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256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收集256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共28例,其中囊袋血肿12例,囊袋破溃感染2例,电极导线脱位2例,起搏综合征4例,心外肌肉收缩2例,精神神经症状3例,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3例。结论:提高起搏器并发症早期识别能力并及时处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定期随访及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策略。方法对1991年3月~2006年7月我院安装的293例永久起搏器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32例,其中起搏器囊袋血肿8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3例,锁骨下静脉血栓1例,电极移位3例(其中微脱位1例,全脱位2例),起搏器感知不良9例,起搏综合征8例。结论提高起搏器并发症识别能力,术前认真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格管理,重视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及起搏器知识的宣教,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可降低其发生率,避免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3.
116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16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处理方法和减少并发症的策略。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0月本院安装的116例永久起搏器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共18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17例,其中囊袋内积血及血肿9例,囊袋皮肤溃破起搏器外露1例,电极导线脱位2例,电极导线断裂2例,起搏介导性心律失常(PMT)1例,起搏综合征2例。结论提高起搏器并发症早期识别能力并及时处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定期随访及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36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处理策略。方法选择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361例患者,随访截至2015年1月,回顾性分析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相应处理策略。结果 36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97%(41/361),其中电极移位10例(2.77%)、心律失常9例(2.49%)、囊袋血肿6例(1.66%)、囊袋感染6例(1.66%)、气胸5例(1.38%)、起搏器综合征3例(0.83%)、心力衰竭2例(0.55%)。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主要并发症有电极移位、心律失常、囊袋血肿、囊袋感染、气胸、起搏器综合征及心力衰竭。术前需评估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加强随访管理,做到早发现、正确处理相应的并发症,以降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目前的强化抗栓治疗策略对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2002-03-2012-12期间,在我院首次植入或更换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植入以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有632例患者在我院植入或更换永久心脏起搏器,共有29例患者出现起搏器囊袋并发症。443例(70.09%)患者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其中发生早期囊袋并发症18例(4.74%),发生晚期囊袋并发症6例(1.81%)。189例(29.91%)患者未使用抗栓治疗药物,其中发生早期囊袋并发症3例(1.59%),发生晚期囊袋并发症2例(1.06%)。与未使用抗栓治疗药物相比,使用抗栓治疗药物明显增加早期囊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4.74%:1.59%,P0.05)。晚期囊袋并发症主要见于高龄、糖尿病以及低体重患者。结论:目前的强化抗栓治疗策略明显增加起搏器植入早期囊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发生囊袋并发症的可能原因、与年龄的关系及处理策略.方法 选择2003年9月~2013年8月于我院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82例,分析囊袋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 发生起搏器囊袋血肿12例,总发生率为6.6%,其中≥80岁6例,发生率为6.5%;< 80岁6例,发生率为6.7%.囊袋破溃及感染2例,总发生率为1.1%,其中≥80岁1例,发生率为1.1%;< 80岁1例,发生率为1.1%.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未及时停用抗凝药物、术中止血不彻底、囊袋大小不合适有关,与年龄无关.结论 年龄不增加囊袋并发症的发生率,积极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格管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21例植入或更换起搏器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囊袋血肿8例,电极脱位7例,切口和(或)囊袋感染3例,感知不良3例。结论应加强对植入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认识,严格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尽可能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原因,与年龄关系及处理策略。方法选择1999年9月~2008年11月我院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259例,分析其并发症的原因。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共33例,总发生率12.74%,其中≥60岁27例,并发症发生率14.21%;60岁6例,并发症发生率8.70%。并发症包括囊袋出血/血肿20例(7.72%),电极脱位6例(2.31%),囊袋破溃3例(1.16%),脑栓塞2例(0.77%),囊袋感染1例(0.39%),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0.39%)。结论 60岁以上与60以下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囊袋感染、破溃和电极脱位并发症在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加深对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了解,重视术前准备,术中规范、熟练的无菌操作,加强术后随访,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已出现的并发症,可将其风险减少到最低限,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囊袋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6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 69例患者中,8例(11.5%)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1.4%)起搏器囊袋感染合并脉冲器外露、2例(2.9%)囊袋感染、5例(7.2%)囊袋积血。结论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加强术前评估、提高术中操作水平及术后病情观察,有利于预防并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安装永久起搏器的292例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发生起搏器并发症31例(10.3%),其中急性期并发症20例,6个月以后并发症11例.结论 提高起搏器并发症识别能力,术前认真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格管理,重视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降低发生率,避免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292例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长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长期随访的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92例置入永久性起搏器后患者术后随访及程控资料,随访时间1~10年,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生存率、起搏器故障发生情况,行多导联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需要对部分患者行起搏方式及起搏参数调整.结果 292例患者中,术前主诉的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包括头昏、黑矇、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均消失或减轻;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平均LVEF值由术前的0.43±0.07提高到术后的0.57±0.06(P<0.05),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随访期间,12例患者死亡,其中4例患者因脑血管意外死亡,5例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共发现各种并发症39例,包括起搏器囊袋破溃、起搏电极脱位、起搏或感知不良、心律失常、膈肌刺激、起搏器综合征等,均及时以不同的方法处理.结论 基层医院对置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非常重要,可及时发现和处理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及排除起搏故障.