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人组织多普勒时间速度积分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组织多普勒TVI方法检测正常室壁心肌运动的规律。方法:选取30例正常人,获取左室侧壁(LW)、后间隔(PS)、前壁(AW)、下壁(IW)、前间隔(AS)和后壁(PW)的组织多普勒图像,脱机下测量每个室壁的基底段(Base)、中间段(Mid)和心尖段(Apex)的时间速度积分最大值(TVImax)。结果:同一室壁心肌TVI由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渐降低,同一切面下室间隔、前壁和前间隔分别低于侧壁、下壁和后壁,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组织多普勒TVI方法是获取心肌运动位移信息简便、可靠的方法,可用于评价心肌的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QTVI)分析新生儿左室壁各节段心肌长轴方向的收缩功能。方法应用QTVI测量30例足月儿和30例早产儿有无临床心功能不全表现,通过标准心尖左室四腔观、两腔观切面获得的左心室的4个室壁(侧壁、室间隔、前壁、下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心肌运动速度曲线,分别测量各节段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速度(Vs),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生儿左室壁各节段Vs呈梯度变化,基底部瓣环处速度最高,中间部次之,心尖部最低,各节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足月儿左室壁各节段Vs高于早产儿。结论QTVI技术能定量评价新生儿左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足月儿左心室心肌运动速度高于早产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多普勒组织成像(DTI)速度图检测正常室壁心肌运动的诊断价值。方法 48名健康人,行2D超声检查,分别在(ap4cv,ap2cv,alax,pslax,pssax(CT),pssax(PM)6个切面上按左室壁16节段分段法观测局部室壁心肌运动,在alax上测量室壁节段厚度,在每一切面上切换为DTI速度图。观察心肌运动的色彩变化的频谱曲线形态特征。测量计算各室壁节段心肌运动的PW-DTI速度指标(Sm,Em,PVGs,PVGe,MVGs,MVGe);比较每一切面各室壁节段相应的速度测值,并对部分室壁节段在不同切面上相应的速度测值作比较。结果 (1)DTI速度图显示,健康人室壁心肌运动彩色均匀,鲜亮,同一室壁各节段内膜下心肌相同方向运动速度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降低。(2)PW-DTI速度数值显示,同一室壁心肌相同方向运动速度(Sm,Em)由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渐降低;不同室壁心肌同一方向运动速度,室间隔,前壁和前间隔分别低于侧壁,下壁和后壁;同一室壁内膜下心肌运动速度大于外膜下心肌运动速度;同一室壁心肌沿心脏长轴方向的运动速度大于沿短轴方向的运动速度;上述差别均较佳。结论 DTI速度图检测心肌运动速度定量,准确,简易无创和便于重复,能准确反映正常壁心肌运动同步向心性收缩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 fibroelastosis,EFE)患儿左心室纵向运动速度的特点,评价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测量21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儿和22例正常儿童于标准心尖四腔(后间隔、侧壁)、心尖两腔(下壁、前壁)及心尖长轴(后壁、前间隔)切面获得的左心室6个室壁的瓣环、基底段及中间段的收缩期心肌纵向运动速度(Vs).计算各室壁心肌相邻节段间的速度差(△V1=瓣环段速度-基底段速度、△V2=基底段速度-中间段速度).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儿6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 EFE患儿的Vs明显降低,个别节段的△V明显降低,治疗后Vs明显好转,△V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EFE患儿的收缩功能明显降低,QTVI可用于定量评价EFE患儿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刘梅  尹立雪  陈玲玲  张红梅 《西部医学》2014,(4):416-419,424
目的应用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成像评价正常人心室短轴不同水平面心肌机械运动特征及表达时间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成像同步采集100例健康成年人3个连续心动周期内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3个水平左心室标准短轴切面,两两同步获取右心室游离壁、前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心肌的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图像。观察同一水平面左右心室心肌及同一室壁不同节段心肌机械运动特征。测量左心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3个水平右心室游离壁、前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共6个节段心肌在收缩期、快速充盈期及心房收缩期机械运动达峰时间(Ts、Te、Ta),分析同一水平面不同室壁心肌以及同一室壁不同节段心肌的机械同步顺序状态。结果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图像显示:左心室短轴切面,同一水平的右心室游离壁与前间隔心肌运动方向一致,左心室后壁心肌与前两个室壁心肌运动方向相反。左心室短轴3个标准水平面,同一水平不同室壁心肌达峰时间:①前间隔心肌Ts最短;基底段和中间段,左心室后壁心肌较前间隔分别延迟约14和19ms,较右心室游离壁分别延迟约11和12ms(P均<0.001);心尖段,右心室游离壁心肌Ts最大,3个室壁心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左心室后壁心肌Te最短,前间隔心肌Te最长,并且3个室壁心肌两两间的Te值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左心室后壁心肌Ta最短,前间隔心肌Ta最长。