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林  杨柳  段小军  陈光兴  戴刚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804-1807
目的 针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保留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进行15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失败原因.方法 对Medico-Chirurgical du Cedre中心1990年9月至1992年3月行PCL保留型全膝关节假体初次置换术获得随访的153例(178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采用术后X线测量结合随访时国际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评估手术疗效,X线测量包括髋膝踝角(HKA)平均值、HKA绝对偏差、α角、β角、髌骨指数(AP/AT)、胫骨后倾角(PTA)等.以翻修率作为假体生存率最终评定标准.结果 153例患者随访时31例(49膝)死亡,4例(4膝)失访,获访118例(125膝).翻修11膝,15年以上假体生存率93.7%.翻修11膝原因分别为:9膝为假体界面无菌性松动(其中7膝伴严重骨溶解,2膝为胫骨假体周围透亮线伴疼痛),1膝反曲畸形,1膝内侧胫骨平台塌陷.术后随访时膝关节协会评分达173分,优良率95.9%.对比翻修患者与未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对侧未手术膝关节内外翻角、术前正位X线片β角、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协会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L保留型假体可以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15年以上生存率优良.仅个别病例失败与PCL失效有关,聚乙烯衬垫后部过度磨损和髌股关节并发症少见.未手术侧膝关节畸形程度和术侧膝关节胫骨侧内翻畸形程度可能是影响假体翻修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36例(48膝)。使用HSS评分标准评估分析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43膝采用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5膝采用CCK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结果术后早期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HSS评分术前为(41±5.3)分,术后6个月为(87.7±6.5)分。手术优良率为83.3%。患者疼痛、功能方面及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严重膝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总结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 对 4 7例 5 3膝的骨性膝关节炎病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单膝关节置换 4 1例 ,双膝关节置换 6例 1 2膝。应用后方稳定型假体 2 1例 2 5个膝关节 ,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 2 6例 2 8个膝关节。结果  39例 4 5个膝关节获 1年以上随访 ,采用HSS评分标准 ,膝关节评分从术前 35分提高到术后 89分 ,术后 4 0个膝关节活动度≥ 90°,4 2 / 4 5膝关节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 ,3例残留 5°~ 7°内翻。结论 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可取得良好效果。术中精确的截骨操作与正确的软组织松解获得的软组织平衡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9膝的膝骨性关节炎病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单膝关节置换13例,双膝关节置换8例,全部采用后方稳定性假体。结果随访6~47个月,平均22.6个月,采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15例,良5例,可1例。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效果满意。术中精确的截骨操作、正确的软组织松解及术后指导康复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CR假体)和后方稳定型膝关节假体(PS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5例行TK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根据假体不同分为CR组(采用CR假体,53例)和PS组(采用PS假体,52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OM)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WO...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活动平台假体术后中期并发症特点及相关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20年8月于本科行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313例患者(373膝)的临床资料,随访评价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后临床疗效,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32个月,平均(84.68...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固定平台和旋转平台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38 例49膝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男13 例19膝,女25 例30膝;年龄42~78 岁,平均年龄(62.47±9.64) 岁;骨关节炎24 例2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1 例18膝,创伤性关节炎3 例3膝;膝内翻畸形29膝,外翻畸形12膝;所有患者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内侧髌旁入路,均未进行髌骨置换,其中采用固定平台假体置换26膝,采用旋转平台假体置换23膝.结果 除1 例骨关节炎患者失访,其余37 例48膝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72个月,平均为47.73个月.所有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和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除1 例旋转平台假体在术后1年出现假体脱位,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两组术后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9,P>0.05和t=1.044,P>0.05).结论 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TKA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相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手术中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病人的30膝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59.5岁,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术前平均评分39分,随访后平均评分85分,优良率95.0%。术后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功能和活动度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若人工全膝节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选用后稳定性假体,术后患者伸屈功能改善程度优于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式,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中的软组织力学平衡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膝关节周围组织应松解充分,否则将引起关节不稳或活动受限。围手术期采用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鼓励病员进行康复训练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9月,对14例16个外翻膝行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5岁(45~77岁).经过随访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评分、膝关节X线情况来评估手术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24~54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2°(伸直0°~屈曲120°)提高到术后120°(伸直0°~屈曲150°);KSS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10~6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9分(70~100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2.9分(30~7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3分(75~100分);胫股角由术前平均16.5°(8°~30°)改善纠术后平均7°(5°~10°),膝外翻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随访中无深静脉血栓、膝关节感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TKA治疗外翻膝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杨傲飞  何承建  王庆  蔡贤华 《骨科》2012,3(2):83-87
目的对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采用微创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术后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4月~2009年3月采用微创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共22例22膝,根据KSS评分标准,对术后随访患者进行评分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2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36.0~71.0个月,平均48.6个月,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膝关节假体松动、下沉等相关并发症。在最终的随访中,膝关节评分82~99分,平均90分;功能评分78~94分,平均85分;膝关节屈曲度95°~130°,平均115°;膝关节伸直度0°~5°,平均3°。结论对于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采用微创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术后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治疗晚期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1年3月~2007年7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组收治的9例10膝晚期痛风性膝关节炎病例,均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单膝关节置换8例,双膝关节置换1例,采用后方稳定型假体,随访资料完整.[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采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6膝,良2膝,可2膝.对患者手术前和随访时HSS评分进行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结论] 伞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治疗晚期痛风性膝关节炎效果满意.手术前后控制血尿酸、术中彻底清除尿酸盐结晶、精确的截骨操作、正确的软组织松解及术后指导康复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s.  BHAN  R.MALHOTRA  E.  KRJSHNA  KIRAN  SOURAV  SHUKLA  MAHESH  BIJJAWARA  曹沛宏 《骨科动态》2006,2(1):14-19
