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灸“病在上取之下”的临床新见解510630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海日罕《针灸·官针》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这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府输”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刺腑输一般适用于治疗六腑的疾病。目前这种选穴...  相似文献   

2.
远道刺法的临床应用310009浙江中医学院江庆淇“远道刺”首见于《内经》。《灵枢·官针篇》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故远道刺即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四肢与躯干之间、上肢与下肢之间通过经络在生...  相似文献   

3.
根据经络上下内外相通的原理 ,取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穴位进行针刺 ,即远道刺。亦如《灵枢·官针篇》云 :“远道刺者 ,病在上取之下 ,刺府腧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单用远道穴针刺或局部穴和远道穴相结合治疗疾病 ,确是一种选穴少、疗效高的治疗方法。1 音哑陈某 ,男 ,42岁。 1 999年 4月 9日初诊。声音嘶哑 1年 ,加重 1月。病起于 1年前外感后 ,时有嗓音嘶哑 ,咽喉疼痛 ,曾服用中药及用抗生素雾化吸入法治疗 ,症状略有改善 ,但随后又加重 ,遂来我科求治。症见音哑咽痛 ,有异物感 ,吞咽正常 ,心中烦闷 ,夜寐不安。舌质红少苔 ,脉弦…  相似文献   

4.
“下合穴”是指六腑相合于下肢阳经的穴位,归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因为手、足三阳经都合于下肢,所以称“下合穴”,亦称“六合穴”。“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洽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俞治外经,合治内腑。”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荣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经气表浅,宜治脏腑之外经脉及所属器官  相似文献   

5.
沈雪勇 《中国针灸》1998,18(8):511-512
十二经合穴中,手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的合穴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症,而手三阳经的合穴却很少用于或不用于相应腑病的治疗。有人对手三阳经合穴的这一主治特点感到不可理解,也有人认为这不符合《内经》“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其实,《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所说的“合治内腑”中的“合”,并非指各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是指六腑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在提出“合治内腑”后所举“合”穴皆为下合穴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足三阳经所属内腑均合于足三阳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手三阳经所属内腑为何不合于手三阳经的合穴,而要…  相似文献   

6.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指以不同的刺法应用于性质各异的病变.九刺分別是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和焠刺.远道刺,九刺之.〈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指身体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针刺穴位距病处较远而名.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于此.  相似文献   

7.
“病在上,取之下”与“府腧”始见于《内经》数篇文献之中,后世医家的理解也有异处。在学习了《针灸临床杂志》1998年第4期海日罕同志的“针灸病在上取之下新见解”(以下简称‘海文’)一文后,受益不浅。然对海文仅凭“远道刺”法中的“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  相似文献   

8.
略谈缪刺与巨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禾昌  叶明柱 《中国针灸》2002,22(10):42-50
1 缪刺与巨刺的由来缪刺与巨刺均为《内经》中的刺法 ,缪刺出自《灵枢·终始》 ,巨刺出现自《灵枢·官针》。《灵枢》虽提到了这两种刺法 ,然而具体的应用 ,只在“官针”篇中简单的提了一下 :“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至于缪刺 ,虽有一些病症应用范例 ,如“厥病”中“耳鸣 ,取耳前动脉……取手中指爪甲上 ,左取右 ,右取左” ,却没有点明这就是缪刺法。《素问》中将散在《灵枢》“热病”、“厥病”、“杂病”等篇中的缪刺内容 ,予以整理、归纳、充实 ,写成了《缪刺论》。这是一篇专门论述缪刺及巨刺的文献 ,后世的针灸专著 ,凡提及缪刺 …  相似文献   

9.
“齐刺”“傍针刺”出自《内经》。为临床常用而有效的配穴方法。笔者在学习和运用中略有肤浅体会。初步整理如下:一、什么是“齐刺”“傍针刺”《灵枢·官针》篇说:“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  相似文献   

10.
下合穴,指六腑在下肢的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合入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对治疗腑病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根据“合穴治内腑”的理论指导,治疗临床多种危急重症,均能取得显著疗效,现择其验案数则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三阴交穴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位,其穴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胚骨内侧后缘,属足太阴牌经。因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名曰“三阴交”。此穴在临床上治疗病证较多,多与其它腧穴配伍应用,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谈一谈运用体会。1古文记载 《灵枢·四时气》篇“飨泄,补三阴之上”。《长桑君天星秘决歌》“脾病之痛先合谷,后针三阴交莫迟”。又“胸隔痞满先阴交,针至承山饮食喜”。《杂病穴法歌》“呕噎阴交不可饶”。《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小腹胀满、内庭、三里、三阴交”。《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相似文献   

