膜内皮密度计数损失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MSI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角膜缘后2.5 mm巩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应用于Ⅳ~Ⅴ级白内障患者,可降低术后散光值,减轻角膜内皮损伤,提高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3.
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上方与颞侧切口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不同部位切口的疗效和技术。方法 :对老年性白内障 76眼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采用上方与颞侧巩膜隧道切口 ,行 7.0mm弦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植入光学部直径 6 .5mm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 :颞侧切口组 37眼术后 35眼 (94 .6 % )产生循规性角膜散光变化 ,上方切口组 39眼中 34眼(87.2 % )产生逆规性角膜散光变化 ,即全部病例中 90 .8%出现逆切口的角膜散光变化。上方切口组早期角膜散光绝对值大于颞侧切口组 (P <0 .0 5 )。随术口愈合散光度数逐渐减少 ,两组间的角膜散光差异也减少 ,术后 3月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两组间的各期视力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的上方与颞侧的切口在视力和角膜散光控制上远期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与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两种不同切口对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的切口修复时间、上皮修复时间及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本院眼科收治的4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超声乳化术切口不同方式将患者分为角巩膜缘切口组(A组)和角膜切口组(B组),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状况、切口修复时间及术后散光度。结果:A组的上皮以及切口的修复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4周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4周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及平均角膜散光度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的应用价值较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更高,其不仅能减轻手术对白内障患者切口的创伤、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还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视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式切口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对 33眼采用巩膜隧道式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30眼采用角膜缘阶梯状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比较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变化。结果 :巩膜隧道式切口术后 5 d平均角膜散光 ( 3.1 5± 1 .5 4 ) D,术后 3个月 ( 1 .1 9± 0 .4 8) D;对照组为 ( 5 .1 2± 2 .1 3) D和 ( 3.2 5± 1 .5 8) 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术后 5 d裸眼视力≥ 0 .5者 2 6眼 ,占 78.8% ;对照组 1 0眼 ,占 33.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巩膜隧道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好、散光小 ,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白内障复明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9例(83只眼),根据切口位置分为两组:1组为透明角膜切口39眼;2组为巩膜隧道切口44眼,分别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月行Orb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散光。结果:术后1周、1月手术源性散光1组均大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1组散光>2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手术源性散光,比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大,但术后3月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直线型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常规角膜缘大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方法160例(19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88眼)和对照组82例(106眼),分别行7mm直线型巩膜隧道小切口与常规角膜缘大切口摘除白内障,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和散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观察组视力恢复快,散光少。结论直线型巩膜隧道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散光少,视力恢复快,不需要昂贵设备,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传统角膜缘切口、梯形阶梯状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周期植入人工晶体。观察术后1周裸眼视力及角膜屈光力变化。结果显示,巩膜隧道组角膜屈光力术前术后之差明显低于梯形阶梯状切口及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梯形阶梯状切口组明显低于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术后1周裸眼视力巩膜隧道组明显高于梯形阶梯状切口组及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梯形阶梯状切口组明显高于传统角膜缘切口组,三组间差异显著。由此得出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所采用的巩膜隧道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好,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理想方法。对于不适于超声乳化手术的病例或没有条件开展超声乳化手术的医院,采用梯形所梯状切口也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对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6例(108眼),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54眼。A组患者实施颞侧巩膜隧道切口,B组患者实施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上方巩膜隧道切口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提高,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手术,对于提高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对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6例(108眼),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54眼.A组患者实施颞侧巩膜隧道切口,B组患者实施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施上方巩膜隧道切口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提高,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手术,对于提高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5 .5~ 7mm角膜缘有缝线切口与 10~ 12mm传统角膜缘阶梯大切口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在角膜缘作 5 .5~ 7mm隧道切口 ,水分离 ,娩出晶体核 ,或角膜缘阶梯状 10~ 12mm大切口娩核 ,并植入PMMA人工晶体。结果 小切口较大切口术后第 1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术后半月平均散光均有明显优势。