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吸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植入兔股部肌袋内的成血管过程,评价bFGF的再血管化作用.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股部肌袋内植入BCBB/BMP/bFGF;B组:植入BCBB/bFGF;C组:植入BCBB/BMP;D组:植入BCBB.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取材5例标本,进行组织学大体观察、组织切片免疫组化血管染色并进行血管计数和血管面积图像分析.结果 组织学大体观察,术后各时间点A组所取标本较B组、C组和D组色泽红润,与周围组织连接紧密.血管计数和血管面积,术后各时间点A组血管数和血管面积均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C组和D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BCBB是生长因子的良好吸附栽体,适宜新生血管长入.吸附有bFGF及BMP的BCBB具有较强的再血管化能力,BMP能够促进bFGF的再血管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复合物修复股骨头坏死(FHN)模型病灶清除区缺损,评价该复合物修复FHN的成骨作用.方法 取32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共64侧股骨头,微波灭活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6侧.A组为空白对照,B组植入BCBB/BMP,C组植入BCBB/BMP/bFGF,D组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2、4、8和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4只.行股骨头大体及解剖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钙含量及钙磷比检测.结果 ①股骨头大体及解剖观察:A组8周和12周各有1侧股骨头塌陷;B组12周时植骨区与宿主骨界限依然存在;C组及D组12周时植骨区与宿主骨界限不清.②X线摄片:A组12周时缺损仍然存在,有1侧股骨头塌陷;B组12周时骨移植区与宿主骨界限仍然存在;C组2周时骨移植区呈高密度影,与宿主骨界限清晰可见,8周时骨移植区密度低于宿主骨,与宿主骨界限模糊;D组12周时骨移植区密度与宿主骨相当,与宿主骨界限不清.③组织学新骨形成面积比较:8、12周时C组优于B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X射线能谱分析:2、4和8周时B组、C组钙含量及钙磷比大于D组,与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BCBB是生长因子的良好吸附载体,适宜新骨长入.BCBB/BMP/bFGF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假如其安全性得到进一步证实,则有望为临床上FHN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iphasic ceramic biologic bone,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培养形成的组织工程骨修复股骨头坏死(femoral head necrosis,FHN)模型病灶清除区缺损,评价该组织工程骨修复FHN的效果。方法取32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共64侧股骨头,微波灭活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6侧。A组:空白对照组;B组:植入BCBB/BMP/bFGF;C组:植入BCBB/BMP/bFGF/MSCs;D组: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2、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4只。行股骨头大体及解剖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钙含量及钙磷比检测、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股骨头大体及解剖观察:A组8周和12周各有一侧股骨头塌陷;B组2周时纤维结缔组织生长活跃;C、D组12周时植骨区与宿主骨界限不清。②X线评分:12周时,...  相似文献   

4.
重组合异体冻干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透明质酸凝胶 (HAG)复合异体冷冻干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能力 ,并探讨它们的作用机制。方法 :于 36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桡骨干处造成 15mm缺损 ,采用 3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A组 ,植入bFGF ,HAG与冻干骨的复合物 ;B组 ,植入吸附bFGF的冻干骨 ;C组 ,单纯植入冻干骨作为对照。在术后不同时间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和核素扫描检查 ,并测定钙含量。结果 :A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的骨代谢活性 ,新骨生成量和钙含量均高于B组 ,B组高于C组 (P <0 .0 5或P <0 .0 1)。A组和B组缺损分别于术后 8周和 10周完全愈合。结论 :bFGF作为一种骨生长因子 ,促进新骨生成 ;HAG作为缓释载体 ,提高bFGF的效能 ,三者结合可有效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家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对照组(缺损区植入金世植骨灵),C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DBM骨泥)。建立家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同种异体骨DBM骨泥复合BMP进行修复,复合骨泥中加入骨胶原作为塑形剂,术后4、8、12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线、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观察指标,并与对照组及空白组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骨泥诱导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DBM与BMP复合骨泥易根据骨缺损大小塑形,术中操作简单。术后A组骨缺损未获骨性修复,B、C组骨缺损均获得骨性愈合,且新骨面积测定显示B、C组间成骨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比A组快(P〈O.01)。结论:异体DBM骨泥复合BMP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骨生长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36只家兔的双侧桡骨均建立1.0 cm的骨缺损实验模型后随机分为A,B,C,D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于骨缺损部位植入单纯磷酸钙骨水泥(CPC);B组植入复合bFGF的CPC,C组植入复合VEGF的CPC,D组植入联合应用bFGF和VEGF的CPC。分别于术后3,6,12周切取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X线摄片显示12周时D组骨缺损完全修复,材料基本降解;B,C组骨缺损基本修复。骨密度测量显示术后12周时D组骨密度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12周时)显示D组最大抗折载荷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12周时,编织骨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D组中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以及骨小梁正常的排列结构重新恢复,B和C组则未见骨髓腔再通。 结论:CPC/bFGF,CPC/VEGF和CPC/bFGF+VEGF 3组复合物均能促进骨组织生长及加速骨缺损的修复;CPC/bFGF+VEGF复合物促进骨组织生长的能力明显优于CPC/bFGF和CPC/VEGF复合物,说明bFGF与VEGF促进骨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松质骨型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CPC)和醋酸地塞米松(DXMA)及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复合物植入大鼠股部肌肉内,观察复合物的骨诱导能力。方法将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12只,左侧股部制作成肌袋,A组植入CCPC/bBMP/DXMA,B组植入CCPC/bBMP,C组植入CCPC/DXMA,D组植入CCPC。分别于2、4周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组织学检查示:A、B、C组均有诱导成骨能力,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新骨形成增多,趋向成熟,A组成骨能力最强,D组未见成骨现象。A组ALP水平较B、C、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PC/bBMP/DXMA复合人工骨有强大的诱导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8.
