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通心络组,C组氯吡格雷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测定血小板聚集率、TXB2;比较3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不同组别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1)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均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氯吡格雷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更明显;(2)通心络和氯吡格雷治疗后均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XB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而尽管氯吡格雷组使TXB2下降更明显,但与通心络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ACS患者的AR。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0年10月~ 2013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4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36~95岁,平均年龄66.5±11.3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7天后采集外周静脉血,光学聚集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对于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并且500μmol/L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阿司匹林敏感组(AS)及氯吡格雷抵抗组(CR)、氯吡格雷敏感组(CS).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习惯)及检验指标(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100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AR的发生率为3%,ASR发生率为41%,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总发生率为44%;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年龄为67.9 ±9.9岁,大于阿司匹林敏感组(AS)(63.3±12.3岁)(P<0.05);54例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片,CR的发生率为22.2%;2型糖尿病患者CR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高龄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36-1138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观察组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mg/d口服。比较两组患者4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发生率显著下降,以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抵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AR和半AR发生率以及降低患者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在用药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变化,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患者分成3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两者联合治疗。用药前后测定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阿司匹林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用药前比,花生四烯酸诱导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氯吡格雷组二磷酸腺苷诱导途径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两者联合用药组4种诱导途径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仅可抑制单一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联合用药对4个途径均有抑制作用,用药过程中进行监测可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毗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将ACS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凝集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CS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凝集率,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防治措施。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30例,服用阿司匹林1天100mg,≥1周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130例随机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组。两组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1天75mg,7天后复查PAG。满足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PAG≥20%、ADP诱导的PAG≥70%两项者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结果:130例患者中AR27例(20.77%),ASR25例(19.23%),AR ASR为40.00%。氯吡格雷组加用氯吡格雷后PAG显著降低,AR、AR ASR患者显著减少(P均<0.01),AR患者显著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阿司匹林组PAG、AR、ASR、AR ASR无显著变化(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能加强抗血小板疗效,可用于防治AR。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改善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观察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片。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炎性指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超敏C-反应蛋白值、P选择素值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利于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炎性反应,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关系。方法选择81例无胰岛素抵抗(NIR)患者作为正常对照,分为NIR阿司匹林组(NIR+AS)38例、NIR氯吡格雷组(NIR+CL)43例;选择伴有IR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分为IR阿司匹林组(IR+AS)38例、IR氯吡格雷组(IR+CL)42例。分别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用药前及用药1周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RP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PA的变化差异。结果 NIR+AS组发生AR 4例(10.53%),IR+AS组发生AR 11例(28.9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5);NIR+CL组发生CR 6例(13.95%),IR+CL组发生CR 14例(3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5<0.05)。结论胰岛素抵抗与血小板抵抗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同时观察氯吡咯雷低反应对ACS临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342名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与服用24h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按照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程度分为低反应组和正常反应组。同时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内MACE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心绞痛)和出血并发症。结果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患者54例(15.8%),氯吡格雷正常的患者288例(84.2%)。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26例(7.6%),其中氯吡格雷低反应组为11例(20.4%,11/54),正常反应组为15例(5.2%,15/288),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口服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程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与正常反应组相比,氯吡格雷低反应组MACE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共入选18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以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50%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作为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葛根素+氯吡格雷组(葛根素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比较第3天和第7天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与阿司匹林组比较,葛根素组在第3天和第7天均可明显改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P〈0.01),在第3天可以更好地抑制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5);葛根素组同样可以显著降低TXA2代谢相关产物水平(P〈0.05)。