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性疾病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试验组接受PBSC联合PTA治疗,对照组仅接受PBSC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踝肱比值(ABI)提高明显(P<0.05);第6个月,试验组ABI(0.51±0.16)高于对照组(0.4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SC联合PTA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两者联合运用效果优于单纯PBSC治疗。  相似文献   

2.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办法.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09/2006-07在沪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症闭搴患者14例,共23条患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痛,冷感,间歇件跛行,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发生变化及皮肤溃疡,严重者趾或足坏死破溃.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混悬液,于患肢一次性按4cm ×4cm间距做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每点注射1mL,沿缺血下肢动脉走行采取多点肌肉注射.12个月后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土观指标和辅助检台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5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基本愈合.9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条患肢侧支血管丰富.末见骨髓动员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并发症,患肢移植部位剧烈疼痛,所有疼痛均干移植后第3人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经血管腔内途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确诊严重的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38例、糖尿病足(DMF)65例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2例,分别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肌肉注射,每日2次。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经皮微球囊扩张狭窄动脉,同时将分离的PBMNCs通过导管腔内注入缺血部位。观察12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PBMNCs移植后,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跛行距离由入院时的(24.0±14.8)m逐渐提高到12个月时的(642.0±224.1)m,表现为持续延长(P<0.01)。溃疡于移植后1~3个月逐渐愈合。踝肱指数(ABI)短期明显提升,由入院时的0.60±0.07提高到1个月的0.84±0.11,12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0±0.07,但仍高于入院时的水平。移植前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动员后的PBMNCs经血管腔内途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富军  谷涌泉  杨艳辉  姚华强  杜亚萍 《临床荟萃》2006,21(15):1128-1129,F0002
糖尿病足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发病原因是下肢供血障碍,且主要为流出道闭塞,故药物治疗、血管搭桥、介入手术等疗效欠佳[1].干细胞植入缺血的肢体,可促进局部血管形成,取得明显疗效.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2,3],但在我省尚属首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质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移植具有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但是二者联合应用是否优于单独应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生和心功能的影响。设计: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采用单一样本观察;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心内科,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4只。表达载体PAdTrack/VEGF165。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以5-溴-2’-脱氧尿苷标记细胞。②制备、抽提、纯化、鉴定质粒PAdTrack/VEGF165。③结扎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随机将其分为4组,每组均为12只,干细胞+质粒组、干细胞组、质粒组、对照组,分别进行心肌内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和/或VEGF165。转染、DMEM注射。④4周后行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梗死及缺血区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②血管计数。⑧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4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干细胞+质粒组和干细胞组梗死及缺血心肌处可见大量5-溴-2’-脱氧尿苷标记的移植细胞,其中缺血心肌处部分移植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形成新生毛细血管。②Ⅷ因子染色阳性的新生血管密度分布为干细胞+质粒组〉质粒组〉干细胞组〉对照组(P均〈0.01)。③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治疗后室壁厚度和室壁运动幅度改善,射血分数值增加幅度为干细胞+质粒组〉干细胞组〉质粒组〉对照组(P均〈0.01)。结论: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能进一步增强大鼠梗死缺血区血管再生、改善室壁厚度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护理流程与体会.方法 治疗前向患者详细介绍这项新技术的实施方法,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对治疗过程有充分了解及心理准备.经过粒细胞刺激因子动员5d,动员期间注意应用动员剂的护理,加强病情观察预防栓塞的发生.于动员第5日行外周干细胞采集,采集后在静脉麻醉下将干细胞悬液多点分层注射在缺血下肢肌内.移植后常规吸氧、心电监护、肢体保暖、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及出血,并对其进行了治疗疗效评估.结果 20例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 治疗前充分的准备,动员期间密切的观察,保证动员期间的安全,移植后细致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方法16例患者均给予G-CSF300μg/d,进行3d动员,第4天用CS-3000plus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自体单个核细胞,处理全血量(6554±563)ml,抗凝剂(ACD)(661±62)ml,将采集的干细胞悬液注射于双/单侧下肢小腿腓肠肌,每侧注射40个点位,0.75ml/点,每点干细胞数〉1×10^8,间距30mm,深15mm。结果采集物中白细胞(1.71±0.77)×10^8/ml,单个核细胞百分率(96.3±2.6)%,CD34^+细胞(1.68±0.81)×10^6/ml,产品容积(58.9±1.8)ml,14例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疼痛、间歇性跛行、患肢发凉、皮色灰暗、溃疡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例临床症状未改善,有效率87.