结论  5 .5~ 7mm角膜缘有缝线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优越于传统角膜缘阶梯状大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 ,可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并早期获得良好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我科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34例,按手术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Ⅰ、Ⅱ两组,术后比较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延长,手术角膜散光度均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增加最多,但随着时间增加,角膜散光度也逐渐减小。结论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白内障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角膜散光情况特异性选择手术切口方向,即在角膜曲率最大处子午线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位置与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关系。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9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随机分为2组:A组31例(45只眼),透明角膜切口的外口位置位于角膜缘前界,B组33例(49只眼),透明角膜切口的外口位置位于角膜缘后界。2组均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3d常规检查,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及切口局部角膜水肿情况。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并重点记录患者的不适症状,前瞻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结果A组33只眼有刺痛及异物感,B组28只眼有刺痛及异物感;A组31只眼切口局部角膜水肿,比B组明显。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角膜切口的位置靠后,患者眼部刺激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7 mm巩膜切口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和3.5 mm巩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2例行7 mm巩膜切口晶状体囊外摘除术者作为7 mm-ECCE组,28例行3.5 mm巩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者作为3.5 mm-Phaco组,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程度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始比较7 mm-ECCE组和3.5mm-Phaco组手术引发的角膜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少超声乳化装备的条件下进行7 mm巩膜切口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对于过熟期高龄白内障患者是一种优越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衍超  裴文萱 《重庆医学》2007,36(7):630-631
目的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们对187例200眼白内障患者,取上方巩膜反眉状6mm隧道切口,均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植入光学部直径6mm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硬性人工晶体,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第1天视力0.3~1.0者 169例182眼,占91%,数指/眼前~0.2 者18例18眼,占9%,散光15眼,平均0.75D,少数出现并发症,角膜水肿、房水混浊、一过性高眼压,经处理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疗效显著,并发症少,适应证广泛,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圈套式娩核法和圈垫式劈核法在小切口硬核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复明手术中28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圈套式娩核法组(A组)140例(140眼)和圈垫式劈核法组(B组)140例(140眼),比较两组的术后视力和角膜散光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近期矫正视力低于B组,而角膜散光度高于B组(t=-4.315,P=0.001;t=5.31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t=-0.814,P=0.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后囊破裂、虹膜损伤、切口渗漏发生率高于B组(χ2=5.937,P=0.015;χ2=6.629,P=0.01;χ2=6.131,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圈套式娩核法和圈垫式劈核法在小切口硬核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均能获得良好复明效果,圈垫式劈核法具有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适合在基层医院复明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位置的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术前散光≤2.0 D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6例(18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均行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按手术切口位置将患者分为 A 组(88只眼)和 B组(98只眼),A 组在10~12点透明角膜做切口,B组则根据术前角膜曲率检查,选择角膜陡峭轴做切口;又根据术前散光程度是否≤0.75 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程度变化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1、3月散光程度变化不明显。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A组比较,B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B组中,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散光程度逐渐降低,P<0.05。结论 对术前散光度≤0.75 D者,不同切口术后早期散光程度降低,晚期差别不大;但对于术前散光度为>0.75 D者,术后散光程度降低,在角膜陡峭轴行手术切口可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8.
曾思明  陆可卫 《医学文选》2002,21(6):774-775
目的:探讨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视力和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196例208眼应用小切口和常规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并以术前后的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做比较分析。结果:小切口组比常规切口组视力恢复快、散光小,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高龄白内障患者应用两种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08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白内障且行小切口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80例,按照机械抽样法随机分成两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40例研究组患者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的散光度数组内比较,术后4周和12周的裸眼视力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1周的裸眼视力、后囊破裂、角膜水肿、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龄白内障患者应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恢复视力,且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能够降低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注射粘弹剂法进行白内障娩核和传统娩核法的异同及其优缺点。方法选取50~80岁白内障病例共182眼(均为右眼)随机分两组,实验组92眼,注射粘弹剂法进行白内障娩核;对照组90眼,传统晶状体线环圈套娩核。结果实验组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注射粘弹剂法进行白内障娩核,能有效保护晶状体后囊膜,可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