结论葛根素可以有效改善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有助于达到理想的血小板抑制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磺达肝癸钠及低分子肝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将93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成磺达肝癸钠组(n=45)及低分子肝素组(n=48),通过血栓弹力图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计算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结果 磺达肝癸钠组、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4.55±18.32)%、(79.08±14.69)%;服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41.82±28.80)%、(43.90±21.26)%,两组间比较,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磺达肝癸钠及低分子肝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抑制作用的差异。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空白,B阿司匹林,C氯吡格雷,D体外。A、D组按5 ml/(kg.d)灌胃蒸馏水,B组按100 mg/(kg.d)灌胃给阿司匹林,C组按20 mg/(kg.d)灌胃给氯吡格雷,连续给药3 d。以胶原为诱导剂分别测定体内、体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A,B,C组体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8.7%±4.8%,46.4%±3.1%和39.8%±3.9%,B和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和C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20.9%和32.2%。空白组、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体外测试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3.18%±6.45%,13.19%±6.92%和20.92%±9.57%,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5.20%和61.66%。结论:以胶原为诱导剂,与空白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在2011年9月-2012年9月,前瞻性连续募集住院期间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检测患者服用稳定剂量氯吡格雷后第五天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LDL—C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LDL—C〈1.8mmol/L)和异常组(LDL—C≥1.8mmol/L),观察不同水平LDL—C对氟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利用单因素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果在连续募集的50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中,LDL—C异常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LDL—C正常组患者[(42.27±19.07)vs.(38.18±18.13)%,P=0.04]。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LDL—C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11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经校对性别、β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替罗非班等影响因素后,LDL—C仍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LDL—C水平可影响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吸烟和CYP2C19功能缺失性等位基因交互作用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连续募集2011年9月—2013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并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光密度比浊法(LTA)测定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SnaPshot法检测CYP2C19功能缺失性等位基因变异型。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吸烟和CYP2C19基因型交互作用对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治疗期间高血小板反应性(HPR)的影响。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500例患者,吸烟组203例(40.6%),非吸烟组297例(59.4%)。在非吸烟组,氯吡格雷治疗后的稳定血小板聚集率在CYP2C19*2携带者(*1/*2:43.24±19.39;*2/*2:53.52±19.88)和非携带者(*1/*1:37.91±19.1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对后P值分别为P=0.029,P〈0.001);而在吸烟组中未见上述差异。非吸烟组中至少一个CYP2C19*2等位基因携带者与非携带者之间的HPR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OR:2.13,95%CI:1.23-3.72,P=0.008),而在吸烟组中未见上述差异(校正后OR:1.41;95%CI:0.65-3.04,P=0.387)。结论 吸烟和CYP2C19功能缺失性等位基因的交互作用能够影响ACS患者中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反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血栓弹力图观察我院老年患者服用血小板后抑制率情况。方法检测我院住院和门诊48例老年人血栓弹力图测得AA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值,并将病人分成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与未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对照组)26例进行比较。结果48例患者中,阿司匹林组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86.6±21.2%,氯吡格雷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平均值为49.3±23.8%,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AA诱导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分别91.8±12.8%和54.2±22.7%,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能起到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稍差,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起到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ACS非血运重建患者长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ACS非血运重建患者84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n=44)及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组(B组,n=40)。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联合抗血小板组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后,75 mg/d维持。两组患者随访1~4年,观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抗血小板组非致死性MI、复发性心绞痛及因症状性心肌缺血再住院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死亡率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亦低于阿司匹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CS非血运重建患者给予较长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较单纯阿司匹林治疗可进一步受益且服药安全性并未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CI)急性期病人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情况及用药方案的选择。方法将230例新发LAACI病人随机分为单用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两组病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及治疗7d后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结果两组病人初始MAR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血小板药物治疗7d后MARAA、MARADP均下降,与初始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96.7,P〈0.05);两组病人MARADP,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6.7、16.9,P〈0.05),而MARAA下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存在抵抗,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并未减少其抵抗的发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能达到更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的评价。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行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口服300 mg阿司匹林及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PCI术后口服100 mg阿司匹林,每日1次,75 mg氯吡格雷,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术前口服300 mg阿司匹林及180 mg替格瑞洛口服,PCI术后口服100 mg阿司匹林,每日1次,90 mg替格瑞洛,每日1次,经TEG观察2组患者术后花生四烯酸(AA)及腺苷二磷酸(ADP)途径下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时间、最大波幅及角度等TEG参数值及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AA及ADP途径下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时间长于对照组,最大波幅低于对照组,角度小于对照组,血小板抑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EG监测显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其可监测冠心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利于临床监测结果指导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