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8 079例胆石病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我院近6年所收治胆石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全国胆石病临床调查表,对我院6年期间(2000年1月-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8 079例胆石病患者分为:胆囊结石组、胆总管结石组、肝内胆管结石组、胆囊 胆总管结石组、胆总管 肝内胆管结石组、胆囊 肝内胆管结石组、胆囊 胆总管 肝内胆管结石组,进行分组统计.观察各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经计算机整理后应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胆囊结石的比例显著升高(81.77%),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胆囊结石病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69岁,占胆囊结石总例数的76.8%;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以及单纯胆总管结石的发病高峰年龄为70~79岁,占该两组病人数量的31.29%;肝内胆管结石的高发年龄为40~59岁,占该组的55.94%;胆囊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高峰年龄为60~69岁,明显高于全国的统计数字,与饮食习惯及人口老龄化关系密切.不同部位胆石病男女比例明显不同,女性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结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胆石病的病种构成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胆石病占我院住院病人的比例较高,其中胆囊结石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胆石病患者,所收治患者中在发病高峰年龄、性别、职业构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山东省胶东地区近10年来(1998-2008年)胆石病构成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青岛市立医院1998-2008年10年期间住院并经手术证实的2899例胆石病病人的临床资料,经计算机整理后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结果与1991年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胆石病的男女性别构成比2008年组与1991年组无统计学差异;但2008年组不同部位胆石病的男女比例明显不同,单纯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在性别上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单纯胆囊结石病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69岁;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以及单纯胆总管结石的发病高峰年龄均为70岁以上;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0~59岁.结石部位之间比较,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008年组年龄分布与1991年组统计资料相比明显后移.单纯胆囊结石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单纯胆总管结石.与1991年组相比,2008年组胆囊结石的构成比例显著升高;胆总管结石的构成比例下降;胆囊结石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的构成比例与1991年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山东省胶东地区近10年来(1998-2008年)胆石病构成及其变化情况与1991年的统计资料比较,女性单纯胆囊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构成比例要高于男性;老年胆石病人明显增加;胆囊结石的构成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胆石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附8 585例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胆石病临床流行病学现状。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全国胆石病临床调查表,对广西地区19年期间(1981.1-1999.12)经手术治疗的8585例胆石病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登记调查,资料经计算机整理后用PEM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胆石病中肝内胆管结石的构成比有上升趋势,在农民患者中肝内胆管结石在胆石症中的构成比由1981-1985年间的23.4%上升到1991-1999年间的55.8%,而性别的构成比差别不大,肝内胆管结石发病高峰年龄为31-40岁,病死率在胆石病中最高。结论:肝内胆管结石仍然是非常多见的疾病,在农民中发病率甚至有显著上升,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胆石病临床流行病学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胆石病患者5136例病历资料,制定胆石病临床调查表进行逐项填写,经计算机整理后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胆石病男女比例1∶1.78,高峰年龄为41岁~及51岁~两个阶段;胆囊结石(4456例,占86.76%)和肝外胆管结石(554例,占10.79%)构成比例均较国内为高。结论胆囊结石是遵义地区胆石病的重要临床类型,且发病趋于年轻化;性别、饮食、职业与该地区胆石病的临床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胆石病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胆石病及其并发症所造成的各种胆道良、恶性病变,在急腹症病谱中其构成比不断上升。近年来,我国以胆固醇为主的胆囊结石比例明显提高,以胆道蛔虫症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胆道外科几个焦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胆石病的变迁  过去50年中,我国的胆石病状况已有明显的改变。胆石、胆道感染、寄生虫病曾是我国的主要胆道疾病,原发性胆管结石约占胆石病的50%。1983~1985年由中华外科学会组织的全国胆石病11342例手术病例的调查,结果显示52.8%为胆囊结石,11.0%为继发性胆管结石,20.1%为原发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占16.1%,因而胆固醇性结石的相对发病率比以往已略有升高。10年之后(1992年)的第二次全国调查,在3911例胆石手术患者中,胆囊结石相对发病率明显上升,达79.9%,原发性胆管结石发病率降至6.1%,肝内胆管结石为4.7%,此种显著…  相似文献   

7.
