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高血压患者336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10%~20%)、非杓型组(0%~10%)、超杓型组(20%)和反杓型组(0%)。以Gensini积分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量化评分,观察和比较各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差异。结果超杓型和反杓型组的坐位收缩压与舒张压高于杓型组(均P0.05),但非杓型组与杓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Gensini积分高于非杓型组和杓型组,非杓型组又高于杓型组(超杓型组:48.7±23.5,反杓型组:49.5±24.1,比非杓型组:28.4±14.1比杓型组:19.2±10.5,均P0.05),但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差异,杓型组以单支病变、非杓型组以双支病变、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以多支病变为主(均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超杓型和反杓型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为加重,以多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将这些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检测比较三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类型。结果三组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24 h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昼夜平均收缩压单支病变组明显低于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P0.05)。三组患者的昼夜收缩压变化、昼夜舒张压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水平变化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P0.05)。三组患者杓型、深杓型、反杓型、非杓型血压类型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变支数增多患者杓型、深杓型血压类型所占比例降低,反杓型、非杓型血压类型所占比例增加。结论不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24 h动态血压水平和血压类型存在显著差异,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其24 h动态血压水平和血压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及收缩压昼夜差百分比(ΔSBP%)分为4组,杓型组(n=125):ΔSBP%≥10%但20%;非杓型组(n=92):ΔSBP%≥0%但10%;反杓型组(n=41):ΔSBP%0%;超杓型组(n=22):ΔSBP%≥20%。比较分析4组患者间双侧颈动脉IMT增厚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结果 4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44.0%、非杓型组58.7%、超杓型组77.3%、反杓型组80.5%,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30.4%、非杓型组44.6%、超杓型组50.0%、反杓型组61.0%,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间颈动脉IMT增厚合并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20.8%、非杓型组34.8%、超杓型组40.9%、反杓型组48.8%比较,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对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学特征具有独立预测的能力(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形态节律异常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者的不同血压模式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正常高值血压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18例,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血压模式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血管支数、类型及Gensini积分表示。分析四组血压模式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1).与杓型血压组相比非杓型组、反杓型组、超杓型组24hMSBP、dMSBP、nMSBP均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杓型组中单支病变、A型病变发生率最高,多支病变、C型病变发生率最低,其与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杓型组中多支病变、C型病变发生率最高,与杓型、非杓型、超杓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反杓型、非杓型、超杓型组中Gensini积分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杓型组高于非杓型组及超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冠状动脉病变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MSBP、反杓型血压模式为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正常高值血压者血压模式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正常高值血压者中反杓型血压模式对冠状动脉病变影响最大。恢复患者正常杓型血压模式对减少靶器官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患者按照收缩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分为杓型组30例、非杓型组84例和反杓型组65例,记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24h血压变异性参数、心率变异性参数及其他临床变量的基线值。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和心率变异性各参数。结果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log Gensini评分均高于杓型组(P<0.05);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24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24h内连续每5min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均低于杓型组(P<0.05);24h血压变异性各参数与心率变异性各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比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重;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相关,随血压昼夜节律减弱,心率变异性降低,而24h动态血压监测所测血压变异性与心率变异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0 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2型糖尿病病史、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行动态血压监测,按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形组(n=120)和非杓形组(n=180).以Judkins 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血管解剖分布计算Gensini评分.结果 非杓形组Gensini评分(34.25±10.15)显著高于杓形组(25.13±7.2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冠心病患者反杓型血压及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2月在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99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83例、双支病变组62例、三支病变组54例。