前间隔和右心室游离壁心肌Ta值较左心室后壁延迟均约10ms(P均<0.001)。同一室壁心肌在左室不同水平面机械运动表达时间差异性:左心室后壁心肌从基底段至心尖段Ts值逐渐延长,中间段心肌较基底段延迟14ms,心尖段心肌较基底段延迟17ms(P<均0.001);心尖段心肌较中间段延迟仅3ms(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心脏收缩及舒张期机械运动空间及时间上均具有不对称性;同一室壁不同节段心肌从心尖至基底收缩时间逐渐延长,舒张时间保持高度一致。双脉冲波多普勒组织速度超声成像能更客观的评价心脏收缩期及舒张早、晚期表达时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组织追踪成像(TTI)技术及MRI评价犬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探讨左室局域梗死心肌的运动幅度及舒缩功能变化。方法:利用QTVI及TTI技术对8只急性心肌梗死犬冠脉结扎前、后2h扫查心尖左室长轴、心尖二腔、心尖四腔切面,将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左心室基底部(Bas)、二尖瓣环水平(Mv)、中部乳头肌水平(Mid)及心尖部心内膜下(AP),同步获取上述水平各取样点在左室前壁、后壁、侧壁下壁、后室间隔及前室间隔的心肌沿长轴方向运动组织速度曲线和位移曲线,观察各节段收缩期的运动速度及位移,记录各取样点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位移(D)及舒张早期速度峰值(Ve)变化,并对心肌梗死犬进行MRI检测,观察梗死节段心肌室壁厚度及运动幅度变化情况。将两种影像学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冠脉结扎后急性心肌梗死犬受累节段纵向上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位移(D)均较结扎前减低(P<0.05或P<0.01),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减低,Ve丧失正常时由心底到心尖逐渐减低的规律。MRI结果显示,广泛左心室前壁、前间壁及部分侧壁运动减弱且厚度变薄。运动减弱及心肌厚度变薄区域与左前降支供血区域一致。结论:QTVI及TT能敏感、直观、定量评价左室局域梗死心肌节段性运动情况的及舒张、收缩功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与MRI所显示梗死节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彭瑛  张嬿  吴进  唐红  黄鹤  饶莉 《四川医学》2005,26(5):499-501
目的 初步探讨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速度图(CMM TVI)和应变(Strain)、应变率(strainrate ,SR)显像新技术对定量检测局部心肌功能的可靠性。方法 通过超声多普勒组织成像的TVI和SRI成像模式,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分别观察及测量2 0例健康成年人和14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心尖四腔观室间隔和右室游离壁各节段心肌在不同时相的运动速度及应变、应变率。结果 ①正常组室间隔和右室游离壁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从基底到心尖呈下降趋势;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D患者右室游离壁各节段的运动速度及应变、应变率均大于正常组,P <0 .0 5。结论 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的速度和应变率显像是一种可用于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超声影像新技术,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黄海燕 《吉林医学》2011,(36):7675-7676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左室壁收缩运动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组健康人群及冠心病组的病例应用组织速度显像采集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两腔切面、心尖左室长轴切面的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的图像,获得QTVI的速度-时间曲线图,测量左室14个节段收缩期的峰值速度,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以正常组各节段的峰值速度为标准,冠心病组各节段峰值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减低。结论:QTVI技术能有效地定量评价冠心病左室壁收缩运动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比较静息状态下左心室相同节段的正常心肌纵向和径向的运动特点,评价VVI技术对正常人左心室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采用西门子公司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在VVI模式下选取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心尖左室长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近心尖水平左室短轴切面,定量分析左室前间隔、前壁、侧壁、下壁、后壁及后间隔的径向运动,以及纵向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等3个分段中正常心肌节段的心肌运动速度(Vs)、应变(S)、应变率(SR)。结果正常人左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变、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各室壁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近心尖部水平径向速度、应变、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能够定量评价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为临床评价心脏运动及功能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局部功能随年龄增加的超声多普勒组织成像变化。