广西胆石病的19年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胆石病流行的相关因素及其现状,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资料。方法:采用全国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胆石病临床调查表,到各地市组织各医院有关人员,将经手术证实为胆石病的原始住院病历带到会上逐项填写;计算机整理后用PEM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胆石病男女比例基本持平;高峰年龄为51-60岁;但肝内胆管结石高峰年龄前移10-20岁;胆囊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对发病率均明显上升;病死率下降。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尚不是一个在消失中的疾病;必须提高对胆石病特点和变迁的再认识,以取得胆石病外科治疗方法新的进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老年人胆石病患病率,分析其危险因素,以防治胆石病.方法:在绍兴市城乡人群中以健康体检形式对4634例胆石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人胆石病患病率为16.23%,其中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3.76%,胆管结石患病率为2.46%, 胆囊结石组中女性患病率(18.06%)高于男性(9.50%,P<0.01);胆囊结石组的体重指数(BMI)、血清胆固醇(CHO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甘油三脂(TG)和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胆管结石组和非胆结石组,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其他两组. 结论绍兴市老年人胆石病患病率较高.超重或肥胖伴有高脂血症和糖代谢异常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密切,而与胆管结石形成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青岛及胶东地区胆管结石成分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半个世纪以来,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病是青岛及胶东地区的常见与多发病,在胆石病病种构成比中,胆管结石始终多于胆囊结石;在胆石成分方面,始终以胆红素结石为主,是该地区胆石病的突出特点。近年来该地区胆道蛔虫病已经极少出现,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发病率也呈现降低的趋势。我们期望通过定期胆管结石成分调查,观察胆石成分及胆石成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临沧佤族地区胆石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的2870例胆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岁以下9.9%,40~59岁53.7%。胆囊结石90.8%,胆总管结石7.6%,肝内胆管结石1.6%。胆固醇结石67.9%,胆色素结石32.1%。结论临沧佤族地区胆石病的结石类型以胆固醇结石最多(67.9%),女性多于男性(2.1∶1);胆囊结石均高于国内统计资料;高发年龄段为40~59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接受对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术中保留胆囊,观察保留胆囊后胆管结石远期复发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共59例纳入研究,其中有3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或不合并胆囊结石病人行保留胆囊(保胆术)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2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或不合并胆囊结石,行保留胆囊的取石手术(包括肝部分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远期随访观察两组病例复发率。结果保留胆囊的胆总管结石3年复发率为2.7%;保留胆囊的肝内胆管结石3年复发率4.54%,与文献相比复发率低,但保留胆囊的肝外胆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率与文献报道的差异没有统计意义。结论保留胆囊没有增加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复发,胆囊功能的保留有助于胆道系统的完整性,这可能有利于减少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of intrahepatic cholelithiasis and cholangitis has not yet been well studied postoperatively in patients with choledochal cysts. Methods: One hundred three patients with choledochal cysts had 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 underwent standard excision of a choledochal cyst with Roux-en-Y hepatico-jejunal anastomosis, and were at a mean follow-up of 12[frac12] years. The incidence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3 morphologic types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observed at initial 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 type 1, no dilatation of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type 2, dilatation of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but without any downstream stenosis; and type 3, dilatation of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associated with downstream stenosis. Initially,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in any of the 103 patients. Results: Among 50 type 1 patients, intrahepatic cholelithiasis developed in only 1 patient (2%). Among 43 type 2 patients, 1 patient (2%) had intrahepatic cholelithiasis, and 2 (5%) had postoperative cholangitis. Among 10 type 3 patients, 4 (40%) had intrahepatic cholelithiasis (P [lt ] .01), and 3 (30%) had postoperative cholangitis. Time intervals between the initial surgery and the first identification of intrahepatic stones ranged from 3 to 22 years. Conclusion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formation of intrahepatic cholelithiasis has been clarified;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biliary dilatation with downstream stenosis can get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long after excision of a choledochal cys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电镜观察胆固醇结石内细菌的存在。