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对从甲真菌病患者病甲分离到10株帚霉属(Scopulariopsis)真菌进行形态学研究,了解其形态学特征,并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将研究菌株分别接种于麦芽浸汁琼脂(MEA)、马铃薯琼脂(PDA)、燕麦琼脂(OA)和沙堡琼脂(SGA)培养基,28℃下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对研究菌株的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描述。结果:10株帚霉中发现短帚霉4株,纸帚霉3株,布伦特帚霉、白帚霉、黄帚霉各1株。不同种帚霉的菌落形态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表现存在差异。结论:通过形态学特征的观察能够对临床常见的帚霉属进行菌种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3.
用10只健康小白鼠对多变根毛霉规则变种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10只小白鼠的脑组织病理切片在接种后7、14、21、28和35天均显示有多数宽大、无分隔的菌丝,但培养仅在第7天时阳性。其它内脏器官组织病理切片未发现真菌菌丝。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林生地霉皮损分离株和血液分离株的致病性。方法制备林生地霉细胞悬液,通过尾静脉注入不同免疫状态的昆明小鼠体内,观察各组小鼠21天内的平均存活天数和10日内的肾脏组织载菌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林生地霉感染后免疫抑制小鼠从感染后第2天开始出现死亡,而免疫正常小鼠在21天内均无自然死亡。在同一免疫状态下,皮损分离株组和血液分离株组比较,小鼠平均存活天数和肾脏组织载菌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无论是皮损分离株还是血液分离株,免疫抑制小鼠的平均存活天数明显短于免疫正常小鼠(P<0.01),同时免疫抑制小鼠的肾脏组织载菌量亦明显高于免疫正常小鼠(P<0.01)。结论不同来源的林生地霉菌株在相同免疫状态下致病性无显著差异;而不同的免疫状态其致病性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两株具有不同最高生长温度的葡萄孢弗隆那霉临床分离株的致病力、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将在37 ℃生长良好的江苏株和在36 ℃不生长的河南株葡萄孢弗隆那霉造成实验性感染,观察动物的发病、死亡以及各脏器受累情况。提取两临床分离株的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以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区)扩增,并对产物测序。结果 江苏株可造成免疫正常及免疫抑制小鼠的暗色丝孢霉病,前者死亡率为30%,后者死亡率6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小鼠的肺脏感染率为100%,明显高于其他脏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直接镜检阳性率为64.7%,组织培养阳性率为70.5%;免疫正常组各脏器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脏阳性率为57.8%,肝脏为42.1%。免疫抑制组小鼠的肺脏感染率明显高于免疫正常组。河南株在免疫正常组和免疫抑制组均未见导致明确的感染。RAPD和ITS区测序结果显示,在ITS区的236位碱基处有一个碱基的差异(A→G)。结论 两株菌具有不同的基因型;葡萄孢弗隆那霉江苏株可以导致免疫抑制和免疫正常小鼠的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前者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后者,致病力与其免疫状态有关;免疫抑制状态下,肺脏是其最常受累的器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链格孢对ICR小鼠的致病性.方法 将链格孢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正常和免疫抑制ICR小鼠的睾丸和足垫,于接种后的第5、7、10、14、21、28、35和42天处死动物,取接种部位的组织和各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逆培养.结果 正常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的接种部位均出现脓肿,免疫抑制组较正常组组织损害程度重,且持续时间长;足垫接种小鼠在正常组脓肿14d自行消退,在免疫抑制组28~35d消退.正常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的接种部位组织逆培养均阳性,组织病理观察见脓肿、粗大菌丝、肉芽肿.实验小鼠均未出现系统播散.结论 链格孢对ICR小鼠是致病性很弱的机会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白念珠菌对小鼠致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念珠菌是最常见条件致病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之一,其致病力强、危害性大,尤以免疫低下者为甚。我们对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进行了致病性试验,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菌株:白念珠菌,日本千叶大学真核微生物研究中心保存菌株,编号:IFM4009。2实验动物:健康4周龄ddY雄性小白鼠75只(日本SLC公司提供),体重(20±2)g。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37只为健康组;B组30只为免疫低下组,给环磷酰胺(日本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150mg/kg腹腔注射,3d后小鼠尾静脉取血白细胞计数1000/mm3以下,中性粒细胞100/mm3以下,小鼠呈免疫功能低下状…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我科应用疗霉舒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头癣的疗效及动物实验观察。22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方法:I组为口服疗霉舒加局部用药。Ⅱ组先口服灰黄霉素15 ̄20天后再口服疗霉舒。结果I组治愈率为91.1%,Ⅱ组治愈率100%(p〉0.05)。I组治愈平均时间为26.07天,Ⅱ组为34.7天(p〈0.005)。临床观察和三次动物实验结果均提示疗霉舒治疗人和动物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是一种高效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从足部溃疡分离出林生地霉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1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的真菌学研究结果.方法 采用真菌直接镜检与培养、扫描电镜、AP120生化鉴定试验和DNA序列分析,对1例男性患者足背溃疡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作小鼠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皮损分离菌株27℃培养见表面平坦、不湿润、无粘性的乳白色酵母样菌落;镜检见粗大、透明、分隔菌丝,有方形、矩形孢子.API20CAUX试刺盒检测,提示为帚状地霉;DNA序列分析,与林生地霉模式菌株UFMG-354-2的D1/D2区碱基同源序列具有99.1%的相似性,而与MTCC39474具有99.8%的相似性.该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高度敏感.