方法 按年龄将112例正常人分为4组:低龄组(≤18岁)24例;青年组(18~39岁)30例;中年组(40~59岁)29例;老年组(≥60岁)29例。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观察各组左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心房收缩期峰值速度(Va)和Ve/Va比值的速度测值,同时应用QTVI软件定量分析心肌功能、不同年龄组心肌局部运动的特点以及年龄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同一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显著不同(P〈0.01),由二尖辩环水平、基底段、中部到远端运动速度逐渐减低。不同室壁心肌运动速度不同(p〈0.01),侧壁、后壁、前壁、下壁较高,前后间隔最低。随年龄增加心肌运动速度呈规律性变化。结论 左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及舒张速度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年龄对各节段心肌收缩舒张运动速度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潘丽  文佳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3229-3230
目的:利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 I)技术评价成人室壁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QTV I技术对32例健康志愿者的左室心肌收缩运动特征进行观察,将心尖长轴三个切面所显示的六个室壁、三个节段之间的收缩期峰值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人室壁运动有其规律性,同一室壁由基底部向心尖部运动速度逐渐减低,室壁基底段运动速度最快,中间段次之,心尖段最慢,三个不同水平的节段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左室同一水平游离壁的运动速度高于室间隔的运动速度(P<0.05)。结论:利用QTV I技术,可快速、准确、无创地、定性定量地评价局部心肌收缩运动,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超声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高海拔地区正常人心肌的同步和协调性。方法:选择38例正常人,获取标准心尖四腔观,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对心肌各节段的时间-速度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心肌各节段运动的同步性。结果:心肌各室壁收缩峰达峰时间左室和室间隔一致,右心室延迟。结论:组织速度成像能同时显示同一心动周期不同室壁心肌运动的时间间期,不仅能评价左室内各室壁之间的同步运动,还能评估右室与左室之间的同步运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常人心肌等容收缩期多普勒组织成像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对30例正常人心肌进行检测。于标准胸骨旁左室长轴观、心尖左室长轴观、两腔观和四腔观,将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左室前间隔、后壁、前壁、下壁、后间隔和侧壁的基底段和中段处内膜下心肌层,获取6个壁共16个取样点的组织多普勒图像,在每一个取样点的DTI图像上测量等容收缩期正向波、负向波的峰值速度(VIVC1,VIVC2),持续时间(TIVCI,TIVC2),速度时间积分(VTIIVC1,VTIIVC2),并计算等容收缩期正、负向波峰值速度的差值DIVC(DIVC:VIVC1-VIVC2)。结果正常人左心室六个壁等容收缩期心肌各位点DTI频谱通常呈正向为主的正负双向型坡。除后壁外(包括纵向和横向)每个壁基底段、中段的VIVC1〉VIVC2,TIVC1〉TIVC2,VTIIVC1〉VTIIVC2(P〈0.05),同一节段不同壁之间及同一壁不同节段间的VIVC1比较以及VIVC2比较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心肌等容收缩期多普勒组织成像具有明显特点,应用其可对多种心脏疾病予以评价,因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脉冲波多普勒组织成像(PW-DTI)技术测定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评价应用PW-DTI技术分析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的价值。方法应用PW-DTI技术对112例正常人室间隔、左室后壁、二尖瓣环前后侧及二尖瓣环内外侧运动速度和方向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比较左室长轴切面和左室两腔切面的频谱,发现左室两腔切面各波的方向和速度均大于左室长轴切面。结论PW-DTI技术可以定量研究局部心肌运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正常成人心房机械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红宁  李滨滨  曹怡  王燕 《现代医学》2011,39(2):152-155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技术检测正常人心房局部心肌舒缩功能的运动特性。方法:对128例健康志愿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取标准心尖四腔切面,采集左心房侧壁、房间隔和右心房壁基底段及中段心肌组织的DTI二维图像,定量分析上述各节段心房肌运动的速度曲线(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组织位移(displacement,Ds)及心房壁收缩的起始时间与达峰时间。结果:(1)心房心肌的峰值速度,相同节段不同房壁与不同节段相同房壁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相同节段右心房壁>左心房侧壁>房间隔,各房壁自身基底段>中段(P<0.05或P<0.01),心室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与年龄呈负相关(分别为r=-0.38、r=-0.72,P<0.01),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与年龄呈正相关(r=0.36,P<0.01)。