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暴露原因、护理人员防护意识、防护措施,以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我院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年人均刺伤1.02次,刺伤后向有关部门汇报的只有47人,自我防护意识的强弱与针刺伤发生率有关。结论:因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落实标准预防的措施应常抓不懈,以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2.
注射针刺伤的防护和应急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增强轮转护理人员、实习护生防护注射针刺伤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注射针刺伤的发生率,并探索有效的应急护理对策。方法比较轮转护理人员和毕业实习护生培训前后在防护和应急护理注射针刺伤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发生注射针刺伤的情况。结果59位实习护生和9位轮转护理人员在培训前无人完全掌握防护和应急处理注射针刺伤的相关知识,发生针刺伤45(66.18%)人; 仅有(33.82%)23人未发生过针刺伤。培训后有41位实习护生和9位轮转护理人员未发生注射针刺伤,占73.53%,只有18位实习护生发生注射针刺伤。结论加强对学生和轮转护理人员培训注射针刺伤的防护和应急护理对策,可增强其防护注射针刺伤的意识、降低注射针刺伤的发生率,提高其在发生注射针刺伤后的应急护理能力,从而维护自身的职业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情况及发生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职业防护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医院临床护士110例发生针刺伤情况,结果:被调查的护士1年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针刺伤,发生率为护理人员总数的62.5%;且发生率与护龄有关(P<0.05);注射器用后毁形,丢弃时被刺伤者最多,占20.5%;受伤后伤口处理正确者占43.6%,在操作中普遍存在不戴手套的现象,防护意识浅薄.结论: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很多,要着重从减少护士注射操作量、严守操作规程,使用安全型注射针和无针密闭接头,加强废物处理管理,督促护士坚持标准预防和足够的个人防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于先会  谭永霞  刘超 《中医正骨》2008,20(10):73-73
针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成为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的一个很重要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就在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于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务人员针刺伤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伤是临床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是医务人员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万人,其中护理人员每年发生针刺伤为80%。现将护理人员针刺伤的情况、危险因素及防护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临床护士每天均面临各种职业危险,最常见的是接触各种带病毒的患者,最危险的是锐器伤害对护士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威胁。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报道,每年至少有100万人被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为了杜绝这种针刺伤带来的危害,我和我的同事们共同研究设计了这种简易的针头保护装置。其主要针对临床中进行静脉输液及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操作结束后对针头进行终末处理的方法。据统计在我国发生针刺伤的概率为79%,其对医务人员的危害名列前茅。为了更好的保护好临床护理人员,我们不能只单纯的强调护理操作流程,更要找到安全有效的保护方法。而我们所设计的针头保护装置能有效的保证针头不暴露在外,减少刺伤的机会。通过临床使用,取  相似文献   

7.
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人员与各种患者接触 ,执行各项技术操作 ,发生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等特殊职业损伤的几率非常多 ,这是造成护理人员发生血缘性疾病传播的最主要职业因素[1] 。在医院 ,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 ,但这种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没有引起医院管理者及护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因此加强临床护士对锐器伤的防护就更为迫切。1 发生锐器伤的常见危险因素有研究证实多数锐器伤的发生不是随机、不可避免的 ,其发生与个人的认知、态度、行为和个性等因素有关[2 ] 。有 2 0余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 ,其中包括针刺伤后可能发生感染的HBV、HCV、H…  相似文献   

