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脂异常的药物调脂治疗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1血脂异常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血液脂质代谢异常简称血脂异常 ,临床上通过血脂谱检测进行判断。血脂谱通常包括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甘油三酯 (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等四项 ,测定值用两种单位表示mmol/L(mg/dl)。根据血脂谱测定值 ,凡TC、LDL -c、TG超过正常范围或HDL -c低于正常范围 ,就判定为血脂异常。一般将TC或LDL -c或TG增高或二者或三者同时增高称为高脂血症。TC、LDL -c、TG合适的范围分别为<5 20(200)、<3 12(120)、<1 6… 相似文献
2.
调脂药物治疗血脂异常的专题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扬医师:尽管人们对脂质谱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冠心病(CHD)作用的认识已逐渐深入,以致血脂异常的调脂药物治疗近年来有了明显进步,但涉及的相关问题仍不少,因此,通过调脂药物应用的讨论将有助于血脂异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血脂异常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显示,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异常者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重视血脂检测和调脂治疗对于心血管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各国指南均对强化调脂治疗进行了规范.指出他汀类药物是目前调脂治疗的基石。然而,调脂治疗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他汀类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如肝损害、肌损害.以及对认知。血糖、肿瘤、尿蛋白排泄等的影响).单用他汀类药物难以使LDL—C达标,或是尽管实现了LDL—C目标值,但未能消除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等。本文旨在分析上述问题并列出部分对策.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预防中调脂药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CHD)即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CHD是西方发达国家死亡率中的第一杀手,在我国是心血管病死亡率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总体患病率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患病率是有所上升的。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对北京、上海、广州3市的CHD死亡率调查结果比较显示,分别为21.7:62/10万,15.7:37.4/10万,4.1:19.8/10万。 相似文献
7.
对于单纯的糖尿病或血脂异常,患者都有许多药物可供选择,要使血糖或血脂达标并非什么难事.可在很多时候,糖尿病与血脂异常并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两个狐朋狗友结伴危害人们的健康.对于血脂异常兼有糖尿病的患者,应该如何用药呢? 相似文献
8.
调脂药物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最严重和最重要的疾病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血管的治疗领域业已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形成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术在内的三大部分,新认识、新观点和新思想也不断推出。药物的开发更是日新月异,新药物层出不穷,尤其是冠心病现代疗法之一的降脂治疗进展迅速,成 相似文献
10.
11.
据血脂治疗现状调查研究组 2 0 0 0年对我国广州、上海、北京 17家医院 10 0 0例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接受药物治疗的高血脂患者中 ,血脂水平大多未达到要求的目标[1] 。这说明治疗血脂异常仍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本文简单介绍调查情况并结合我院门诊 2 0 0 2年 10月至 12月调脂药处方的情况 ,分析我院调脂药的使用。1 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进行的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研究 (MONICA研究 )对中国 16个省市 5 0 0万 2 5~ 6 4岁的人群进行了为期 10年 ( 1984— 1993)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主要危险因素的…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调脂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众所周知,血脂异常是导致动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大规模临床试验均令人信服的证实:降低血中总胆固醇(TC)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低降,这些作用主要由他汀类调脂药的应用而取得,因此合理使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对控制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周有森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8):155-157
美国Framingham的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呈负相关。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MR—FIP)对222名年龄35~37岁的男性随访6年的结果指出, 相似文献
15.
丁发明华尉利王水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8,(14):1723-1727
调脂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防治的重要手段。调脂药物临床研发和评价要素包括受试者的选择、药物干预策略、有效性和安全性考量。设计合理的临床试验可为调脂药物的安全有效性评价提供可靠数据。本文参照国内外调脂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和血脂异常临床治疗指南,结合审评实践,对上述要素的临床研发和评价提出了基本考虑。 相似文献
16.
17.
临床调脂治疗的阶梯和综合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复习来自PubMed(www.ncbi.nlm.nih.gov)调脂治疗的主要文献,分类调脂治疗的措施并阐述其特点,我们总结了临床调脂治疗的一种新策略,它由缓降型方案(slow-lowering program,S方案)和速降型方案(rapid-lowering program,R方案)组成,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中医药、化学药如他汀类、血液处理如献血和其他等措施,适合不同人群调脂治疗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血脂异常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目前已经明确血胆固醇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陛有密切的相关性,积极降低血胆固醇可显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世纪90年代他汀类药物的问世,在调脂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上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美国空军得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试验(AFCAPS/TexCAPS)、英国西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Woscaps)、胆固醇和冠心病复发事件试验(CARE)、普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脏病长期干预试验(LIPID)及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等大型研究肯定了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血总胆固醇(TC)18%~27%,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5%~40%,[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桂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3):124-12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3例血脂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7例)用自拟降脂合剂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76例)用西药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测定血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8周后,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P〈0.0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l)水平,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按照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的总达标率、TC达标率、LDL-C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脂异常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