(2)心房心肌收缩的起始时间,右心房壁<房间隔<左心房侧壁(P<0.01);达峰时间,房间隔<左心房侧壁及右心房壁(P<0.01),左心房侧壁与右心房壁间无显著差异。(3)Ds在相同节段不同房壁与不同节段相同房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心房壁>左心房侧壁及房间隔,基底段>中段(P<0.01),与年龄呈负相关(r=-0.33,P<0.01)。(4)所有数据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成人心房心肌组织机械运动速度和位移由房室瓣环处向心房顶部递减;右心房的运动速度和位移大于左心房,运动起始时间早于左心房。TDI技术可定量、简便、无创评价心房局部的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及左室侧壁各节段收缩功能的异常.方法:采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3例(其中室间隔肥厚52例,心尖肥厚16例及对称性肥厚15例)和正常对照者30例的动态组织多普勒图像后,分别测量各组室间隔和侧壁的基底段、中段、心尖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应变(ε)、位移(S)、达峰值应变的时间(Tε),各组结果分别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ε与相应节段心肌肥厚的部位相关,如心尖肥厚组心尖部应变值降低;对称性肥厚组室间隔、侧壁均降低;室间隔肥厚组室间隔应变显著降低.ε与心肌肥厚的程度有相关性.Vs、S与心肌肥厚的部位和程度没有相关性.各种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长轴各节段的Tε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可评定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超声应变及应变率技术研究正常人左心室心肌应变及应变率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对40例正常人左室各节段心肌进行应变和应变率定量分析.结果应变在前壁、前间隔、后间隔、侧壁、后壁表现为自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递减,在下壁各节段间无显著性差异,后间隔应变最高;同一室壁不同节段显著性差异明显大于不同室壁的同等节段;应变率在不同室壁的同等节段显著性差异存在于中间段和心尖段.结论应变和应变率曲线中,无论在同一室壁不同节段还是在不同室壁同一节段上可能并无规律一致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组织多普勒变化特征.方法 以31例首次发病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24h内获取其标准心尖二腔、长轴、四腔二维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描记心肌各节段的组织速度图(TVI)、组织位移(TT)曲线,测量基底段、中段收缩相峰值,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分析.结果 前壁AMI患者的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峰值(Sm)和组织位移峰值(D)与正常人比较,梗死相关动脉(IRA)非完全闭塞组前壁中段和前间隔基底段、中段D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IRA完全闭塞组连同前壁基底段Sm和D减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峰值低于非完全闭塞;下壁AMI患者只有完全闭塞时下壁基底段和侧壁中段表现出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P<0.05).AMI患者非梗死相关动脉(NIRA)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前壁AMI所有侧壁、下壁、后壁和室间隔基底段、中段的Sm和D减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下壁AMI只在后壁、侧壁部分节段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前壁AMI患者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能够在急性缺血早期无创、定量、准确、敏感地区分正常及缺血、坏死心肌病变程度加重,敏感性增加.在下壁AMI患者的Sm和D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QTVI技术对冠心病不同节段心肌收缩运动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31名患者分为两组,正常组(冠脉造影阴性)10例,冠脉病变组(冠脉造影阳性)21例。结合同步心电图,在TVI模式下采集心尖四腔,心尖两腔,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动态图像,取样左室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侧壁和室间隔之基底段、中段共12个节段测量心电图R波顶点至QTVI曲线收缩峰值速度的时间(TR-PV),比较两组之间该指标的差异。结果 正常组及冠脉病变组相同室壁的基底段与中段TR-PV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冠脉病变组心肌节段TR-PV与正常组相比,前壁、后壁的基底段与中段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侧壁的基底段与中段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病缺血节段心肌收缩运动存在失同步化,TR-PV是对冠心病缺血节段心肌的收缩运动功能失常进行客观定量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正常人左室心肌应变与应变率的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正常人左室心肌组织应变及应变率的规律。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对38例正常人左心室间隔、前壁、侧壁与后壁进行不同节段间的应变、应变率的比较。结果:基底段到心尖段应变与应变率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各室壁同一水平节段的应变与应变率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应变与应变率在同一室壁不同节段与不同室壁同名节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