含缓释生物活性因子的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转移生长因子-β(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rhBMP/TGF-β)和WO-1两种生物活性因子的缓释体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以猪部分脱钙骨为支架材料,用真空负压吸附法将rhBMP/TGF-β和WO-1分别涂层在支架材料上,然后再用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涂层,制成缓释体。设计单纯材料组(A组),单纯材料复合成骨细胞(B组),含rhBMP/TGF-β为缓释体1(C组)、C组复合成骨细胞(D组)、含WO-1为缓释体2(E组)、E组复合成骨细胞(F组)6组,分别植入36只新西兰兔双后肢,每组6只。术后2、4、6、8周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生物化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观察时限内,A组无成骨现象,B、D、F组成骨评分显著优于C、E组(P<0.05),C、E组的成骨活动明显延迟,D、F组成骨的质和量较B组提前2周,较C、E组提前4周。C、E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新增钙含量B、D、F组显著优于A、C、E组(P<0.05);A、C、E组钙含量递减幅度逐渐减少。结论含生物活性因子1、2的两种缓释体异位诱导成骨出现时间较复合成骨细胞后的成骨活性显著延迟,单纯材料无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的三嵌段材料PLGA-[ASP-PEG]与化学合成的骨形成蛋白2(BMP2)活性多肽复合物植入大鼠体内异位诱导成骨的能力.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背部消毒,切开皮肤,分离两侧肌间隙,按实验分为4组,按设计分别植入测试材料.A组:BMP2活性多肽/PLGA-[ASP-PEG]复合物组;B组:BMP2活性多肽/PLGA复合物组;C组:单纯PLGA-[ASP-PEG]组;D组:单纯PLGA组.将上述材料用环氧乙烷处理后植入大鼠背部肌肉中,分别于1周,4周,8周,12周和16周处死,进行植入物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CT三维成像观察植入物成骨情况,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Col-Ⅰ)及骨桥蛋白(OPN)mRNA的表达.结果:组织学观察:A组在8周出现新骨形成;B组在12周出现新骨;C组和D组16周未见新骨形成.CT三维成像:16周时,A、B和C组均见新骨形成,骨块大小A>B>C组,D组未见新骨.实时定量PCR:各组均有Col-Ⅰ mRNA和OPN mRNA的表达,A组:Col-Ⅰ的Ct值为(21.67±3.21),OPN的Ct值为(21.72±5.11),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嵌段材料PLGA-[ASP-PEG]及PLGA具有较轻的组织学反应,生物相容性好;BMP2活性多肽能明显诱导成骨;BMP2活性多肽/PLGA-[ASP-PEG]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模拟临床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开窗法的手术过程制备缺损模型。并植入bFGF/PDP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部分脱蛋白骨),以探bFGF对股骨头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切开关节囊。在头颈交界处开窗。建立缺损模型.48侧股骨头随机分为3组:A组植入bFGF/PDPB;B组植入PDPB;C组为空白对照.术后2、4、8周处死动物。制备墨汁灌注标本。样本行X线及病理学观察。骨钙含量测定.并进行图像分析.  相似文献   

1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rhBMP-2诱导成骨的载体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杜俊杰  罗卓荆  胡蕴玉  李志创  吕荣 《医学争鸣》2000,21(12):1489-1491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诱导成骨中的适宜载体。方法 BALB/c小鼠1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5只。设立rhBMP-2/bFGF/PVP为实验组,rhBMP-2/bFGF,rhBMP-2/PVP和rhBMP-23组为对照组,分虽于术后3~21d共6个时间点取材,进行组织学、X线分析以及钙含量测定,观察4组诱导成骨情况。结果 rhBMP-2/bFGF/PVP组在诱导间充质细胞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究TGF-β2和geneX对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并鉴定,设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4组:A组:BrdU标记后的BMSCs组;B组:BrdU标记后的BMSCs+TGF-β2组;C组:BrdU标记后的BMSCs+geneX组;D组:BrdU标记后的BMSCs+geneX+TGF-β2组.空白对照组为BrdU标记后的单纯BMSCs加入基础培养基避光培养.诱导培养后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形态、检测生长动力学(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碱性磷酸酶(ALP)和钙定量、进行细胞Von-Kossa法染色,观察成骨分化作用.结果 (1)4组BMSCs吸光度值(OD)分析比较显示:细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BMSCs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ALP)和钙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进行细胞Von-Kossa法染色,D组可见大量钙结节;C组可见较多钙结节;B组可见部分钙结节;A组可见少量钙结节;空白对照组未见钙结节.结论 (1)TGF-β2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2)geneX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且在细胞因子TGF-β2联合作用下成骨分化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HLA—A2表达沉默的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郑仕杰  秦书俭  李霞  邓桂  梁届东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7):824-827,F0004