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extracardiac sounds secondary to cardiac pacing have been well known, the murmurs originating in the heart after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then disappearance after exchanging a temporary to permanent lead have rarely been reported. In this paper, two patients revealing a musical systolic murmur after placement of a transvenous endocardial pacemaker in the absence of any complications were documented. Case 1: A 43-year-old man with episodes of dizziness and brady-tachycardiac atrial fibrillation. Immediately after the implantation of a temporary transvenous right ventricular pacemaker, a high-pitched systolic musical murmur was heard at the lower left sternal border. No murmur was however gullible after a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in this case. Case 2 was a 83-year-old femal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 to whom a permanent transvenous right ventricular pacemaker was inserted. A musical systolic murmur occurring immediately after the procedure was best audible at the apex. Although numerous papers concern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se cardiac murmurs have been reported without reaching conclusive explanations, our data based on two cases examined with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did not support the idea of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as one of causative factors. In the first case, this murmur appeared only a temporary pacing was performed and disappeared after implantation of a permanent pacemaker lead. On the contrary, however, the 2nd case revealed after the implantation of the permanent pacemaker with a relatively rigid bipolar lea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se murmurs might be produced by vibrations caused by the pacing catheter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could be related the mechanism of thi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术后按照设计的8天循序渐进的方案进行功能锻炼,出院后按上述方案序贯锻炼。而对照组患者术后按常规宣教。手术后1,2,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起搏器术后患者有无术侧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结果总共入选117例起搏器术后患者,其中康复组62例,对照组55例。康复组术后1个月随访时有6例出现肩部疼痛,其中2例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术后3个月时只有1例术侧肩部轻微疼痛。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有16例出现肩部疼痛,其中5例伴有肩关节活动障碍;术后3个月时还有3例肩部轻微疼痛。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电极脱位、伤口延迟愈合、囊袋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起搏器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可降低术后发生肩部疼痛及活动障碍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80岁以上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80岁以上心脏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125例(高龄组)。与同期首次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570例65~79岁的患者(老年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高龄组患者多种心脏疾病(除手术适应证疾病外)并存及合并心脏外疾病较老年组均明显增多。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高龄组125例患者共植入单腔起搏器69台、双腔起搏器50台、三腔起搏器4台、双腔ICD2台。高龄组患者手术耐受性差,与老年组比较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手术操作引起的围术期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经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后,并发症均好转。所有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充分考虑8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脏疾病的特点,并加强围术期管理,可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和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研究分析97例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 临时起搏器置入(OR=6.314)、房颤病史(OR=2.583)、感染(OR=8.368)、吸烟(OR=1.639)、心功能≥NYHAⅢ级(OR=1.972)为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抗凝治疗(β=-1.761;OR=2.169)是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 临时起搏器置入、房颤病史、感染、吸烟、心功能≥NYHAⅢ级是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桥接起搏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纳入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AVR治疗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桥接起搏器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10例。观察其术后30 d每天心电图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估应用桥接起搏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10例患者术后2 d内均未恢复传导,均给予植入桥接起搏器。所有患者均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心脏传导功能分别在TAVR后第8天、第21天、第7天恢复而未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余7例在TAVR后30 d均未恢复心脏传导功能,给予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1个月随访显示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血流动力学改善。结论TAVR后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术后2 d未恢复心脏传导功能患者植入桥接起搏器是安全及可行的,降低了起搏器植入率且不影响其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永久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永久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沈阳军区总医院 1988- 0 9~ 2 0 0 3- 0 7安装起搏器者 5 16例临床资料分析其并发症。结果 术后常见并发症共 6 9例次 ,其中感染 5例 (7 2 % )、血肿 10例 (14 5 % )、囊袋破溃 7例 (10 1% )、血气胸 10例 (14 5 % )、起搏器综合征 10例 (14 5 % )、感知障碍 7例 (10 1% ) ,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 2例 (2 9% )、电池提前耗竭 3例 (4 4 % )、术后心律失常 3例(4 4 % )、电极脱位 10例 (14 5 % )、电极断裂 2例 (2 9% )。结论 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提高鉴别能力、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 ,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 ,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培哚普利对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置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培哚普利,2~8 mg/d;对照组不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前后心脏各参数,随访18个月。结果与置入前比较,对照组左心室重量指数增加(P<0.05),治疗组LVEF明显增加(P<0.05)。18个月时,2组左心室重量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永久性起搏器置入18个月时,患者心肌重构已出现改变。培哚普利可改善患者心肌重构,但仍需要长期的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