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压昼夜节律及Gensini积分;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Lp-PLA2对冠心病患者反杓型血压及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分级、2型糖尿病发生情况、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体质指数(BMI)、LpPLA2、血压昼夜节律及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p-PLA2与冠心病患者高血压分级(r=0.26)、BMI(r=0.24)、hs-CRP(r=0.40)、血压昼夜节律(r=0.30)及Gensini积分(r=0.28)均呈正相关(P0.05)。(3)Lp-PLA2诊断冠心病患者反杓型血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1、最佳临界值为301.5μg/L,诊断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AUC为0.593、最佳临界值为225.0μg/L。结论 Lp-PLA2与冠心病患者高血压分级、BMI、hs-CRP、血压昼夜节律及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心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且对冠心病患者反杓型血压及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再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0年1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12例,根据PCI术后第一天夜间血压下降率(NBPDR)将患者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反杓型组,平均随访1.5年,运用单因素Kaplan-Meier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四组的基线资料与再发MACE的相关性。结果 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P<0.05)和反杓型组(P<0.01)发生MACE的风险较高。女性患者中非杓型组,>65岁患者中反杓型组和<65岁患者中超杓型组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P<0.05),而重度冠脉病变亚组中反杓型组发生MACE风险高(P<0.05)。RCS曲线显示当NBPDR=17.05%时再发MACE风险最低。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与STEMI患者PCI术后再发MACE的风险密切相关,NBPDR是STEMI患者PCI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LVH)和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296例为观察对象,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杓型组(10%~20%,n=106)、非杓型组(0%~10%,n=95)、超杓型组(20%,n=53)和反杓型组(0%,n=42)。观察和比较各亚组间LVH指标水平、LVH和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高血压各亚组间年龄、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脂、高血压病程和降压药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各亚组中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水平和LVH检出率高于杓型者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又高于非杓型组(均P0.05),但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各亚组心肌缺血(χ2=63.88,P0.01)和心律失常(χ2=21.80,P0.01)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各亚组中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又高于非杓型组,但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者伴有更严重的LVH,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n=22)、非杓型组(n=36)和反杓型组(n=62)。分析比较3组的血压变异性、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反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均低于杓型组;反杓型组的24hDSD、dDSD、24hDBP-CV低于非勺型组;反杓型组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伴冠心病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将患者分为EH组与对照组,前者根据有无冠心病进一步分为高血压伴冠心病及不伴冠心病组。应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velocity,PWV)测定系统测量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 PWV)作为评价大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结果:EH伴冠心病患者的C-F PWV较不伴冠心病患者明显增快。年龄、脉压是影响C-F PWV的独立因素。结论:EH伴冠心病患者大动脉弹性减退,与年龄和脉压有关。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服厚(LVH)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以观察血压昼夜节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重量指数(LVMI),然后分析二相关关系。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减弱的70例中LVH有41例,占58.8%,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50例均有LVH(100%)。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左室肥厚率显的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减弱的(P<0.01)。结论: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与左室肥厚呈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血压控制程度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01例高血压病患血压控制程度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左室肥厚发生率的关系。结果:血压控制不佳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4.4%,心肌缺血为24.7%,左室肥厚为15.0%,均明显高于血压控制正常,且有随病程而增加的趋势。结论:血压控制水平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左室肥厚的发生关系密切,要重视血压水平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常见心血管病患者血脂和载脂蛋白比较分析。方法 入选冠心病 (CHD)患者 86例 ,高血压病(EH)患者 85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EH +CHD)患者 78例 ,风湿性心脏病 (RHD)患者 72例和扩张型心肌病(DCM )患者 6 5例 ;健康对照组 10 6例。采用酶法测定血脂 ,免疫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结果 ①EH组、EH +CHD组和CHD组的总胆固醇 (T ch)、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B(ApoB)明显升高 ,而DCM组和RHD组与之相反 ,明显低于对照组。②所有患者的载脂蛋白A- I(ApoAI)、ApoAI/B的水平均较对照组低。