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型支原体(Mh)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以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分离的10株Mh为实验对象,采用PCR测序法对其拓扑异构酶Ⅳ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推算其氨基酸残基,并与标准菌株ATCC23114及野生株(PG21)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分析Mh拓扑异构酶Ⅳ保守区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变异与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系。结果与野生株相比,对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的8株Mh分离株中,对于parC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6株Mh检出K(Lys赖氨酸)134→R(Arg精氨酸)单一变异,1株Mh检出80位S(Ser丝氨酸)→I(Ile异亮氨酸)变异,1株Mh同时检出上述两种变异;对于parE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其中1株Mh检出D(Asp天冬氨酸)426→N(Asn天冬酰胺)变异,1株Mh检出R447→K变异。对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的Mh菌株及标准菌株均未发现parC基因和parE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变异。结论 Mh临床分离株对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可能与parC基因所编码的K134→R氨基酸残基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粪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探讨Ⅱ型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方法 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检测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60株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随机筛选出11株对环丙沙星不同程度耐药菌,PCR扩增gyrA,gyrB,parC,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产物测序后分析.结果 6种药物的相对抗粪肠球菌活性(MIC50,MIC90)从强到弱为:妥舒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以妥舒沙星抗菌活性最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抗菌活性最差;序列比较发现,有9株耐药株Ⅱ型拓扑异构酶基因发生突变,突变发生在gyrA基因(6株)和parC基因(9株),其中编码gyrA的Ser83→Ile,Arg和编码parC的Ser80→Ile,Arg的密码子表现出高频突变,gyrB和parE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未发现gyrA突变单独存在,同时具gyrA和parC突变的MIC值是仅具parC突变菌株MIC值的4倍以上.结论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新品种妥舒沙星、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的抗粪肠球菌活性较老一代药物更强;粪肠球菌对老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gyrA基因83,87位突变及parC基因80,84位突变都可引起粪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但以parC基因80住突变为主;低耐药株往往是parC基因单位点突变,高耐药株同时合并有gyrA基因双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拓扑异构酶ⅣC亚基(ParC)的变异与其耐氟喹诺酮类(FQNL)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喹诺酮鲍曼不动杆菌30株及敏感株10株,测定其对萘啶酸、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此30株菌ParC的基因(parC)进行PCR扩增和DNA序列的分析比较。结果在4株高度耐FQNL(MIC≥128 mg/L)和1株低度耐FQNL(MIC=64 mg/L)菌中存在ParC的变异,同FQNL耐药性相关的变异有丝氨酸Ser87(TCG)→Leu(TTG)。结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可表现为ParC基因87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当鲍曼不动杆菌合并有ParC的变异时,其耐药性往往会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 C亚单位(parC)基因突变与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parC基因并挑选11株菌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分析突变位点与药敏结果的关系。结果11株扩增片段测序结果显示,9株耐萘啶酸菌均在gyrA83位发生有意义突变TCG(Ser)→TTG(Leu),宋内志贺菌未发生parC基因突变,5株耐萘啶酸、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中介敏感福氏志贺菌在parC80位发生有意义突变AGC(Ser)→ATc(Ile)。结论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福氏志贺菌比宋内志贺菌更耐此类药物,靶酶基因突变是其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之一,gyrA Ser83→Leu突变是导致志贺菌临床株对萘啶酸耐药的关键突变。parC基因突变在gyrA基因突变的基础上才会发生,parC突变可能引起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型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自临床分离的8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人型支原体(Mh),对其Pa正基因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分析,与基因库中的野生型菌株MHPG21基因序列比对,分析ParE基因突变位点与菌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结果与野生株MHPG21对比,6株检出ParE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发生D426-N变异。结论Mh临床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可能与ParE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残基D426→N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6.
