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经颈静脉将下腔静脉滤器置干肾静脉开口以下,通过导管内导丝将血栓搅碎尽量抽吸之后再实施经足背静脉持续顺行溶栓。恢复血管的通畅性,达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目的。结果:对40例(急性起病20例,慢性反复并急性发作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经颈静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随访1-36个月。40例经顼静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全部成功,成功率为100%。未发现与导管操作有关的并发症。未见有患者因肺血栓栓塞症而死亡。结论:通过对本组40例病例的分析,证明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损伤小,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在DSA导引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置放溶栓导管于血栓段,经导管24 h持续微泵灌注50万U/d尿激酶.根据患者髂股静脉再通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治愈率、并发症等评估近期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根据患者下肢水肿、髂股静脉闭塞、色素沉着、溃疡等评估远期疗效.结果 7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4 d后成功回收71例),治疗14d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髂股静脉血流基本或全部恢复,平均住院时间为(6.7±3.1)d.治疗后3、7、14 d肢体周径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复查显示,随访6个月时髂股静脉闭塞率和色素沉着率分别为5.3%(4/76)和2.6% (2/76),随访12个月时分别为9.2%(7/76)和7.9% (6/76),未发生皮肤溃疡.结论 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4.
5.
6.
临时滤器保护下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研究在临时滤器保护下 ,对深静脉血栓进行局部溶栓或并用机械取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用导管局部溶栓的方法治疗 ,其中 12例先使用水动力取栓导管系统治疗。并置入临时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 ,共置入 34只 ,有 2例置入 2只。结果 溶栓有效率为 75 % ,其中 17例血栓完全溶解 (占 5 3% ) ,7例溶解 5 0 %~ 10 0 % (占 2 2 % )。溶栓时间 ,单纯溶栓平均 6 1.7h ,取栓加溶栓平均 30 .3h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3.0 8,Ρ <0 .0 1)。治疗中未发生症状性肺动脉栓塞。结论 局部溶栓和机械性取栓结合 ,同时用临时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 ,是保证局部溶栓疗效和增加其安全性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7.
【摘要】 为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围手术期护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介入治疗效果,特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全面阐述了下肢DVT介入治疗方法、手术步骤、常用溶栓药物作用特点、不良反应,以及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常见并发症护理等,并立足中国国情,以专科发展前沿为导向,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对不同介入术后体位安置、专科护理评估、技术操作流程、疗效评价和溶栓导管护理策略等临床实践中的困惑给予诠释。  相似文献   

8.
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17例 1周内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其中血栓形成位于髂静脉 1例 ,髂股静脉 4例 ,股静脉 6例 ,股静脉 5例 ,静脉 1例。血栓长度 4~ 3 0cm ,平均 11.2 9± 5 .86cm。采用经皮穿刺方法 ,置入 6F或 8FOasis流变溶栓导管并与高压注射器连接 ,将生理盐水以 2 .5ml/s的流率和 5 171kPa的压力注入 ,行流变血栓清除术 ,观察血管开通、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流变血栓清除术后 ,17例重建了前向血流 ,并清除了绝大部分血栓物质 ,技术成功率 (残留狭窄 <5 0 % )为 10 0 %。 15及 3 0天的初始血管开通率均为 10 0 %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流变血栓清除术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清除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55  
目的 评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介入性深栓术,对其中39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8例作导管血栓抽吸术、26例作下肢深静脉腔内成形术、12例作stent植入术。结果 总有效率为96.2%,无效3.8%,平均住院日为10.5d。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处理疗效较好,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0.
病例女性,44岁,因左下肢足趾外伤后,出现左小腿胀痛,渐进性加重活动受限9d,于2008年1月9日收入院。查体:左小腿肿胀明显,肌张力较对侧高,皮色加深,胭窝部压痛,以髌骨上、下缘各15cm测量双侧肢体周径,大腿相差0.5cm,小腿相差5cm。多普勒检查示:左下肢胭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周型亚急性期)。在局部麻醉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于肾静脉下方下腔静脉内置入可回收滤器(深圳先健科技Aegisy滤器)。置入滤器后,给予溶栓、抗凝、扩血管治疗。具体方法:尿激酶50万单位患肢足背静脉推注,1次/d,总量300万单位;  相似文献   

11.
