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颅内生殖细胞瘤全中枢放疗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30例颅内生殖细胞瘤全中枢放疗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合理有效的护理下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在症状好转后出院。结论系统合理的护理可以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提高儿童鞍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2009年收治的17例儿童鞍区生殖细胞瘤。结果全切除10例占59%,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死亡1例占5.9%。16例术后行放疗,其中15例行全脑加脊髓轴放疗,11例行放疗加化疗。14例随访4年以上,复发率6.25%,种植播散2例,发生率12.5%。结论儿童鞍区生殖细胞瘤常以尿崩为首发临床表现,宜行积极手术治疗,尽可能行肿瘤全切除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手术病死率。综合治疗可望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是较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发病率位于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和淋巴瘤之后。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术前CT检查,生殖细胞瘤诊断的准确性大幅度提高。本文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生殖细胞瘤的CT扫描资料,重点讨论CT特征及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6.
患者 :男 ,15岁。间歇性肢体抽搐伴意识障碍 3个月 ,头痛、呕吐、行走不稳 1周而入院。 CT检查提示左顶骨骨质局部缺损 ,左内囊区见高密度影及气样密度影 ,双侧脑室及三、四脑室见团状高密度影。 MRI示肿瘤区出现短 T1 高信号及不规则的混杂的高信号与低信号 ,沿右侧脑室内、脑导水管、四脑室池前、桥前池及右侧蛛网膜下腔广泛的短T1 高信号。临床诊断 :颅内肿瘤。手术所见 :脑室处硬膜组织增厚。脑室内可见两个病灶 ,一似胶质瘤样 ,质软 ,血供一般 ;另一似皮样囊肿 ,位于脑室深部区 ,包膜完整 ,两病灶相距约 3cm。巨检 :送检标本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MRI诊断鞍区生殖细胞瘤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对鞍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生殖细胞瘤患者,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其MRI表现为:①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肿瘤邻近脑质无水肿;②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或均匀明显强化。结论MRI的多轴位成像及Gd-DTPA应用有助于鞍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患者性别和肿瘤部位具有一定特点,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做出术前诊断的。 相似文献
8.
【病例】男,18岁。因四肢肌肉酸痛1周伴不能行走1d入院。查体:血压130/80mmHg。肥胖体型,皮肤白皙,面红润,胡须、阴毛、腋毛稀少,阴茎呈儿童型,睾丸体积小且压痛明显。精神不振,颈软,甲状腺不大,四肢肌肉压痛、无肿胀,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基本正常,感觉无异常。 相似文献
9.
[病例] 男,18岁.因四肢肌肉酸痛1周伴不能行走1d入院.查体:血压130/80 mmHg.肥胖体型,皮肤白皙,面红润,胡须、阴毛、腋毛稀少,阴茎呈儿童型,睾丸体积小且压痛明显.精神不振,颈软,甲状腺不大,四肢肌肉压痛、无肿胀,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基本正常,感觉无异常.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AN)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但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总病死率约为40%~50%.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扫描(MRI)、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等广泛应用,在我国基层医院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CT及MRI影像表现.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PC的5例患者进行分析,5例行MRI平扫和MRI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CT扫描及增强扫描.结果 5例血管外皮细胞瘤均位于颅内脑外,其中位于额叶镰旁2例,顶叶镰旁1例,中颅凹底1例,左侧小脑半球1例.肿瘤呈类圆形2例,分叶状3例.CT平扫表现:5例呈低、等混杂密度影,密度不均匀,1例内见稍高密度影,病灶内无钙化影.MRI平扫:5例肿瘤T1W呈低、等混杂信号,T2W呈等高信号,信号不均,肿瘤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水肿,3例邻近颅骨骨质破坏.MRI增强表现:病灶实质部分显著强化,囊变或坏死部分无强化,3例显示脑膜尾征.结论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030001)兰晓煦武进峰太原市商业职工医院梁建红1974年~1994年我们共收治嗜铬细胞瘤患者41例,均经手术和病检证实,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1例,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龄... 相似文献
13.
颅内生殖细胞瘤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 %~4% ,其中65 %为生殖细胞瘤 ,好发于鞍区、松果体区 ,少见于基底节区 ,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笔者报告26例经手术和病理及实验性放疗诊断证实的病例 ,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进行初步探讨。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1985年1月—2001年12月南方医院收治的26例患者 ,男17例 ,女9例 ,年龄5~63岁 ,中位年龄13 5岁 ,病程1个月~3年 ,平均9 3个月。头痛13例 ,恶心、呕吐12例 ,多饮、多尿3例 ,复视6例 ,单眼失明5例 ,视乳头水肿11例 ;儿童内分泌障碍6例 ,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 ;儿童性早熟5例 ;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鞍区生殖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鞍区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均行MRI的T1WI、T2WI、DWI、增强序列扫描。结果鞍区生殖细胞瘤呈较均质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 DWI为高信号,增强呈较均匀强化;鞍区生殖细胞瘤均有垂体柄增粗达15 mm以上和垂体后叶正常短T1高信号消失;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及侵犯范围不同分为3类:垂体柄增粗病灶、V形或Y形病灶、不规则形肿块,所占比例分别为2/12(16.7%)、6/12(50.0%)、4/12(33.3%);1例鞍区生殖细胞瘤沿穹窿播散;12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中枢性尿崩症。结论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并能多方位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形态、信号特点、累及范围及播散灶,再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有助于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颅内血管外皮瘤(hem angiopericytoma,HPC)的认识,探讨颅内HPC的综合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总结20例颅内HPC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手术切除、术后全脑放射治疗和预后情况,并且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例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及全脑放射治疗,其中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随访24~120个月,7例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2.3个月,2例出现颅外转移,6例死亡。结论颅内HPC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全脑放射治疗是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随着 CT技术的飞速发展 ,颅内肿瘤术后的 CT随访 ,已成为判断手术效果、指导放疗、观察放疗疗效的一项重要手段 ,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1~ 3 ]。本文收集 1994~ 1999年在我院诊治的 5 5例资料完整的颅内胶质细胞瘤术后残留的病例 ,着重对术后残留灶的 CT判断与鉴别诊断及随访价值作一简要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性 32例 ,女性 2 3例 ;年龄 4~ 79岁 ,平均39.6岁 ,病理 :星形胶质细胞瘤 级 7例 , 级 2 1例 , 级13例 , 级 7例 ;少突胶质细胞瘤 5例 ,混合型 2例。所有病例中 ,CT提示肉眼全切 12例 ,其余分别为吸…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脑血管风 细胞瘤诊治进展。方法对近9年来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网状细胞的临床特点,CT、MR及DSA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手术全切肿瘤29例,次全切除3例,治愈29例,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随着诊技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降低了死亡率和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医生常面对的一种急症。动脉瘤的体积一般都很小 ,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上 ,在破裂之前很少引起症状 ,一旦破裂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 ,如何正确处理对神经内、外科医生仍然是一个挑战。根据国外的尸检统计 ,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 0 2 %~ 7 9% ) ,这可能与对动脉瘤认识的提高和检查技术的进步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的发生率为每年每 10万人口 15例左右 ,原因有多种 ,但最常见的原因 ( 51%~ 80 % )是动脉瘤破裂引起。由于一般医生对SAH的认识不足 ,常不做进一步检… 相似文献
19.
20.
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患病人数将进一步增加。有研究报道颅外颈动脉狭窄是欧美脑卒中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亚洲脑卒中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颅内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