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例胆石症患者,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54.6岁(35∽72岁),其中胆囊结石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6例。利用透射电镜对结石进行细菌学观察。结果 在胆固醇结晶中和结石核心均发现有细菌样结构,呈卵圆形及长卵圆形,菌壁样结构不清晰,内部结构基本消失,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均不可见。结论 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样物质存在,位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提示细菌在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可能充当了始动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序贯治疗胆石症2 24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序贯性诊治胆石症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序贯性诊治方案治疗胆石症2 248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确诊胆囊结石1 81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31例.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2 021例中,行术前ERCP 690例,发现胆总管结石213例;术中胆道造影(IOC)85例,发现胆总管结石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6例,并经EST治愈.B超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27例中,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202例.行LC 1 817例,EST LC 395例,LBDE 36例(其中胆管一期缝合26例,T管引流10例).全组中转开腹28例(1.2%),并发症52例(2.3%). 结论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序贯性诊治方案治疗胆石症,体现了内镜、腔镜联合应用的优势,术后残余结石率低,微创治疗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探讨胆囊结石在XG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33例经病理确诊为XGC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均行B超检查,其中20例行CT检查。全部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合并胆囊结石32例,单发胆囊结石ll例,多发胆囊结石21例。26例胆囊结石直径≥1.0cm;20例结石位于胆囊颈部,占所有合并胆囊结石病例的62.5%。此外,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3例合并Mirizzi综合征,无一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结论XG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胆囊炎症,伴有黄色肉芽肿形成,重度增生性纤维化,以及泡沫状组织细胞为特征,临床上非常少见,术前诊断困难。需依赖病理检查确诊。几乎所有的XGC均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会引起胆汁淤积,使胆汁渗入破损的胆囊壁,从而可能引起XGC的发生。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很可能在XG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运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方法。方法 :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5 1例行开腹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查术 ,4 0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 (EST)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比较两者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 :开腹组术中结石取净率为 88 2 % ,住院时间为2 1.9± 7.2d ,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1例。内镜组中有 2例取石失败 ,改行开腹 ,余均取石成功 ,取石成功率为95 % ,住院时间为 10 3± 4 5d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相比 ,EST +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患者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此种方法可代替大部分开腹胆囊切除术加胆总管探查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胆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12例良性胆道狭窄胆管组织与4例正常胆管组织中TLR4的表达。用钳夹法在TLR4基因缺陷(TLR4~(-/-))小鼠和野生(TLR4~(+/+))小鼠上建立胆道损伤修复模型,并设各自的假手术对照,术后48h观察各组肝脏及胆管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肝功能情况。结果:TLR4主要表达于胆管内皮细胞,良性胆道狭窄胆管壁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83.33%vs.25.00%,P0.01)。两个假手术组小鼠术后肝脏及胆管组织均未见病理改变,TLR4~(-/-)与TLR4~(+/+)模型组小鼠均出现明显的胆道及肝脏损伤,但前者较后者明显减轻;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TLR4~(-/-)与TLR4~(+/+)模型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但前者各项指标的升高程度均明显低于后者(均P0.05)。结论:TLR4可能通过参与胆管上皮细胞的天然免疫应答,并启动一系列炎症因子的表达,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在胆管良性狭窄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大、结石易残留易复发、胆系凶险感染等困难仍然是治疗胆结石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经窦道取石技术不断发展,为胆结石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建立窦道,为高龄、高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保胆取石提供了安全有效治疗手段。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建立窦道,有助于治疗弥漫性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系化脓性感染;经T管窦道、胆囊管导管窦道、U管窦道以及经皮下盲襻穿刺建立窦道,是治疗胆管残留结石或再生结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囊颈管结石的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对87例胆囊颈管结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囊结石并胆囊颈管结石83例,术前诊断胆囊结石、胆囊颈管结石并胆总管结石4例,术中发现胆囊颈管结石61例.胆囊管存在单个结石69例,多个结石18例.87例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81例,LC+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6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腹腔镜手术中应高度重视和发现胆囊颈管结石,灵活运用LC的基本原则及策略可有效地处理胆囊颈管结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