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损伤小、操作方便,适用于对药物治疗无效且不适于手术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廖映红  丁胜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2):2048-2049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将10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观察组从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及院外随访等方面给予系统全面的护理,对照组则按糖尿病患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通过对100例患者手术前后Fontaine分级比较和患肢皮温与经皮氧分压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病情好转程度。结果观察组83.3%(40/48)的患者Fontaine分级好转,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肢皮温与经皮氧分压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的踝肱指数均无明显升高。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周密细致的护理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评价所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方法:选择1999-08/2003-1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年龄3l~57岁,中位年龄36岁,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硫甙鸟嘌呤,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细胞测定,42℃水浴快速解冻,经静脉快速回输。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造血重建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215;10^9L^-1,血小板恢复至20&;#215;10^9L^-1);预处理后并发症(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间质性肺炎等);细胞遗传学反应及生存情况。 结果: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21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4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血小板恢复至20&;#21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8~15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2)7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4例,腹泻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感染发烧6例,无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及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移植相关死亡。③4例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生存时间大于5年。 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快,移植并发症少,移植成功率高,α-干扰素用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可产生一种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预防复发。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患者,可争取在CR1期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集自体骨髓后去除红细胞和血浆,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并且加上肝细胞生长因子,制备成干细胞混悬液然后注射在缺血的下肢肌肉、皮下组织中。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和冷感症状明显缓解,足部和下肢皮肤温度提高,血管发芽形成新生血管,侧枝血管建立,溃疡逐渐愈合或面积减小。结论利用骨髓单个核细胞与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联合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促进干细胞迁徙和抗细胞凋亡作用,达到了加快血管新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和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和恶性肿瘤顾惜春朱玲施红靳黎清魏建平杨晓云郑天林赵夷年继自体骨髓移植(ABMT)之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作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和某些实体瘤的又一有效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进展很快,已成为血液学领域的热门课题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评价所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方法:选择1999-08/2003-1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年龄31~57岁,中位年龄36岁,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 阿糖胞苷 6-硫甙鸟嘌呤,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 细胞测定,42℃水浴快速解冻,经静脉快速回输。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造血重建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预处理后并发症(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间质性肺炎等);细胞遗传学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4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8~15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②7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4例,腹泻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感染发烧6例,无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及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移植相关死亡。③4例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生存时间大于5年。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快,移植并发症少,移植成功率高,α-干扰素用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可产生一种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预防复发。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患者,可争取在CR1期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髓间质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移植具有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但是二者联合应用是否优于单独应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生和心功能的影响。设计: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采用单一样本观察;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心内科,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4只。表达载体PAdTrack/VEGF165。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以5-溴-2’-脱氧尿苷标记细胞。②制备、抽提、纯化、鉴定质粒PAdTrack/VEGF165。③结扎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随机将其分为4组,每组均为12只,干细胞 质粒组、干细胞组、质粒组、对照组,分别进行心肌内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和/或VEGF165转染、DMEM注射。④4周后行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梗死及缺血区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②血管计数。