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麻醉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对6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做好麻醉恢复室各项精心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仅1例出现轻度恶心呕吐和1例轻度躁动,均给予对症治疗及护理后缓解。其余患者经护理后均顺利度过麻醉恢复期。未发生心律失常等其他并发症及脱管、坠床等意外事件。出院时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率100%。结论重视并规范实施对全麻术后恢复室的各项护理措施,能减少全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提升麻醉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氯胺酮麻醉是小儿临床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并发症少。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良好的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尽快促进患儿术后恢复的基本条件。1资料与方法我院2002年3月~2005年3月随机抽取小儿氯胺酮麻醉手术患者250例,其中0~1岁32例,~5岁102例,~8岁89例,~12岁16例。单纯氯胺酮麻醉101例,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149例。2护理2.1术前护理:①做好详细的术前评估。详细阅读病历,了解患儿病史及病情的发展状况;掌握患儿的年龄、身高、体重、营养状况及精神状态。询问患儿的用药情况及药敏结果,了解…  相似文献   

3.
为防止硬膜外麻醉手术后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临床上多在术中及手术后采用去枕平卧的体位。这一特殊体位给许多患者造成不适,甚至加重患者的痛苦。目前,临床上这一体位的采用也存在争议。作者观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术中及手术后去枕及置枕对头痛、头晕等不适或受发生率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安全、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及疼痛时间短等优点,患者乐于接受。2004年以来,我们以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咪唑安定复合麻醉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3例,年龄16~  相似文献   

5.
6.
术后搔痒是ICU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可能与麻醉用药(包括鞘内应用阿片药物)有关,目前尚未阐明术后搔痒的发生机制.现就目前麻醉与术后搔痒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对于术后搔痒的病人,需要进一步进行基础与临床研究,为制定更好的治疗和预防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科1983年6月~2002年3月采用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支气管冲洗、吸引、张肺术治疗33例小儿心胸术后早期肺不张,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12d~10岁,体重3~26kg。ASAⅢ~Ⅳ级。其中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5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2例,肺囊肿切除术5例,食管闭锁食管吻合术1例。患儿于术后1~14d突然或逐渐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心率增快、发热、咳嗽;患肺叩诊为实音,听诊呼吸音  相似文献   

8.
回顾分析麻醉后恢复室(PACU)病人848例发生各种并发症375例次的原因,其中常见并发症有高血压、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律失常、体温异常、恶心呕吐、躁动等.结果经治疗均达到神志完全清醒、循环稳定、呼吸平稳、各种反射恢复正常后离开PACU.提示PACU的设立,对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提高病人手术后的安全系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恢复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较传统的剖腹胆囊切除术 (OC)有诸多优点 ,如创伤小、术时短、术后痛苦轻、恢复快等。但LC对麻醉要求较高 ,如合适的麻醉和肌松、控制膈肌抽动、保证呼吸和循环平稳、术后又要求苏醒快而完全 ,能早期活动并尽早出院[1] 。本文总结了LC及OC两种手术后病人在麻醉后治疗室 (PACU)的恢复情况 ,以期能对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提高。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735例病人 ,明确诊断均为胆囊炎、胆石症 ,无特殊病史 ,ASAⅠ~Ⅱ级。以年龄 6 0岁为界分为成年组和老年组 ;按手术方式的不同 ,又分为L…  相似文献   