耐氟喹诺酮类肺炎克雷伯菌GyrA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变异与其耐氟喹诺酮类(FQNL)的关系。方法:采用琼脂平板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和诺氟沙星对临床分离筛选的3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标准菌株ATCC1003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此32株肺炎克雷伯菌的GyrA的基因(gyr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DNA序列的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在所有19株耐FQNL肺炎克雷伯菌中都存在着GyrA的变异,同FQNL耐药性相关的变异有Ser83(TCC)→Phe(TTC)、Ⅱe(ATC)、Tyr(TAC)和Lys(TGC);Asp87(GAC)→Ala(GCC)。其中Set83→Ⅱe(ATC)、Lys(TGC)的变异是本研究的新发现。结论:在耐FQNL肺炎克雷伯菌中普遍存在着GyrA的变异,其中以Ser83(TCC)的变异尤为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突变与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parC基因并挑选11株菌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分析突变位点与药敏结果的关系。结果11株扩增片段测序结果显示,9株耐萘啶酸菌均在gyrA 83位发生有意义突变TCG(Ser)→TTG(Leu),宋内志贺菌未发生parC基因突变,5株耐萘啶酸、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中介敏感福氏志贺菌在parC 80位发生有意义突变AGC(Ser)→ATC(Ile)。结论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福氏志贺菌比宋内志贺菌更耐此类药物,靶酶基因突变是其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之一,gyrA Ser83→Leu突变是导致志贺菌临床株对萘啶酸耐药的关键突变。parC基因突变在gyrA基因突变的基础上才会发生,parC突变可能引起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不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宋内志贺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探讨染色体介导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突变或(和)质粒介导qnrA基因存在与宋内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性.方法 用K-B纸片扩散法对58株宋内志贺菌进行耐药性检测;PCR法检测宋内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parC基因,并根据药敏结果 挑选5株菌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PCR法扩增qnrA基因片段.分析宋内志贺菌gyrA、parC基因突变或(和)qnrA基因存在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宋内志贺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高达94.8%.58株宋内志贺菌中,8株检出qnrA基因,5株测序gyrA、parC基因的菌株中,4株萘啶酸耐药菌株均在gyrA 83位发生有义突变TCG(Ser)→TTG(Leu),但未发生parC基因突变,gyrA基因突变菌株对萘啶酸全耐药.qnrA基因阳性菌株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抑菌圈中位数比较都缩小;对NAL、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qnrA基因阴性菌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yrA Ser83分→Leu突变是导致宋内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键突变,宋内志贺菌若携带质粒介导qnrA基因则会导致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若两者同存也可引起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增强,除萘啶酸耐药外对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也可呈中介.  相似文献   

9.
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及菌株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药敏试验用PhoenixTM100系统检测。用PCR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甙类药物修饰酶基因、DNA拓扑异构酶基因等,并用DNA测序仪证实。结果24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最低,仅为3.2%、4.1%。20株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中,17株具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甙类药物修饰酶基因aac(3)-Ⅰ、aac(3)-Ⅱ、aac(3)-Ⅲ、aac(3)-Ⅳ、aac(6′)-Ⅰ、ant(2″)-Ⅰ、ant(3″)-Ⅰ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0%、15%、30%、70%、15%、55%、80%。20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gyrA密码子均由TCA→TTA,氨基酸由Ser83→Leu,而85%菌株(17/20)的ParC氨基酸序列发生Ser80→Leu替代。聚类分析显示存在2株克隆株,其耐药表型基本一致。结论本院鲍曼不动杆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氨基糖甙类修饰酶等耐药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是细菌耐受喹诺酮类药物重要原因。聚类分析表明,本院的鲍曼不动杆菌存在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用PCR及测序法研究拓扑异构酶Ⅱ和Ⅳ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同时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MIC和加入羰基氢氯苯腙(CCCP)后的MIC,以确定存在外排机制。结果菌株中23株(76.7%)有gyrA突变,主要为Thr-83→Ile,第87位突变3株;10株(33.3%)parC基因突变,其中5株为Ser-87→Leu,3株第91位突变;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CCCP能显著降低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MIC。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两类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和外排泵机制是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屎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FQs)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应用多重耐药泵抑制剂利血平前后,6种FQs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35株屎肠球菌的MIC;PCR扩增耐药株和敏感株parC和gyrA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并测序。结果 应用利血平之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对35株屎肠球菌MIC下降1/2或1/2以上的株数依次为35、29、1、0、6、2。随机挑选了1株FQs敏感菌和5株FQs耐药菌进行parC基因和gyrA基因QRDR序列分析。5株FQs耐药株全部具有parC和gyrA双靶位突变,ParC氨基酸替代类型为Ser-80→Ile(4株)或Arg(1株),GyrA为Ser-83→Ile(1株)、Glu-87→Lys(2株)或Gly(2株)。敏感株的QRDR没有氨基酸的改变。结论 靶位改变和主动外排共同构成屎肠球菌临床株对FQs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人型支原体(Mh)临床株的抗微生物作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微量肉汤释释法检测103株Mh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在6种药物中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抗Mh活性最强,MIC50分别为0.031 25mg/L和0.25mg/L,MIC50均为1mg/L。其次为左氧氟沙星MIC50和MIC90分别为1mg/L和4mg/L,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MIC50和MIC90均分别为2mg/L和8mg/L。诺氟沙星的抗Mh活性最差,其MIC50和MIC90分别达到32mg/L和64mg/L。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新品种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抗Mh活性较临床沿用的品种强;Mh对临床沿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 10 3株临床株中筛选出 8株对 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呈不同程度交叉耐药的人型支原体 (Mh)株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喹诺酮耐药决定区 (QRDR)。