背景:低接触应力旋转平台(活动衬垫式)和Insall Burstein-Ⅱ型(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假体各自独立的长期稳定性已有报道,但我们尚未见有关这两种假体的中长期随访及对比性研究。 方法:对32例双侧膝关节畸形和术前活动范围均相似的膝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评估,患者同意一侧膝关节行活动衬垫全膝关节置换,另一侧膝关节行固定衬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6年,使患者、医生和观测者的相关干扰降至最小,对两种假体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包括临床和X线片结果、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骨关节炎患者的功能评分和活动范围好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然而,对患者在膝关节协会评分、屈曲范围、主观表现或髌股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评估,没有发现活动衬垫式假体比固定衬垫式假体更好。X线片显示两者在假体排列上没有差异。两例使用活动衬垫式假体的膝关节需要再次手术,其中1例因衬垫脱位而需要早期翻修,另1例因深部感染而进行关节融合。 结论:我们发现中期随访患者的临床表现显示,活动衬垫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并不比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更多的优点。活动衬垫式假体发生假体脱位和半脱位的危险性应给予重视,在发生脱位后要早期进行翻修。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年 6月~ 2 0 0 4年 1月间本院对 16例患有严重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的非限制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结果 ,并采用HSS评分标准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 42个月 ,疗效优 10例 ,良 6例。结论 :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为重症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晚期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06—2014-06间收治88例晚期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并于手术前及手术后15 d行膝功能评分。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膝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术前,且膝关节及膝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患者均无感染、脱位、松动以及屈曲不稳等病例发生。结论晚期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增强患膝稳定性和患者行走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不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1997年9月至2005年4月对94例(105膝)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膝外翻14例,膝内翻80例,力线正常者11例.所用假体包括可旋转铰链型膝假体RK 10例14膝,活动衬垫型膝假体TACK 40例43膝,GEMINI假体44例48膝,所有患者均不置换髌骨.术前、术后在屈膝30°髌骨轴位片上测量髌骨的排列.结果 术前有膝外翻和髌骨不稳者术后髌骨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8.6%和29.5%,使用RK、TACK、GEMINI假体的患者髌骨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8.6%,20.9%和16.7%.4例有明显股骨或胫骨假体旋转异常.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髌骨不稳定的原因包括患者术前状态、假体设计、假体位置不良等.选择合适的假体,熟练掌握手术技巧,能明显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X线分析方法 ,观察膝关节屈曲过程中半月板假体的移动和股骨髁假体在低接触应力半月板假体上的回滚运动。方法  76例男性病例 ,81个膝关节 (其中膝骨关节炎 78例、类风湿膝关节炎 3例 )均采用低接触应力后交叉韧带保留半月板载荷全膝假体施行全膝置换术 ,平均术后时间为 6年 (2 4~ 14 7个月 )。分别拍摄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和完全屈曲位X线侧位片 ,测量半月板假体的移动方向、距离和股骨髁假体中心接触位置 ,膝关节临床评分包括疼痛、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和骨关节排列等 ,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常规系统标准。结果 …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评价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自1994年10月~2003年10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81例(95膝),男10例,女71例;平均年龄65.5岁(50—82岁);左膝35例,右膝26例,双侧同时置换17例;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18膝,后方稳定性假体62膝,活动衬垫15膝。[结果]本组平均随访42个月(14—108个月),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80膝(84.21%),良:10膝(10.53%),可:3膝(3.16%),差:2膝(2.10%)。优良率94.74%。[结论]作者认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的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正确的选择假体、精细的手术操作和严格的术后康复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CR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56例(64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CR假体进行TKA。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2年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56例TKA患者均恢复满意,且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无一例出现感染、松动及异响。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均有明显改善。HSS评分由术前的34~48(41.00±4.34)分提高到术后2年的68~97(86.50±7.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46膝,良16膝,可2膝,优良率96.9%。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34°~90°(61.93°±18.22°)提高到术后2年的117°~130°(122.17°±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假体TKA对治疗膝骨关节炎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诊断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活动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记录术前及随访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截骨高度。结果术前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的年龄、体重指数、患膝内翻畸形、最大屈曲角度及屈曲挛缩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的术前术后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明显地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截骨高度和术前术后髌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动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型假体TKA均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两组的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检查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固定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大于活动平台组的最大屈曲度。  相似文献   

20.
多数病例回顾认为后方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的活动度稍大于后交叉韧带(PCL)保留型,但从临床角度,两者之间并无一者胜于另一者的显著差异。全膝置换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与其说是由膝关节设计的动力学特点决定的,还不如说是由病人术前活动度、术后膝关节间隙高度或手术操作决定的。术后膝关节失稳已成为术者选择假体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后方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的脱位率已降至千分之一,远低于全髁型假体。早期衬垫较平坦的PCL保留型假体,满足了保持股骨髁后滚水平的要求,但同时也打开了名为骨溶解的潘多拉之盒,这是导致全膝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因素。骨溶解在后方稳定型假体则十分少见。PCL保留型假体很少脱位,但常处于持续半脱位状态,股骨髁在胫骨平台上前后方的运动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聚乙烯衬垫的磨损。故以往PCL保留型假体的坚定支持者也逐渐放弃了平坦衬垫设计。即使是PFC等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