目的探讨沉默人白细胞抗原-A2(HLA-A2)基因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将HLA-A2沉默后的MSCs经体外诱导成骨后,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培养,形成MSCs/HA复合体,并植入骨缺损中。将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分为2组: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实验组(n=12),自体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对照组(n=12)。于术后2、4、8周比较两组饮食与伤口的愈合情况、X线检测、HE染色结果,综合评价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对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伤口无明显渗出、红肿,愈合好;X线结果显示,2、4周骨缺损处有纤维骨痂形成,8周骨缺损处密度增高,骨痂形成;两组细胞钙结节数量、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A2沉默后的MSCs免疫原性低,不影响其成骨能力及骨缺损的愈合,为同种异体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大鼠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共培养时对BMSCs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和EPCs,培养细胞分为四组:A组(BMSCs组)、B组(EPCs组)、C组(BMSCs成骨诱导组)及D组(BMSCs和EPCs联合培养组)。通过观察细胞克隆形态、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从酶学、组织学及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EPCs对BMSCs成骨活性及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C组培养的细胞具有晚期EPCs的特性。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均证实共培养的BMSCs和EPCs生长良好,并能够形成与单纯成骨诱导培养的BMSCs相似的钙结节。MTr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C、D组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EPCs和BMSCs联合培养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EPCs能够增强成骨细胞的ALP活性,提高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细胞的成活被认为是自体骨移植的基础。对骨修复的研究提示有另外一种骨形成方式。这种方式不依赖于原有细胞的存在。骨形成蛋白(BMP)能够通过诱导干细胞向骨细胞分化来形成骨组织。这种蛋白质诱导的细胞分化和组织再生过程称为细胞种植或组织种植。本文分析了骨修复的细胞学过程,以期探讨BMP成骨的生物学意义。血管内皮细胞在骨修复的启动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具备特异性。破骨细胞通过分泌BMP启动骨特异性修复。BMP成骨演示了蛋白质通过诱导干细胞分化导致特异性组织修复,这一过程也可能在其他组织中重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研究制备一种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奠定基础。方法:用猪椎骨为原料,低温锻烧后制得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HA)的陶瓷化骨(TBC)。将TBC与焦磷酸钠溶液(Na4P2O7.10H2O,NP)混合再次锻烧,制得以磷酸三钙(TCP)和HA为主要成分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并观察其结构、检测其成分和抗压强度。结果:BCBB呈白色,为天然网孔状结构,孔径范围462±123μm,孔隙率为59.5±2.5%。蛋白和氮元素含量为0,BCBB主要由79.1%HA和17.4%TCP组成,钙磷原子数量比为1:1.59±0.11,抗压强度应为.30±0.68MPa。结论:该研究制备的BCBB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下肢缺血剂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rh-bFGF治疗下肢缺血的效果及最佳剂量。方法30只实验兔,建立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5组,A组为对照组,B、C、D、E组为治疗组,分别经肌肉局部注射rh-bFGF2.5μg,5μg,10μg,20μg。行血管造影、毛细血管密度、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及病理学检查。结果1.下肢动脉造影:D、E组侧支血管数均多于对照组及B、C组(P〈0.05)。2.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D、E组较对照组和B、C组增高(P〈0.05)。3.病理学观察:D、E组血管生成较A、B、C组多。结论应用实验剂量rh-bFGF治疗肢体缺血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随着rh-bFGF剂量的增加而增强,rh-bFGF治疗肢体缺血的最佳剂量为10μg。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到股骨头缺血坏死部位促进坏死区局部成骨和成血管能力.方法 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BMSCs、EPCs并鉴定.共培养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以确定EPCs与BMSCs最佳比例.培养的细胞分成3组植入兔股骨头坏死模型:A组(单独移植BMSCs)、B组(单独移植EPCs)、C组(最佳比例联合移植BMSCs与EPCs),于术后4周对兔股骨头坏死模型进行成骨及成血管指标检测.结果 EPCs与BMSCs的最佳共培养比例为1∶1.与A组及B组相比,C组有着更高的BMP-2蛋白表达和更多的新生血管形成(P<0.05).组织学检测显示:A组可见类骨质结构;B组可见血管结构,但类骨质生成较少;C组可见类骨质结构,并且可见密集的血管结构.结论 以1∶1比例联合移植EPCs和BMSCs到股骨头坏死部位具有很强的成骨以及成血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