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诊治133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35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每份病例的基本资料,分析其中医证型、虚实证型、治疗方法选择及治疗效果的分布情况。结果:1335例病例的辨证分型以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最为常见,分别占44.3%、29.4%及13.9%。将上述辨证从虚实归类,其中虚实夹杂包括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脾虚湿瘀互结等证型;实证包括气滞血瘀、湿瘀阻络、湿热瘀阻3种证型;虚证包括肝肾不足、肝肾亏虚、肝肾阴虚3种证型。不同年龄阶段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分布不同,在46~75岁的年龄阶段,虚实夹杂的病例数比单纯实证、单纯虚证多。1335例患者临床治愈683例(51.2%),显效484例(36.3%),有效163例(12.2%),无效4例(0.3%),其他1例(0.1%)。结论:对不同阶段的腰椎管狭窄症,应采取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128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10位的证型分别为肝肾亏虚、湿热痹阻、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寒湿痹阻、寒热错杂、瘀血阻络、气血两虚、肾阳虚衰型.结论:肝肾亏虚、湿热痹阻、寒湿痹阻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特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统计患者的中医证型情况和CT影像学特征。结果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患者的腰椎间盘以后侧型突出为主。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肝肾亏虚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型患者的腰椎间盘变性比例、小关节退变比例、侧隐窝狭窄比例、椎管狭窄比例、黄韧带肥厚比例高于其他中医证型,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存在差异,临床上可通过CT检查来辅助判断其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radiculopathy,CSR)辨证分型多属总结个人经验,急需统计学的验证与完善,提供规范和标准依据。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统计,初步确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型。结果:本次研究发现所采集病例的基本病机以"邪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湿)为主,"正虚"(气、血、阴、阳及肝脾肾)为辅。通过统计学分析初步得出CSR分六证型:寒湿痹阻,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肝肾亏虚,脾肾阳虚。结论:通过对证候群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拟定CSR中医证候按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寒湿痹阻、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痰湿阻络、肝肾亏虚、脾肾阳虚,为中医药辨证论治CSR提供较为客观的证型依据。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欣 《山西中医》2011,27(8):58-60
从脏腑经络定位、主要证型、专症专药3方面探讨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体会。认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肾,经络主要与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相关,临床证型以气滞血瘀、寒湿阻络、肝肾亏虚证型最为多见;治疗以活血祛瘀法、散寒除湿法、培补肝肾法以及虫类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6.
丁国勇 《新中医》2015,47(11):111-112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表现。方法:选择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及肝肾亏虚型,患者同时接受腰椎间盘CT检查,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CT表现,探讨CT对中医分型的价值。结果: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有342个椎间盘突出,按照中医分型例数由多到少排列分别为肝肾亏虚型、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气滞血瘀型CT表现以旁中央型突出为主、风寒湿滞型CT表现以中央型突出为主、湿热痰滞型CT表现以外侧型突出为主,肝肾亏虚型CT表现三种突出均可见;肝肾亏虚型严重小关节退变、侧隐窝狭窄、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及Schmorl结节例数均多于其他三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CT检查可以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能够丰富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曾朝辉自拟腰痛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阻络证)的经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临床慢性退行性疾病,中医上属“腰痛”范畴,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众多,其中寒湿阻络型为常见的证型,在中国因大部分地区秋冬天的寒冷,加之患者自身身体的劳累,使寒湿之邪更容易侵袭腰部,进而气血凝滞于腰部,从而慢慢出现腰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曾教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基础,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从先天之本角度分析脏腑的盛衰在腰痛病发病过程的变化及其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曾教授主张抓住“本虚标实”的病因病机,由肾虚内因入手,兼顾寒湿外因,针对寒湿阻络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补肾散寒祛湿、温经通络为法,方用自拟腰痛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阻络证),其主要由独活、白芷、桃仁、延胡索、牛膝、杜仲、续断、丹参、甘草等药物组成,实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加减。