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除头部外伤和高血压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到蛛网膜下腔,并经腰椎穿刺或影像学所证实脑血管痉挛(CVS)是SAH后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底大动脉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血管形态学变化——管腔狭窄及管腔痉挛,严重者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梗塞,引起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是造成患者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CVS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SAH的护理质量,降低SAH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出血(SAH)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大量血夜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而言。其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最常见原因是动脉瘤,多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部占80%-90%,后部仅占3%~15%)。其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致残率最低,急性期病死率约25%,存活者几乎不留明显后遗症。因此、临床治疗价值大,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是SAH后面临的两大威胁,是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自2004年1月~2007年5月收治38例SAH,采用脑脊液置换术加尼莫地平治疗效果较好,既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同时减少合并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清FSH LH PRL GH的浓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人血清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泌乳素 (PRL)、生长激素 (GH)的浓度变化规律。方法 对 35例动脉瘤性SAH病人发病后 1~ 3、7~ 9、13~ 15d血清FSH、LH、PRL、GH的浓度进行动态观察 ,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VMCA)。结果 动脉瘤性SAH病人血清FSH、LH、PRL、GH浓度在发病后 1~3、7~ 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尤以发病后 7~ 9d变化最明显 ;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 (CVS)组和非CVS组也有明显差异。结论 动脉瘤性SAH病人血清FSH、LH、GH、PRL含量与SAH的病情演变、CVS程度有关 ,并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对原发性蛛NNTN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SAH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每3d给予1次脑脊液置换,共计5次。结果: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VS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发生CVS的患者症状较轻,预后相对较好(均P〈0.05)。结论:配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可降低原发性SAH并发CVS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3H疗法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其病死率在32%~67%之间,存活者中有1/3生活不能自理[1]。近年来随着早期手术和血管内栓塞的开展,颅内再出血率明显下降,脑血管痉挛(CVS)正逐渐成为SAH患者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SAH后CVS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防治措施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术后持续腰穿外引流、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age,SAH)的主要原因,随着显微手术技术和血管内治疗的发展,颅内动脉瘤一般在急性期能够得到治愈,但随之而来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将导致脑缺血和脑梗死,是该类患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CVS的治疗方法很多,并都具备一定的临床效果。2005-07~2006—08我们应用鞘内注射罂粟碱的方法治疗症状性CVS1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尼莫地平预防颅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外伤病人常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动脉瘤性SAH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发生脑血管痉挛(CVS),引起脑缺血,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tsAH病人CVS发生率高达29%,因此,对tsAH病人预防CVS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着重报告用尼莫地平预防tsAH并发CVS的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造成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cular spasm,CVS)是1支或多支颅底大动脉血管平滑肌的收缩,表现为眼动脉以远的颈内动脉血管及其分支广泛性痉挛,或血管损伤引起管腔形态学变化,在动脉造影时表现为血管管腔狭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严莺的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防治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动脉瘤破裂SAH介入栓塞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术后给予法舒地尔30mg静脉滴注q8h,疗程14d,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为30min;对照组30例,术后采用尼莫地平,1mg/h,静脉泵入,疗程14d,比较两组的Glasgow评分,头部CT及经颅多普勒(TCD)观察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均可迅速促进疾病的好转;对CT检查所见脑内低密度灶,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均可使其改善;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扩张痉挛脑动脉的作用较好,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均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瘤破裂SAH介入栓塞术后CVS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颅脑外伤病人常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动脉瘤性SAH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发生脑血管痉挛(CVS).引起脑缺血,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tsAH病人CVS发生率高选29%.因此,对tsAH病人预防CVS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着重报告用尼奠地平预防tsAH并发CVS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8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通过收集48例SAH后CVS患者,研究SAH后CVS的高危患者、重点观察时段、先兆症状,进行预见性地观察及护理。结果:脑血管造影、TCD诊断CVS及Fisher分型型患者临床上更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出血次数和严重程度与症状性CVS相关,SAH出血后或术后一周后为重点观察时段。结论:对SAH后脑血管痉挛高危患者应进行预见性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而起源于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的动脉瘤占绝大多数。目前,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夹闭瘤颈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最理想的方法。我科于2005年12月~2008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8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6例SAH继发CVS病人进行密切观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SAH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降低,46例病例中,治愈30例,治疗好转8例,死亡3例,其他5例.[结论]对SAH继发CVS病人进行预见性的密切观察,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SAH复发及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突发疾病,自发性SAH约85%是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可从病史、脑脊液、头部CT等中得到诊断,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可以明确SAH的病因、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即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我院神经内科自2008-02-2012-12共完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60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继发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a SAH继发CV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法,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46例患者,疗效好34例,轻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尽早发现前驱症状并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a SAH继发CV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中秋  林成  李娜 《临床荟萃》2006,21(8):601-602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90%,常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成为致死和重残的主要因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CVS有“两期反应”,一是SAH后破入脑脊液中的血液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所致的急性CVS,持续1~3天,二是持续时间较长,目前机制尚未明了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开始于出血72小时后,在7~10天达到高峰,可持续2~3周或更长.临床上关注的是DCVS,DCVS不同于急性期CVS,病理解剖学观察到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形态学上的改变.DCVS一旦发生,往往难于逆转,可造成严重的脑缺血和脑损伤,是引起SAH后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防治DCVS成为改善SAH患者预后的关键.下面简要综述近年来有关CVS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50%~80%),此外,高血压性动脉硬化、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血液病等,则多引起脑实质内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SAH。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心房钠尿肽(ANP)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及低钠血症的关系.方法动态测定42例SAH患者发病后第1~3天和第7天、第14天的血浆ANP、血钠水平及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分析三者间的关系.结果 42例SAH患者中,28例出现CSV,其血浆ANP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无CVS者(P<0.05);CVS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高于无CVS患者(P<0.05);SAH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ANP水平与血钠浓度呈负相关(r 2=-0.778和r3=-0.653;P<0.01和P<0.05);出血后第7天的ANP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正相关(r3=0.702,P<0.05);病后第7天和第14天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与血钠浓度呈负相关(r 2=-0.693和r 3=-0.653,均为P<0.05).结论 ANP可能导致了SAH后的低钠血症,并在早期CV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7月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阶段及护理方法不同分成常规护理组和改良护理组,比较2种护理方法护理后患者脑血管痉挛( CVS)发生率、致残率、自理能力、病人满意度。结果改良护理组患者脑血管痉挛( CVS)发生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改良护理组患者自理能力、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规范心理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三高”护理、用药护理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发生率、致残率,促进病人康复,提高自理能力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易萍  吕美云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4):1273-1274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1],动脉瘤可反复多次破裂,导致再出血,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过去多施行外科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动脉瘤,但因其手术创伤大,病程长,很多病人不能耐受。而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是一项创伤小、病人痛苦小、疗效好的新兴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