③EH +CHD组T- ch、LDL -c和ApoB的水平最高 ,EH组和CHD组次之 ,DCM组水平最低。 结论 EH合并CHD患者血脂水平最高 ,在积极降血压的同时尤其要注意调脂治疗 ,血浆载脂蛋白测定较血脂测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新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否可以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381例,按病因分为对照组(36例)、室性期前收缩组(室早组,26例)、高血压组(184例)、糖尿病组(53例)、高血压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组(高合组,55例)和糖尿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组(糖合组,27例),比较6组冠心病阳性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冠心病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7.83%、58.49% vs 27.78%,P0.05),而室早组阳性率无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合组与高血压组、糖合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冠心病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新发室性期前收缩对冠心病诊断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肱动脉血压与主动脉根部血压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临床需要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208例,在动脉穿刺成功后冠脉造影前同步测量主动脉根部血压和肱动脉血压各3次,取平均值,造影结果由2位以上专家判断,并测量身高、体重、臂围、腰围、臀围,计算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WHR)、腰围/身高(WHtR)、平均血压(MBP)、主动脉根部收缩压(SBP)与肱动脉SBP的差值(S-S)、主动脉根部舒张压(DBP)与肱动脉DBP的差值(D-D)。结果:肱动脉血压与主动脉根部血压明显相关,SBP、MBP、DBP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76、0.58(P<0.01)。以血压正常和冠脉正常者肱动脉血压与主动脉根部血压相关性更高,SBP、MBP、DBP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0、0.64和0.92、0.84、0.68(P<0.01)。血压异常、冠脉狭窄、女性SBP相关性好,而DBP相关性较差,分别为0.52、0.48、0.49(P<0.01)。主动脉根部血压测值总体上高于肱动脉血压测值[S-S:-39~40(6.35±12.50)mmHg;D-D:-47~55(5.63±11.17)mmHg],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S-S与年龄、性别、臂围、WHR、WHtR、腰围、臀围均无关,D-D与WHR、WHtR、腰围、臀围、年龄相关,回归方程式为:D-D=329.74 76.88WHR 3.62腰围-3.42臀围-0.17年龄-375.82WHtR。结论:①主动脉根部血压与肱动脉血压有明显相关性;②WHR、WHtR、腰围、臀围、年龄影响主动脉根部与肱动脉DBP测值的差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超声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探讨其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EH患者(EH组)、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测定其颈动脉IMT及冷加压试验前后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EH患者颈动脉IMT较正常对照组增厚,冷加压试验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变化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IMT与冷加压试验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EH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IMT增加及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18.
燕南  李前铎 《高血压杂志》1996,4(3):205-20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与脑血流速度之间的相关性及昼夜变化规律。方法使用经颅多普勒,血压计等对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21例健康老人进行24h血压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检测分析。结果血压与脑血流呈昼夜周期性变化,对照组血压与血流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554,P<0.05);高血压组无相关性(r=0.406,P>0.05)。部分高血压患者夜间至清晨流速增高伴有异常多普勒频谱改变,及血压-血流速度分离现象。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与血流速间的相关性破坏表现为夜间至清晨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降压的疗效及获得性因素对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集患者性别、有无家族史、病程长短、体质量指数(BMI)指数、治疗前后血压等.结果 针刺对收缩压、舒张压均有疗效,且对收缩压的疗效优于舒张压;性别对于针刺降压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无家族史者降压疗效优于有家族史者;病程对针刺降压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BMI指数越小,针刺降压疗效越明显.结论 针刺可有效控制血压,且获得性因素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o assess the efficiency of relaxation therapy (RT) as part of the treatment for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100 male EH patients, aged 20 to 55 years, were repeatedly examined at 12 months' intervals, using clinical,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physiologic tes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main group received RT as autotraining (AT) or using biologic feedback devic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exposed to mental influences. Patients from the main group showed a more marked resting BP drop as well as a smaller and shorter hypertensive response to emotional stress, improved psychosocial status and psychologic adaptation, and better working capacity. A comparative five-year follow-up study of 90 patients was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value of RT for secondary EH prevention. The use of AT is associated with a slower progress of the disease,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s, as evidenced by lower BP values, more limited growth of left-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nd lesser neurotization as well as shorter EH-related temporary disability peri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