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该方临床疗效显著,对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阻络证)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盘龙七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关系。方法:通过盘龙七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按中医证候分型分为血瘀证、寒湿证、湿热证、肝肾亏虚证四种证型各30例,均采用盘龙七片口服治疗,治疗后根据其疗效评定分析盘龙七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与其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盘龙七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属血瘀证与寒湿证两种中医证型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差异性,而湿热痹阻、肝肾亏虚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盘龙七片治疗血瘀证、寒湿证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有临床疗效,临床医生在临床上应用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选择使用中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方法:筛选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中国股骨头坏死数据库收录的有明确中医证型和发病原因的股骨头坏死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原因、中医证型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一般结果。共纳入股骨头坏死病例483例,男380例、女103例;年龄(47.12±13.38)岁;单病因(创伤、酒精、激素中的1种)433例。②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48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单一证型320例、2种或2种以上复合证型163例。在单一证型的患者中,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经脉痹阻证、气滞血瘀证及气血虚弱证;二证复合的患者中,经脉痹阻、肝肾亏虚证最多;三证复合的患者中,痰瘀阻络、经脉痹阻、肝肾亏虚证最多;还有3例患者为四证复合。③不同性别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320例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男248例、女72例。男性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经脉痹阻证、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女性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肾亏虚证、痰瘀阻络证、经脉痹阻证、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男女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51,P=0.227)。④不同年龄段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320例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年龄19~39岁106例、40~59岁162例、≥60岁52例。年龄19~39岁的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痰瘀阻络证、经脉痹阻证、肝肾亏虚症、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年龄40~59岁的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症、气滞血瘀证、经脉痹阻证、气血虚弱证;年龄≥60岁的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肾亏虚证、痰瘀阻络证、气滞血瘀证、经脉痹阻证、气血虚弱证;不同年龄段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35,P=0.098)。⑤不同病因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320例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因创伤、酒精、激素单一病因致病277例,其中创伤64例、酒精145例、激素68例。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经脉痹阻证、痰瘀阻络证、气血虚弱证;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痰瘀阻络证、经脉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肾亏虚证、经脉痹阻证、痰瘀阻络证、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不同病因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54,P=0.000)。结论:基于中国股骨头坏死数据库,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证型可为单一证型,也可为2种或2种以上的复合证型,其中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经脉痹阻证、气滞血瘀证为常见证型;这些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间的分布并没有差异;但在创伤、酒精、激素不同病因致病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间,这些证型的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的Bath活动和功能指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及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n)评价。方法:对8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中医证型分组,研究各证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的分布规律,采用Bath疾病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进行评价。结果:各证型占有比例有显著差异(P=0.023),肝肾亏虚证所占比例较大,湿热阻络证超过寒湿痹阻证和气滞血瘀证,且有性别差异;各证型与不同年龄组、各证型与病程之问差异不大;各中医分型与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从其趋势上可看到寒湿痹阻证组低于其他3型组,似与寒湿痹阻证出现在AS急性期较少有关,其病例数量少于其他3型组,可能与寒痹日久化热,或虚痹多夹寒并易外感有关。  相似文献   

11.