小鼠接种试验显示该菌株有致病性.用伊曲康唑治疗2周后,皮损明显好转.结论 此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为林生地霉,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采用卡氏支孢霉建立着色真菌病动物模型,并探讨卡氏支孢霉对小鼠的致病性.方法 小鼠分为健康和免疫抑制组,腹腔接种卡氏支孢霉,30d时处死进行肉眼观察、病理及真菌检查.结果 健康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感染发病率均为100%,腹腔内脏及系膜均见多发性黑色结节,组织病理H-E染色、PAS染色及真菌直接镜检均可见棕色菌丝及硬壳细胞,培养见卡氏支孢霉生长.健康组炎症反应较免疫抑制组强.结论 卡氏支孢霉无需经动物转种恢复毒力,直接腹腔接种免疫抑制和健康小鼠均可成功建立着色真菌病模型;本模型可以作为研究着色真菌病发病机制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着色真菌病动物模型并探讨裴氏着色真菌的致病性。方法 对免疫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腹腔接种裴氏着色真菌 ,第 15 ,3 0 ,60天时处死进行肉眼观察、病理及真菌检查。结果 两组小鼠腹腔内脏及系膜有多发性黑色结节 ,病理检查可见坏死、脓肿、肉芽肿、棕色菌丝及硬壳细胞 ;真菌检查见裴氏着色真菌 ,两组小鼠均 10 0 %发生感染 ;15天时免疫正常组较免疫抑制组损害程度重。结论 裴氏着色真菌小鼠腹腔接种成功建立着色真菌病模型 ;本模型可作为着色真菌病实验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经皮肤损伤途径感染小鼠致病力情况。方法将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和人感染株孢子悬液分别注入鼠尾皮内,观察接种后发病情况,于第15,50 d分批处死、解剖。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导致小鼠皮肤感染发病率为100%,而85%小鼠皮损可自行消退痊愈,15%小鼠出现皮肤播散性感染;组织病理示:皮损处细胞性炎症反应在皮损中显著。从发病时间和早期病变严重程度比较,野生株致病力显著强于人感染株(P<0.05);但是从后期病变严重程度和自行痊愈率比较,野生株和人感染株致病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可以经皮肤损伤引起小鼠致病,其引起机体剧烈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是致病力重要因素之一;野生株和人感染株感染早期致病力有差异,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青蒿琥酯对实验性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类似于人类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豚鼠模型,观察青蒿琥酯对此模型的影响.方法 用兔肌匀浆加完全佛氏佐剂免疫注射豚鼠,造成实验性免疫性肌炎(EIM)动物模型,将EIM豚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血清中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肌电图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波幅明显增高,时限显着延长,但多相波阳性率无明显改变.肌肉病理可见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断裂,坏死程度方面明显减轻.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EIM豚鼠模型与人类PM相似,青蒿琥酯对EIM豚鼠有治疗作用,为今后临床上使用青蒿琥酯治疗PM/DM及其它免疫性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临床少见致病酵母的致病力和体外药物敏感性及电泳核型的初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0种临床少见酵母致病力的大小,体外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高低以及电泳核型的差异。方法 用经环磷酰胺和氢化可的松联合免疫抑制的习为感染模型,分别用105中酵母攻击,然后观察其存活期,并计数重要脏器中酵母的CFU;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这些酵母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MIC值,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确定这些酵母的电泳核型。结果 不同酵母的致病力大小不同,但均低于白念珠菌,对两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酵 相似文献
16.
谢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7(1):19-21
目的研究复方环磷腺苷乳膏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阴道上皮和豚鼠耳部皮肤银屑病样皮损模型,观察复方环磷腺苷乳膏对上皮细胞分裂及表皮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复方环磷腺苷乳膏能明显抑制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使豚鼠银屑病样模型耳部皮肤厚度显著减少。结论复方环磷腺苷乳膏治疗银屑病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7.
18.
申克孢子丝菌野生株致病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申克孢子丝菌野生株的致病性。方法 制备申克孢子丝菌野生株的细胞悬液,注入小鼠体内,于接种后第1周开始至第10周,视发病情况每周分批处死、剖检,观察发病情况。结果 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的申克孢子丝菌通过不同注射途径进入小鼠体内后均可导致小鼠致病;其产生色素的黑色菌株与不产生色素的白色菌株致病性无差异(P>0.05);腹腔组与尾静脉组比较致病性有差异(P<0.05).结论 申克孢子丝菌的野生株均具有致病性;黑白菌株致病性无显着差异;不同的致病途径致病性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不同来源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的致病力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实验组小鼠分为R组和H组,分别经呼吸道吸入接种分离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的PM菌株(竹鼠寄生株)及广西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iosis marneffei,PSM)患者血液的PM菌株(人感染株)活菌悬液,7天后处死并解剖,肉眼观察肺脏感染情况;取左肺下叶组织行真菌培养并比较阳性率差异;取左肺上叶组织行病理切片观察了解其病理改变;取右肺组织匀浆接种PDA平板培养基25℃培养48h后计数菌落,比较二者肺组织菌载量,同时分析安慰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R组和H组)感染PM后发病率100%;两种不同来源的PM感染小鼠后肺脏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异;感染不同来源PM的小鼠肺组织菌载量无差异;不同来源PM感染的小鼠肺脏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安慰剂组小鼠有轻微病理改变;空白对照组小鼠无病理改变。结论两种不同来源的PM菌株经呼吸道吸入感染途径均可引起小鼠肺部致病;竹鼠寄生株PM与人感染株PM对小鼠的致病力无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