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32只裸鼠皮下接种大肠癌细胞株LOVO后,分为观察1、2、3组及对照组,分别皮下注射施他宁100、200、400μg/(kg.d)及生理盐水0.5 m l/d,观察肿瘤体积和重量变化。利用T ransw e ll微孔滤膜培养小室及双室联合培养系统,制成体外转移模型。施他宁加入培养液中观察大肠癌细胞株LOVO穿透涂有M atrige l胶多孔膜的数量。观察2、3组肿瘤体积和重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施他宁在0、1-0 7、10-8、10-9M作用大肠癌细胞株LOVO 12 h后,镜下细胞穿透多孔膜的数量分别为(105±43)个、(103±39)个、(94±35)个、(103±36)个,P>0.05。认为一定剂量[200μg/(kg.d)及400μg/(kg.d)]施他宁对裸鼠体内的大肠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施他宁对大肠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转移能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施他宁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剂量施他宁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王维玉王彼得赵红孟冬梅魏伟青岛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青岛市26604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其病死率高达30—50%。有效控制出血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内科传统治疗多采用加压素及三腔二囊管,合...  相似文献   

3.
特利加压素比较施他宁治疗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特利加压素和施要治疗肝硬化患者的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特利加压素治疗组41例,静推2mg后,第4h静椎1mg;施他宁治疗组43例,静注250μg连续静滴。观察两种药物的止血率,再出血率、死亡率和 。结果 特利加压素组治疗有效率(80.5%)类似于施他宁组(83.7%);两组再出血率分别为19.5%和23.3%,死亡率分别为12.2%和16.3%。特中压素组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4.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临床医生在使用药物治疗方面.以垂体后叶素使用最为广泛,献报道施他宁在控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方面有效。我们应用施他宁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0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粘附分子与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粘附分子是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一类粘附物质的总称,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本综述了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几种粘附分子,它们以表达的上调、下调和在细胞膜上分布极性的改变影响着癌细胞的侵袭表型,有助于阐明转移的分子机制,并且为临床上治疗癌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文斌  常家聪 《山东医药》2011,51(14):112-113
由于消化道的特殊环境,消化道肿瘤脱落的瘤细胞难以停驻种植,因此自然条件下极少发生肠腔内的种植性转移。但大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之一为肿瘤细胞的脱落种植性转移。大肠癌的肿瘤细胞脱落种植转移多发生在吻合口、腹膜面、切口处等。对于大肠癌脱落细胞肠腔内种植性转移,临床上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现将有关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我院1993年1月至1997年10月间应用人工合成生长抑素施他宁(Sritamin,瑞士雪兰诺公司生产)治疗95例患者,并与1991年~1997年期间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的110例患者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性对比研究,总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所有病例均有呕血和(或)黑便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征象,并经胃镜检查证实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施他宁治疗组95例,男63例,女32例,年龄31~76岁,平均47.5±7岁;其中肝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施他宁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5年8月至1996年9月本院消化科共收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27例,其中24例用施他宁治疗,3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果:用施他宁保守治疗的24例患者中除2例死亡外均存活,存活率92%,转外科手术3例中2例死亡。结论:施他宁不失为一个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良药,能大大地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病死率高。由于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压力升高是静脉破裂出血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降低门静脉和曲张静脉内压力是终止出血的重要措施,既往临床常用脑垂体后叶素、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等方法治疗。据报道,生长抑素能明显减低门静脉压力,施他宁是一种14肽生长抑素,我们运用施他宁治疗食管静脉破裂出血1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施他宁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危重症感染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8例并发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危重症感染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对原发病的常规治疗和脏器功能的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施他宁和丙氨酰谷氨酰胺;对照组仅给予针对原发病的常规治疗和脏器功能的支持治疗.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ACHII评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并观察反流,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生反流、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56例,总有效率为83.6%,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36例,总有效率为50.9%,2组治疗前后APACHII评分比较均有差异,但治疗组评分差异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和AST显著下降,ALB则明显上升;对照组治疗后ALT、AST、ALB均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变.[结论]采用施他宁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的综合治疗措施,危重症感染患者胃肠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12.
施他宁联合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施他宁联合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8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血浆、全静脉营养、抗生素及制酸解痉止痛剂应用等)的基础上给予施他宁治疗,首剂250μg加入生理盐水在3~5分钟内缓慢静脉推注,以后每日6 mg,24小时静脉维持;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中药大黄20 g,泡水胃管注入,2次/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第1天、第3天、第5天APACHEⅡ评分、血清淀粉酶、血尿素氮、血钙、血糖、白细胞计数、腹痛、腹胀等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禁食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和死亡率。结果施他宁和大黄联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迅速改善患者病情,患者治疗后的第3天和第5天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P<0.05),其并发症明显降低(P<0.01),手术率和死亡率明显减少(P<0.01),禁食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腹痛明显改善(P<0.01)。结论采用施他宁和大黄联合治疗SAP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细胞角蛋白20检测在大肠癌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微转移在肿瘤研究领域中的广泛开展,人们开始研究大肠癌微转移,以期获得更准确,更早期的转移信息,为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辅助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使大肠癌的淋巴结、血液、骨髓及各脏器等用常规组织学难以诊断的癌细胞微转移灶的检测成为可能.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多肽,局限在胃肠上皮细胞,具有严格的组织特异性,几乎所有大肠癌都明显表达,优于其他标志物,尤其实用于检测大肠癌微转移.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血液、骨髓中CK20 mRNA的表达来诊断微转移,对指导临床大肠癌的分期、判断预后复发、指导治疗显示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微转移是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其价值优于 Dukes分期和肿瘤分级.现综述细胞角蛋白20 检测在大肠癌微转移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施他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霞  郭用兵 《胰腺病学》2003,3(1):57-58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并发症常影响疾病转归或加重病情。传统内科治疗或手术治疗并不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如何减少SAP患者并发  相似文献   