5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收集BPH患者540例,编制BPH中医证候学调查表获取患者四诊资料,对收集的症状、体征、舌、脉等证候指标进行频数分析、内部可靠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总结出该病的证候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BPH的8个基本证候分别为肾阳虚证(256例)、瘀阻水道证(238例)、肾阴虚证(173例)、湿热下注证(140例)、脾气虚弱证(127例)、痰浊郁结证(92例)、肝郁气滞证(46例)、肺热气郁证(32例),每一患者可具备一个或多个基本证候。单一证型有3个共106例(19.6%),复合证型有9种证型组合共434例(80.4%);12类证候中单纯实证1个共32例(5.9%),单纯虚证4个共154例(28.5%),虚实夹杂证7个共354例(65.6%)。结论肾阳虚证、瘀阻水道证、肾阴虚证为BPH的常见基本证型,且以复合证型、虚实夹杂证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C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D影像学指标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D患者200例,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中医证型,同时运用B超、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脂肪肝进行分度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各中医讧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NAFLD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最常见(37.00%),肝肾不足最少(6.00%)。2种检查方法均提示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经’X^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各中医证型肝/脾CT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各组间比较,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肝/脾CT比值逐渐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B超、C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超、CT检查可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期与证候学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4例肺间质纤维化住院病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胸部HRCT特点、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分为早期、慢性迁延期和晚期,总结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期与证候学分布规律。结果:肺纤维化不同分期其证候学分布各有特点,早期(10例)以风寒袭肺和风热犯肺为常见诱因,以痰热郁肺与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型,以络脉痹阻,气血不通为基本病机特点;慢性迁延期(64例)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肺痹与肺痿并存,以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瘀痰阻之证最为常见。肺纤维化晚期(130例)本虚至极,由肺及肾至心,以肺肾两虚、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型,以气血不充、络虚不荣为其病机实质特征。结论:肺间质纤维化证候学分布特征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论治思维确定患者的中医证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经济情况、肿瘤分期、化疗周期、抑郁程度等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结果: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主要有肝郁脾虚证、心虚胆怯证、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5个证型,其中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肿瘤相关性抑郁中医证型与患者收入情况及既往化疗史无明显相关性,而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方面存在差异(P<0.01)。在5个证型中除肝郁脾虚证外,男性患者多见于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女性患者以心虚胆怯证较为多见;患者年龄与肝肾亏虚证呈相关性,与其余各证型无明显相关性;肿瘤分期中Ⅰ期患者以痰火扰心证、气滞血瘀证多见,Ⅱ期患者以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多见,Ⅲ期患者以肝郁脾虚证、心虚胆怯证多见,Ⅳ期患者多为肝肾亏虚证、心虚胆怯证;轻度抑郁患者主要见于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中度抑郁患者主要见于肝郁脾虚证、心虚胆怯证;重度抑郁患者主要见于肝肾亏虚证。结论: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抑郁程度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抗青光眼术后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方法:120例原发性青光眼术后患者随访至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填写《青光眼术后中医证候调查表》,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特征及演变情况。结果:(1)术后1个月,106例(88.3%)患者能依据调查表确定证型,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分别占19.2%、19.2%、15.0%、15.8%、19.2%例;各类型青光眼具体证型,无明显分布规律。不能确定证候类型者以APACG较多。(2)术后6个月,114例(95.0%)患者能依据调查表确定证型。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分别占15.8%、15.0%、12.5%、27.5%、24.2%;3种类型原发性青光眼证候分布均以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较多见。(3)术后1个月及6个月证候类型较术前均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为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肝经实证类证候消失。(4)证候兼夹情况:术后6个月,64.1%患者伴有血瘀证。(5)证候演变情况:术后1~6个月,69.3%患者证候未发生变化;证候变化以气滞血瘀证转化为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转化为气血两虚证为主。