10.
咪唑安定在麻醉恢复室内小儿镇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在全麻术后苏醒期容易发生躁动,直接影响术后恢复的质量、降低手术的满意度,一直以来是麻醉医师、外科医师和患儿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全麻苏醒期的镇静,既需要达到患儿安静、合作,又不延长其苏醒时间,也要保证患儿的安全,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1.
术后持续镇痛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术后持续镇痛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将120例择期大、中型腹部手术后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0例)采用硬膜外持续镇痛,对照组(60例)采用间断肌内注射镇痛剂,观察并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结果: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50.50±2.48) h,对照组为(43.58±3.86) h;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为(58.54±2.47) h,对照组为(51.27±3.80) h,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表明术后持续镇痛不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得以推广应用,但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更为复杂.我院自2002~2006年间在腹腔镜下施行了嗜铬细胞瘤切除术12例,现将麻醉处理过程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全身麻醉术后对中老年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48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对非心脏外科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40例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或服用相应药物的择期非心脏外科手术病人(ASAI-Ⅱ),其中20例施行全身麻醉,20例施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分别就7项认知功能于术前、术后3d和7d进行测定评分。7项测试项目中至少2项,其中单项测试值低于基础值20%以上者即确定为认知功能损害。结果 40例病人术后3d和7d认知功能紊乱发生率分别为65.2%和40%。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紊乱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年龄与术后认知功能测试项目中的视觉再生(r=0.49)和钉板试验(r=0.49)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非心脏外科手术后病人特别是高龄病人早期存在认知功能紊乱,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全身麻醉术后寒战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术后寒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1例静吸复合全麻术后回麻醉后恢复室(PACU)的患者,按有无寒战发生分为寒战组(115例)和非寒战组(1896例),记录中心体温(鼻咽温度)、拔管后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结果两组间年龄、中心体温、拔管后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寒战发生相关。结论年轻患者、中心体温下降、术后疼痛、手术时间长、术中大量出血均可增加全身麻醉术后寒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硬脊膜外麻醉术后病人卧位是否去枕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庆芳 《护理学杂志》1999,14(4):214-214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是国内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不仅适用于手术,还可实施术后镇痛治疗。但硬膜外腔麻醉常可遇到麻醉效果欠佳的情况,对这类病人施行术后硬膜外镇痛,其效果又会如何?尚不了解。为探索这个疑问,本文对硬膜外腔麻醉效果欠佳的病人,术后仍然予以施行术后镇痛,观察和探讨其术后镇痛的有效性,以及其最佳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17.
麻醉后恢复室又称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是对麻醉后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继续治疗直至患者的生命指征恢复稳定的单位。目前各大医院手术室基本都设有麻醉后恢复室,但术前等待室较少。一直以来我院手术室因无术前等待室和护士人员少等原因,手术患者由手术室工人直接接人手术间,手术结束后由工人和麻醉师一起送入PACU或病房,这其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自从开展质量月活动以来,我们将恢复室充分利用,对接患者流程进行了改进,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D1、D2组术毕前30 min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4、0.8μg/kg,C组患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记录患者入室时(T0)、苏醒时(T1)、拔管时(T2)和离开PACU时(T3)的HR和MAP.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离开PACU时间,以及苏醒和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和Riker躁动评分,术后呕吐、寒战等不良反应,追加芬太尼的例数.结果 D1、D2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D2组患者恢复期追加芬太尼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苏醒时D2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C组和D1组(P<0.05),Riker评分明显低于C组和D1组(P<0.05).与T0时比较,T1、T2时C组HR明显增快(P<0.05);T2时D1组HR明显增快(P<0.05);D2组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C组MAP显著升高(P<0.05),且C组和D1组明显高于D2组(P<0.05);D2组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0.8μg/kg可减少术后躁动,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影响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识别麻醉复苏期患者医疗处置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改进复苏流程。方法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工具,对患者麻醉复苏期医疗处置流程进行分析,查找每个医疗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针对管理制度不完善、具体流程不明确、人员职责不清楚及技能培训不到位等关键环节,实施改进措施1年。结果麻醉复苏期患者医疗风险危机值(RPN)由改进前的1 721降至357,不良事件发生率由改进前的2.40%降至0.97%(P0.01)。结论运用FMEA对麻醉复苏期患者实施医疗风险管理,有助于规范患者麻醉复苏工作流程,保障了患者复苏期全过程的安全,有利于麻醉复苏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