经腘静脉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采用经患侧腘静脉入路综合性介入治疗,其中血栓抽吸18例,血栓消融28例,腔内血管成形29例,共植入血管支架42枚。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闭塞血管开放,双下肢周径差<1cm,下肢活动正常。结论:经腘静脉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导管溶栓治疗(CDT)中,常用插管技术失败情况下采用辅助性插管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采用经右股静脉或/和右侧颈静脉等常用技术途径插管失败的35例LEDVT患者,6例采用同轴插管技术、8例采用翻山鞘技术、19例采用左(患)侧股静脉插管技术、2例采用微导管技术等4种辅助性插管技术。结果:同轴插管技术,插管成功率83.33%(5/6),翻山鞘技术:插管成功率75.00%(6/8),(患)侧股静脉插管技术:插管成功率89.47%(17/19)。微导管技术:插管成功率100%(2/2);四种方法总插管成功率85.71%(30/35)。经过3~14天导管溶栓治疗后血栓均基本溶解,下肢肿胀消退,未发生与插管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LEDVT导管溶栓治疗中,在常用技术插管失败情况下,上述辅助性插管技术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介入性溶栓治疗33例下肢DVT患者,其中10例患者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溶栓抗凝治疗.23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和同期患侧股髂静脉开通术.结果 随访33例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和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23例患者下肢DVT完全溶解,10例部分溶解.结论 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系统溶栓与介入取栓加溶栓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创伤性骨折伴DVT231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介入取栓治疗和B组系统溶栓.介入取栓组13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56例,选择介入治疗,术后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系统性溶栓组96例,采取经足背静脉尿激酶溶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A组植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40例,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95例,27例合并髂静脉重度狭窄者行支架置入治疗.出院时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A、B组明显小于入院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A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取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经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髂股动脉内,并保留导管3-7d,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IU及尿激酶25万-100万IU稀释液50-200ml,每日1次。另40例经足背静脉注入同样的药物。共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1例,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10例。结果:80例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溶栓治疗后1-3d内开始消退、减轻。31例滤器均未发生移位变形,下腔静脉通畅,10例支架无阻塞。结论: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血栓碎吸联合血管成形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经皮穿刺患侧股静脉,在导丝引导下采用12~14 F鞘管抽吸髂、股静脉内血栓;对于股、腘静脉血栓,利用Fogarty球囊导管将血栓碎解、拖拉至髂静脉内,再行机械性血栓抽吸术。对髂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治疗。结果本组血栓清除率Ⅲ级80.98%,Ⅱ级19.02%;出院时患肢膝上、下15 cm 周径为(43.9±4.7) cm、(31.5±4.1) cm,与入院时相比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t=5.79,均P=0.000)。随访6~24个月,治疗有效率为97.75%;178例支架置入病人术后6、12、24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或 DSA 复查,支架通畅率为97.19%、94.94%、92.13%。结论血栓碎吸联合血管成形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近、中期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highlight the critical role that MRI may play in diagnosing unsuspected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scrutinizing MRI studie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showing apparently non-specific muscle edema for any evidence of intra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Design and patients The imaging studies of four patients in whom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as unsuspected on clinical grounds, and first diagnosed on the basis of MRI findings, were reviewed by two musculoskeletal radiologists in consensus. In all four patients the initial clinical suspicion was within the scope of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gastrocnemius strain, n=3; ruptured Baker cyst, n=1), explaining the choice of MRI over ultrasound as the first diagnostic modality.Results All patients showed marked reactive edema in the surrounding soft tissues or muscles. Three patients showed MR evidence of branching rim-enhancing structures within intramuscular plexuses characteristic of venous thrombosis (gastrocnemius, n=1; sural, n=2); one patient showed a distended popliteal vein. Ultrasound was able to duplicate the MRI findings in three patients: one patient showed above-the-knee extension on ultrasound; neither of the two patients with intramuscular thrombosis demonstrated on ultrasound showed extension to the deep venous trunks.Conclusion Intra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 can present as marked edema-like muscle changes on MRI, simulating primary musculoskeletal conditions. In the absence of clinical suspicion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nly the identification of rim-enhancing branching intramuscular tubular structures will allow the correct diagnosis to be made.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支架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8月 ,对 38例接受综合性介入治疗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施以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术后口服抗凝治疗。术后 1、3、6、12个月定期临床随访 ,并通过静脉造影或超声检查支架开通情况。结果 38例患者在接受综合性介入治疗的基础上 ,对其残存狭窄 >30 %的病变之髂股静脉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其中 35例患者支架植入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平均住院日为 7.8d ;另外 3例支架植入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术后 6个月造影显示支架内闭塞。结论 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应用血管内支架可有效地解决髂股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的基础病变 ,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给予尿激酶50万IU,通过患肢深静脉途径给药;B组20例,给予尿激酶50万IU,通过上肢静脉途径给药.结果 A组有效率为95%,B组有效率为5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患肢深静脉途径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取得良好疗效,方法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