15.
重症胰腺炎二十碳烯酸的异常代谢与大黄素,施他宁的作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AHNP)胰组织出血、坏死与二十碳烯酸类的异常代谢关系。方法:以牛黄胆酸钠诱发大鼠AHNP模型,测定前列腺素E2(PGE2)、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E1a)、血栓烷B2(TXB2)等变化,并以大黄素、施他宁药物干预,以了解AHNP时二十碳烯酸类的异常代谢和上述药物的作用。结果:重症胰腺炎时血浆TXB2显著增高.发病6小时达假手术组的4.5倍,而6-keto-PGF1a或PGE2的测定值则呈降低趋势.应用大黄素或施他宁后,TXB2测定值显著降低,施他宁组TXB2测定值较之于大黄素组降低更为显著;6-keto-PGE1a和PGE2则呈上升趋势.给药两组12小时生存率高于非治疗组;给药两组胰腺细胞坏死等病理损害减轻.结论:大黄素和施他宁对AHNP时TXB2等异常代谢有明显调整作用,与此相关的改善微循环和细胞保护机制可能是两药治疗AHNP的重要药理基础;联合应用大黄素与施他宁可能会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正常细胞表面 ,参与多种生理性细胞间黏附和运动过程。但ICAM 1在正常组织和癌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情况 ,以及在癌组织淋巴管转移中的作用少有报道。树突状细胞(DCs)作为一种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在机体抗肿瘤中的作用已得到认可[1] ,但DCs与癌症的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为此 ,阐明ICAM 1和DCs在肿瘤淋巴转移时的关系 ,对指导临床治疗癌症和估计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 :1999年 3月~ 2 0 0 1年 3月经病理证实为大肠癌的手术切除标本 32例…  相似文献   

17.
细胞粘附分子是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一类粘附物质的总称,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本文综述了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几种粘附分子,它们以表达的上调、下调和在细胞膜上分布极性的改变影响着癌细胞的侵袭表型,有助于阐明转移的分子机制,并且为临床上治疗癌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用肿瘤坏死因子a(TNFa)诱导的人大脑癌LoVo细胞凋亡的趣微结构特点。方法 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以TNFa诱导LoVo细胞凋亡,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凋亡早期,LoVo细胞外形不规则.胞体大小及胞浆变化不大.微绒毛变细.染色质凝集.开始向核膜下集中;中期,胞体缩小,胞骥完整,染色质呈颗粒、块状凝集在核膜内侧、核孔之间;后期.核裂解.形成凋亡小体.并可按未凋亡的肿瘤细胞吞噬和消化。结论 TNFa能够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经透射电镜观察.其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大肠癌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95例大肠癌复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选择淮安市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大肠癌未复发转移患者作为对照组。调查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分化程度。结果经单因素分析表明,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及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为大肠癌复发转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为大肠癌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