12.
合穴为五输穴之一,属十二经特定穴。其临床应用,历代医家悉遵《内》《难》。通过温习,笔者认为《内经》之说文意欠通,因此对上文提出几点疑义。一、根据上下文意,疑合穴非主“病在胃”,而主“病在肾”。《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病在  相似文献   

13.
王凤 《西部中医药》1997,10(2):36-36
巨刺法治疗肩周炎52例临床观察王凤甘肃省中医院(730050)主题词肩周炎/针刺疗法选穴巨刺法始见于《灵枢·官针篇》“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是一种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素问·调经论》:“病在中,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巨刺又名经刺。与“巨刺”类似的,...  相似文献   

14.
陈峰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8):323-325
穴性 ,即是腧穴的特性 ,包括穴位的性质、功能与作用。《灵枢·本输》曰 :“凡刺之道 ,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络脉之所别处 ,五输之所留 ,六腑之所与合 ,四时之所出入 ,五脏之所溜处 ,阔数之度 ,浅深之状 ,高下所至。”就明确指出了针刺必须了解腧穴穴性的重要性。在《内经》中有大量有关腧穴穴性的论述 ,是研究腧穴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归纳如下。1 以脏腑学说论穴性脏腑学说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组织之间 ,包括与经脉上的经气会聚之处的穴位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内经》中就论述一些穴位与脏腑有着特殊的…  相似文献   

15.
《内经》“厥头痛”证治见于《灵枢·厥病》篇,“厥”者,气逆也,由于头痛的发生与六经经气逆乱密切相关,故《内经》冠以“厥头痛”之名。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阳经又与阴经相顺接,故头窍汇集了十二经的气血。脏腑生理过程中化生的精微物质也通过经络上奉于脑而养神明,所以十二经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都会造成脑窍气机不利而出现头痛。头痛其标在头,其本在经络、脏腑,头痛仅为一个症状,由于病位和病机的不同,临床可兼见不同的其他症状。关于其治疗,《灵枢·厥病》篇提出了辨证取经的原则,或刺本经,或刺表里经,或刺阴阳经,并未涉及方…  相似文献   

16.
热俞水俞析     
热俞和水俞是《内经》记载的治疗热病和水肿的两组用穴。热俞有五十九个;水穴有五十七个。一、热病之热俞:《灵枢·热病》涉及热俞使用的诊治方法有两:一是以经脉辨证为主,只用于病在阳分浅层。一是以脏腑辨证为主,这种诊治方法没有限定“五十九刺”使用范围。《素问》有关热病热穴的内容分散于《热论》、《刺热篇》《水热穴论》等,辨证也是从经脉、脏腑两种角度,但不同之处颇多。关于热俞的部位,《灵枢·热病》所选腧穴的部位突出的是阳的性质;《素问·水热穴论》在总体上重头部穴,同时突出躯干部用穴。《刺热篇》将位于背部近于内脏而治内脏  相似文献   

17.
<正> 理论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出自《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亦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对于中医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并能够灵活的施治疾病,本人认为与以下几点有关:一、人体是有机整体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的各部份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某脏器发生病变,就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火针是以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位或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中又称为“(火卒)刺”、“燔针”等。关于其适应证及禁忌证,《灵枢·官针篇》也有“(火卒)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经筋篇》:“(火卒)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总结了明代以前应用火针的成就,对火针的制作、刺法、适应症及禁忌证均作了详尽的论述。后世医家极为重视,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近年来文献报道愈来愈多。本文拟就解放以来火针疗法的应用概况,予以综述如  相似文献   

19.
“四总穴歌”即“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四穴都位于四肢肘膝以下,不但用于治疗局部、邻近病证,而且更普遍地用于治疗远端病证。《灵枢·终始》篇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  相似文献   

20.
刺血疗法首载于《内经》,是针灸疗法中的操作手法之一。《内经》中不少篇幅都记载了刺血疗法,可见古人极为重视此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素问·针解》篇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灵枢·官针》篇中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血方法。《素问·调经论》中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临床上凡是经络中气血壅滞不通,瘀血形成,或久病入络,或热毒蕴结,或气血逆乱所致昏厥,皆可用此法治之。刺血疗法具有开窍醒神、泄热解毒、通经活络等功效,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