③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4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干细胞 质粒组和干细胞组梗死及缺血心肌处可见大量5-溴-2’-脱氧尿苷标记的移植细胞,其中缺血心肌处部分移植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形成新生毛细血管。②Ⅷ因子染色阳性的新生血管密度分布为干细胞 质粒组>质粒组>干细胞组>对照组(P均<0.01)。③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治疗后室壁厚度和室壁运动幅度改善,射血分数值增加幅度为干细胞 质粒组>干细胞组>质粒组>对照组(P均<0.01)。结论: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能进一步增强大鼠梗死缺血区血管再生、改善室壁厚度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率及截肢平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11/2004—07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3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已行单侧下肢截脚术3例,均经药物治疗疼痛及创面无改善,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闭塞,临床已诊断以闭塞部位确定截肢平面。施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移植治疗后截肢率和截肢平面的降低情况,以及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足部皮温、踝眩比、经皮氧分压、疼痛的改善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降低截肢率情况:27例患者移植后截肢8例,截肢率为30%(8/27),截肢率降低了70%。②截肢患者降低截肢平面情况:3例已截肢患者行再次截肢。8例移植后截肢,移植术后截肢患者11例中拟截肢平面为大腿6例、小腿2例、足3例,实际截肢平面为大腿3例、小腿4例、足趾3例、趾1例。降低截肢平面者8例。③移植前后患足皮温和经皮氧分压变化情况:移植后患者皮温较移植前明显升高[(32.5&;#177;1.3),(28.1&;#177;1.5)℃,P&;lt;0.01],移植后经皮氧分压测定较移植前明显增高[(4.0&;#177;0.80),(3.2&;#177;0.53)kPa,P&;lt;0.01]。④移植后3个月局部疼痛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疼痛消失、创面愈合11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减少5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无明显变化7例;无效7例。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可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和降低截肢平面,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复合辅酶、异甘草酸镁等一般综合治疗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变化及Child-Pugh评分变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血清ALT、AST、ALB、PTA均有明显改善(P<0.05),TBIL改善无显著差异。4周后治疗组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乏力改善20例(76.9%)、食欲改善16例(61.5%)、腹水减少或完全消失22例(84.6%),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4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的经验,从无菌层流房的全环境护理、移植过程护理、造血干细胞回输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心理护理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由其引发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致残率高。对部分严重缺血病变可以采取冠状动脉介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但对大部分心肌梗死病人常不能进行完全血管重建,仍无法从根本上逆转心室重构以及后续的心力衰竭。动物实验和初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可以取代梗死区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8.
报告了1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的护理。通过移植前的评估,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落实各项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移植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率及截肢平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11/2004-07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3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已行单侧下肢截脚术3侧,均经药物治疗疼痛及创面无改善,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闭塞,临床已诊断以闭塞部位确定截肢平面。施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移植治疗后截肢率和截肢平面的降低情况,以及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足部皮温,踝脓比、经皮氧分压、疼痛的改善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降低截肢率情况:27例患者移植后截肢8例,截肢率为30%(8/27),截肢率降低了70%。②截肢患者降低截肢平面情况:3例已截肢患者行再次截肢,8例移植后截肢,移植术后截肢患者11例中拟截肢平面为大腿6例、小腿2例、足3例,实际截肢平面为大腿3例、小腿4例、足趾3例、趾1例。降低截肢平面者8例。③移植前后患足皮温和经皮氧分压变化情况:移植后患者皮温较移植前明显升高[(325±1.3],(28.1±1.5)℃,P<0.011,移植后经皮氧分压测定较移植前明显增高[(4.0±0.80),(3.2±0.53)kPa,P<0.01]。④移植后3个月局部疼痛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疼痛消失、剖面愈合11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减少5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无明显变化7例;无效7例。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可促进剖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和降低截肢平面,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安全性及疗效,为1例49岁女性MM患者行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第1次移植的动员方案:环磷酰胺2g/m2×1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μg/(kg.d)]×5天。预处理方案:马法兰(melphalan)200mg/m^2。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单个核细胞(MNC)6.1×10^8/kg;CD34+细胞4.7×10^6/kg。6个月后行第2次移植的动员方案:G-CSF[(10μg/(kg.d)]×5天。预处理方案:马法兰200mg/m^2。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MNC10.2×10^8/kg;CD34+细胞5.9×106/kg。结果表明:第1次移植后17天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回升至0.5×10^9/L,15天血小板回升至20×10^9/L;第2次移植后22天ANC回升至0.5×10^9/L,13天血小板回升至20×10^9/L。双次移植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无严重并发症。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的骨痛、贫血症状消失,第2次移植后随访7个月,患者情况良好,仍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结论: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