8.
内科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及心理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内科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和刺伤后的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目标抽样法对某三级乙等医院内科100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7%的护士认为刺伤不可避免,47%的护士认为刺伤后最可怕的结果是感染HIV,77%的护士认为被污染针刺伤后“非常可怕,但无可奈何”。结论:大多数内科护士刺伤后心理状态为非常害怕且消极无奈,可能原因为意识到刺伤不可避免以及受伤后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少数内科护士对刺伤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市各大医院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和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目标抽样法,对部尔多斯市就诊的量前的十位二、三甲医院的500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护士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一半的护士认为被污染针头刺伤感染机率大,三分之一的护士认为最可怕的结果是感染HIV一半的护士对针刺伤持“无可奈何”的态度,三分之一的护士认为被污染针头刺伤后“非常可怕,无可奈何”。结论:大多数护士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为非常害怕且消极无奈,可能原因为意识到针刺伤的巨大危害性、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以及受伤后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少数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及原因,讨论对策,提出防护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对502名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02名实习护生中有418人发生针刺伤,被刺伤率为82%.结论:加强学校与临床医院对实习护生的针刺伤防护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探讨预防和减少针刺伤的有效措施。方法:对106名护理实习生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实习护生中88.7%曾被针刺伤,其中3次以上占48.1%,共受伤307人次,被污染针头刺伤的占71.4%,其中能确定感染源的占21.9%,发生针刺伤后正确处理者占32.9%,38.3%的护生发生针刺伤后能主动汇报老师。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与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操作时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有关,应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增强防护意识,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医针刺疗法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广泛。但是,近年来有关资料统计.针刺伤可以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伤所致.所以医务人员要提高双向防护意识.在针刺治疗中严格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消毒制度,预防交叉感染,控制经血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探讨避免针刺伤发生的对策,强化管理,规范操作行为,减少针刺伤危害。方法:回顾全院各种针刺伤50人,对针刺伤发生原因、时间特点及直接责任人的职称、工作年限进行分析。结果:发生针刺伤排在前3位的是内科、外科、妇产科,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因素,其中护理人员违规操作是主要原因;护士资历与针刺伤发生有关;针刺伤多发生在白班。结论: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和综合素质是减少针刺伤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针刺伤.是由于医疗利器导致的一种意外伤害.例如:手术刀片、穿刺针、缝合针以及针头等~([1]).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状况的发生率较高.发生针刺伤后.带给护士不仅仅身体上不可预知的伤害,更影响到其心理的健康~([2])。实习护士由于刚进入临床工作.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很高.为了找出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自2014年06月起针对75名实习护士强化职业防护培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4-2015年.对150名实习护理人员的实习信息进行分析,所有实习护士均为3-5年中等卫生学校与高等卫生学校中毕业的学生.实习时间为1年,所  相似文献   

15.
陈娟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0):175-176
目的:探讨安全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及在抢救中的应用优点。方法:常规消毒,取下安全静脉留置针的护针帽,将针头旋出,使针尖斜面偏左,左右针柄重叠,刺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撤出针芯,固定留置针。结果:安全静脉留置针被我科使用后,在为急诊危重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时没有发生因撤针芯导致的针刺伤。结论:BD安全静脉留置针有利于急诊外科危重患者的抢救和降低急诊外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被急诊外科护理人员所接受,在临床护理中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1]。因此,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是保持健康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临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是采用自行设置的调查表,对我院10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我院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都不同程度的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呕吐物及排泄物,穿戴齐全的人数不多,大多数医护人员有被锐器刺伤的经历,使她们刺伤后做血液检测和向上汇报登记,进行高效价球蛋白注射的人数则很少,临床医护人员对于危险因素认识不够,意识不强.结论: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使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真正的科学的落到实处,最后确保医护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对我院护士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萍 《中医药导报》2008,14(3):62-63
目的:解我院各科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及心理状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院98名护士进了调查。结果:有61名(62.2%)护士发生过针刺伤;48名(78.7%)护士针刺伤后感到紧张、害怕,且不知道处理程序。结论:护士应主动增强职业防护观念,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供安全医疗护理用具,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的发展,系统化整体护理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健康教育在患者疾病康复过程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健康教育即对特殊人群在疾病状态下进行的与疾病有关的医学和护理知识的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健康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我科于2005年开始对100名癌症患者实旌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口腔健康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评价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保持口腔卫生是人类共同的需要。口腔护理是身体健康护理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何有效提高口腔科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是重要的课题。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对口腔护理的认知存在偏颇,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文章分别探究了口腔护理人员对口腔护理认知及相关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