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收集 :2 0 0 1年 4~ 8月从性病门诊收集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标本 5 12份 ,按文献 [1]方法 ,共分离鉴定出 10 3株Mh。2 .抗菌药物 :粉剂诺氟沙星 (NFX)、氧氟沙星 (OFX)、左氧氟沙星 (LFX)、环丙沙星 (CFX)、加替沙星 (GFX)和司帕沙星 (SFX)由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惠赠。3.药敏试验和模板DNA提取 :均按文献 [1]方法。耐药株的M…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致尿路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抗菌药相关耐药基因的流行状况,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丽水市中心医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从临床分离的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埃希菌无重复菌株52株,K-B法检测其耐药性,利用PCR扩增法检测并分析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相关的qnrA、qnrB、qnrC、qnrD、qnrR、qnrS、aac(6’)-Ib基因以及DNA解旋酶GyrA与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的喹诺酮决定区域ParC,扩增产物测序后经GenBank比对确认.结果:未检测到qnrA、qnrB、qnrC、qnrD、qnrR及qnrS基因,aac(6')-Ib检出率为26.9%(14/52),经比对未发现aac(6')-Ib-cr阳性菌株;耐药菌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氨基酸序列存在两个位点突变;36株耐药菌拓扑异构酶ⅣParC基因测序与敏感菌相比相似性89%~ 95%.结论:致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中未检测到qnrA、qnrB、qnrC、qnrD、qnrR、qnrS基因及aac(6')-Ib-cr阳性株,DNA解旋酶gyrA和ParC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我院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粪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检测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178株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在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中,妥舒沙星抑菌活性最强,其次是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抑菌活性最差。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新品种妥舒沙星、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对粪肠球菌的抑菌活性较老一代药物更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B族链球菌(GBS)的喹诺酮耐药情况,探讨耐药株的突变位点与血清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该中心确诊为GBS感染的婴儿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非重复菌株共120株作为研究对象.对纳入研究的GBS进行药敏试验.PCR扩增喹诺酮耐药菌株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靶基因GyrA和ParC,乳胶凝集法检测上述菌株的血清学分型,分析不同位点突变与血清学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2014-2019年共收集来自婴儿的GBS临床分离株120株,其中喹诺酮耐药株14株,喹诺酮耐药率为11.7%.将喹诺酮耐药株中的11株用于后续实验,这些耐药株100%存在GyrA的碱基突变,表现为81位丝氨酸变为亮氨酸,219位丙氨酸变为脯氨酸或缬氨酸.仅1株同时出现ParC和GyrA的有义突变.共检测出2种血清学分型,分别为Ⅲ型(90.9%)和Ⅰb型(9.1%).结论 2014-2019年,该中心喹诺酮耐药GBS临床分离株以GyrA基因耐药突变为主,表现为81位和(或)219位的氨基酸改变,血清学分型以Ⅲ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氟喹诺酮类敏感菌株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上海地区部分医院2004-2005年共176株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15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并选取部分左氧氟沙星敏感肺炎链球菌菌株进行QRDRPCR扩增、测序。结果176株受试菌株中.PSSP、PISP和PRSP各占48.9%、47.1%和4.0%,受试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敏感率均为100%。QRDR的扩增测序结果发现,20株左氧氟沙星MIC1~2mg/L的敏感菌株中,19株的parC、parE基因上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氨基酸突变.包括ParC:Phe 105→Leu/Asp136→Tyr,Pare:Asp435→AsnjIle460→ValjAsn477→Lys.而在gyrA、gyrB基因上仅发现点突变,未导致相关氨基酸突变。结论上海地区未发现氟喹诺酮类耐药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但左氧氟沙星MIC1~2mg/L的敏感株中已发现QRDR一级突变现象,突变的基因位点均见于parC、pare基因。  相似文献   

18.
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抗解脲脲原体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检测解脲脲原体(Uu)临床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88株Uu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在6种药物中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抗Uu活性最强,MIC50分别为0.25μg/ml和0.5μg/ml,MIC90均为4μg/ml。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MIC50分别为1μg/ml和2μg/ml,MIC90分别为4μg/ml和8μg/ml。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抗Uu活性最差。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新品种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量的抗Uu活性较老一代药物更强;Uu对老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染色体介导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宋内志贺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36株宋内志贺菌进行耐药表型检测;PCR法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相关基因gyrA、gyrB、parC、parE,并对产物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6株志贺菌对萘啶酸、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75.0%、30.5%、36.1%、16.7%;测序结果显示gyrA、gyrB、parC、parE的突变率为90.9%、45.5%、66.7%和24.2%。结论宋内志贺菌的gyrA基因突变是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gyrA和parC的基因突变有协同作用,是引起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水平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研究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与其染色体上gyrA和parC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对90株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基因外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PCR扩增鲍曼不动杆菌的gyrA和parC基因,对PCR产物进行DHPLC检测及DNA测序。结果 9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对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耐药率分别为63.3%和60.0%;同源性分析可分成9种基因型,90株扩增出了343bp的gyrA基因和327bp的parC基因产物。9种基因型中,3种表型耐药的基因型PCR产物经DHPLC检测均出现异常双峰或者多峰。测序证实gyrA基因存在83位Ser→Leu突变,parC基因在80位同样出现Ser→Leu突变,同时parC基因还存在多个位点的同义突变;敏感株运用DHPLC检测只出现单峰,测序未发现突变。结论运用DHPLC检测可以快速发现细菌耐药基因的突变,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与gyrA和parC基因的高频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