结论:(1)术后证候类型较术前发生显著变化。(2)术后6个月证候相对更趋稳定,其结果基本能反映青光眼术后患者的证候特点。(3)三种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后证候类型相同,且以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相对较多。说明各类青光眼在抗青光眼术后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和证候特点。(4)血瘀证贯穿本病始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证候要素及单证分布规律,为中医治疗乳腺癌奠定基础。方法:收集709例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保留出现率≥10%的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由2名中医肿瘤专业主任医师对公因子辨证,作为乳腺癌的证候要素。结果:经因子分析提取出19个证候要素,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为7个:肝、脾、肾、心、络、肺、胃;病性类证候要素为12个:气滞、热、血瘀、湿、气虚、湿热、痰热、阴虚、阳虚、精亏、血虚、风湿。相对应的单证有21个:湿邪困脾、肝气郁滞、肝热、血瘀、风湿阻络、痰热阻肺、胃热、心火亢盛、湿热、脾气虚、肝阴虚、肾阴虚、肾精亏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肾虚(可能为肾阴阳精气虚)、肾阳虚、心血虚、肝血虚。结论:乳腺癌的发病与肝气郁滞直接相关,在肝气郁滞的基础上发展为肝热、血瘀、痰湿阻滞、进而损伤肝肾阴阳精血,同时肝木克土则产生脾虚、胃热等证。所以治疗乳腺癌总以疏肝解郁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辨证选穴的用穴规律。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10月20日的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辨证选穴的相关文献,将文献导入Note express软件进行查重,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选择,建立Excel工作表对将最终纳入文献的年份、文题、文章类型、辨证分型、各证型针刺选穴等信息进行提取,同时对文献中证型名称、腧穴名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频率分析。结果(1)共检索到1656篇文献,纳入46篇,共涉及64个穴位,11种证型。(2)11种证型分为实证、虚证2类,其中实证用穴59个、虚证用穴46个。实证选穴使用频次位居前5位的是三阴交、关元、次髎、地机、太冲;虚证选穴使用频次位居前5位的是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次髎、肾俞。对所有实证、虚证选穴的所属经脉分别进行统计,实证前5条经脉依次是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虚证前5条经脉依次是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3)11种证型根据出现频次高低依次为气滞血瘀证、寒湿阻滞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寒凝血瘀证、肝郁气滞证、湿热瘀阻证、肝郁湿热证、肾气亏虚证、寒凝证、胞宫虚寒证;以上证型使用频次位居前5位的依次是三阴交、关元、次髎、地机、太冲。同时各证型具体选穴又有所不同,其中前5个证型其使用频次位居前5位的穴位分别如下,气滞血瘀证:太冲、三阴交、关元、次髎、地机;寒湿阻滞证:三阴交、关元、地机、次髎、中极;气血两虚证: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次髎;肝肾亏虚证:肾俞、三阴交、关元、肝俞、足三里;寒凝血瘀证:关元、三阴交、次髎、中极、肾俞。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总体选穴以阴经穴位为主,多选用足太阴脾经、任脉腧穴。辨证分型以气滞血瘀证最为多见,各证型间、实证和虚证间具体选穴有所不同,均体现了辨证选穴。  相似文献   

19.
牛聪  马堃  李敏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5):960-964
为了解不孕症患者的中医证型,不同患者的典型症状以及马教授治疗不孕症患者的用药特点分析,该研究随机选取近5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及中医门诊部就诊的不孕症患者40例,就首诊的症状、体征及四诊情况,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证型和典型症状进行归纳,并对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是1肾阳亏虚10例(占25%),肾阴亏虚6例(占15%),痰湿内阻3例(占7.5%),肝气郁滞3例(占7.5%),瘀滞胞宫7例(占17.5%),肾阴亏虚兼症痰湿内阻1例(占2.5%),肾阴亏虚兼症肝气郁滞2例(占5%),肾阳亏虚兼症肝气郁滞1例(占2.5%),痰湿内阻兼症肝气郁滞1例(占2.5%),肾阴亏虚兼症瘀滞胞宫2例(占5%),肝气郁滞兼症瘀滞胞宫2例(占5%),肾阳亏虚兼症肝气郁滞兼症瘀滞胞宫1例(占2.5%);2典型症状以腰酸背痛,小腹冷痛为主,其次是咽干口渴,月经血块较多,舌象瘀斑瘀点较多,五心烦热,经前乳房胀痛,烦躁,再次是胸闷口腻,带下量多,大便溏结不调;3经40例不孕症患者的疗效验证,马教授用药合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106例2009年5—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肝癌患者治疗前后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水湿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8种证型分布,分别对各证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证候量化评分。结果治疗前106例患者共出现8种单证,共计412例次,证型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证(92例,86.8%)、实热证(73例,68.9%),气滞证(62例,58.5%)、气虚证(62例,58.5%)、阴虚证(60例,56.6%)、血虚证(30例,28.3%)、阳虚证(18例,17.0%)、水湿证(15例,14.2%)。治疗后共出现456例次,其中证型比例由高至低为:血瘀证(89例,84.0%)、气虚证(87例,82.1%)、实热证(85例,80.2%)、气滞证(52例,49.1%)、阴虚证(49例,46.2%)、血虚证(42例,39.6%)、阳虚证(32例,30.2%)、水湿证(20例,18.9%)。治疗后气虚证、阳虚证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治疗前后其他证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量化积分最高的两个证型是血瘀证、气滞证;治疗后量化积分最高的两个证型是血瘀证、气虚证。治疗后气滞证积分降低,实热证、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积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治疗需重视理气清热、益气化瘀;TACE治疗后辨证论治应同时重视清热益气补血,兼顾温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