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2.
3.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与冠脉病变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脂代谢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将253例行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并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的比较。其中97例型冠心病合并2糖尿病组患者,分为脂代谢异常和正常组,比较两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TG值为2.7±20 mmol/L、LDL-C值为214±019 mmol/L,较非糖尿病冠心病组明显升高;HDL-C值为019±012 mmol/L,较非糖尿病冠心病组水平下降。血脂异常组多支病变(包括二支、三支病变)为27例(21.4%),较血脂正常组比例明显增高。Gensini积分为66.8±16.1,高于血脂正常组患者。结论糖尿病伴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其中血脂异常和血脂正常者相比,血管病变的程度更重,范围更弥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以及T2DM患者的血脂水平,为CH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用酶法(COD-PAP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用GPO-PAP法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用选择性抑制法(SPD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表面活性剂清除法(SUR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检测对象分为T2DM组、T2DM合并CH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DM合并CHD组TC、TG、LDL-C、ApoB水平明显高于T2DM组并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HDL-C、ApoA1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合并CHD组以及T2DM组TG、TC、LDL-C、ApoB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组间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并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ApoA1水平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CHD组ApoA1水平低于对照组并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T2DM合并CHD以及T2DM患者血脂水平明显异常,应加强血脂异常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超声和病理学分析对比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兔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VUS)对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球囊损伤 高脂 ( 1%胆固醇 )喂养雄性新西兰纯种兔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斑块部位转染携带 p5 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促使斑块向不稳定方向转化 ,然后给予鲁塞尔蝰蛇毒 (RVV)和组胺药物触发 ,造成实验性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在药物触发前后对家兔进行IVUS检查 ,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相比较。结果 IVUS发现 14只家兔中有 12只共 18处发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病理学检查发现 14只兔中有 12只共 2 0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IVUS诊断斑块破裂、血栓的真阳性率为 85 % ,假阴性率为 15 % ,敏感性为 85 % ,特异性 67%。两者在对血栓长度的测量上高度相关 (r =0 .73 ,P <0 .0 1) ,但对横截面积的测量上无相关性(r =0 .19,P >0 .0 5 )。结论 IVUS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袁丽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3):1-2
目的:通过测量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探索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与上述疾病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本院内科门诊或病房,分为4组:对照组,观察组1(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2(单纯冠心病患者),观察组3(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测定四组FDM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三个观察组FMD值均有差异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冠心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均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但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时,血管内皮损伤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糖尿病病人逐年增加 ,其中约90 %为2型糖尿病患者 ,且其并发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1,2]。有研究显示糖尿病病人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除高血糖与高血压外 ,脂代谢紊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3]。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脂代谢指标进行了分析 ,以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与合并冠心病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1年2月~2003年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的住院病人共174例 ,分两组 :(1)2型糖尿病非冠心病组99例 ,其中男48例 ,女51例。年龄 (63±7.59)岁。(2)2…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判定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43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强弱分为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 ,两组分别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IVUS检出软斑块 2 2例 (2 2 /2 7) ,占 81.4% ,IVUS检测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 81.4% ,特异性 75.0 % ,准确性 79.1% ,阳性预测值 84.6%。软斑块组脂核面积比硬斑块组的无回声区面积明显增大 (P <0 .0 1) ;脂核与斑块比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2 6.4%± 11.5%对 12 .0 %± 7.0 % ,P <0 .0 1) ;软斑块组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0 .3 8± 0 .14 )mm对 (1.17± 0 .3 6)mm ,P <0 .0 1] ;在面积狭窄率上 ,软斑块组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62 .6%± 6.9%对 70 .9%± 7.5% ,P <0 .0 1) ;偏心程度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92 .9%对82 .4% )。两组间斑块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0 .70± 2 .96)mm2 对 (10 .84± 3 .48)mm2 ,P >0 .0 5]。结论 IVUS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判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血管内超声(IVUS)不稳定斑块的血管重构特点。方法通过转染p53基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兔模型。应用IVUS分别观察测量腹主动脉同一血管段中破裂斑块与未破裂斑块处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计算斑块处血管的重构指数(RI)。通过比较两组的RI,明确不稳定斑块的血管重构特点。结果与未破裂斑块相比较,破裂斑块的EEMA、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破裂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占80%(16/20),而稳定斑块主要为负性重构,占70%(14/20)。结论IVUS应用于已建立的AS不稳定斑块动物模型上,发现AS不稳定斑块处血管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正性重构是不稳定斑块突出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明确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影像学特点。方法 2 7只雄性新西兰纯种兔随机分成A组 (17只 )与B组 (10只 ) ,A组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 高脂喂养 10周 ,B组仅给予高脂喂养 10周。于 8周末将A组在腹主动脉斑块形成处转染携带人野生型 p5 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于 10周末 ,两组实验兔分别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斑块破裂。应用IVUS分别测量、比较斑块破裂前的腹主动脉同一血管段中多个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IVUS指标 ,明确不稳定斑块的IVUS影像学特点。结果 破裂与未破裂斑块的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与未破裂斑块相比较 ,破裂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 (P <0 .0 0 1) ,EEMA、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0 1)。破裂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结论 IVUS应用于已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动物模型上 ,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 ,本研究为临床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亚洲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3(3):161-162
目的为了探讨降纤酶在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34例)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盐类、钙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治疗;降纤酶组(44例)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降纤酶。降纤酶10IU,连用3d,继而5IU,连用7d,均加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输注,每天1次。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然后对比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超、血粘度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结果两组临床症状表现有明显差别,全血比粘度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降纤酶组较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降纤酶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中有明显疗效,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合并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24 h静脉采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完全重建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P<0.05),冠状动脉部分重建者高于术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有无并发CHD分为糖尿病并CHD组(28例)和糖尿病不并CHD组(70例),分析比较两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再依微量白蛋白尿含量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43例)和非白蛋白尿组(55例),比较两组CHD的发生率。结果糖尿病并CHD组微量白蛋白尿含量明显高于不并CHD组[(56±32)mg/L和(22±15)mg/L,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并发CH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白蛋白尿组(41.86%和18.18%,P=0.01)。结论检测微量白蛋白尿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CHD发病率的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对冠心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意义。方法选择40例冠心病患者、36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比较。结果 A组(冠心病)、B组(冠心病并发糖尿病)患者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平均值标准差(SDANN)、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平方根(RMSSD)、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较C组(正常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检查可作为衡量其心脏自主神经损害的一个有效的无创方法,此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反映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其损害情况,并可对其损害程度进行初步判断、评估,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及不良事件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150例,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2组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护理6个月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评价2组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记录患者心脏不良事件(顽固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率。结果 2组护理前SDS和SAS评分、心绞痛发生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显著降低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以缓解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于冠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患者,通过血管内超声检查,了解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的冠脉病变斑块情况,探讨糖耐量减低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89例l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T2DM)组(A组)、糖耐量减低(IGT)组(B组)、糖代谢正常组(NDM)(c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测量临界病变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负荷(PB),并分析斑块性质。结果A组与B组合并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发生率较C组高,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别;A组与B组MLA明显〈c组,而EEM、PA和PB明显〉c组。A组与B组软斑块及血栓形成病例均较c组多见。结论在冠脉造影提示临界冠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与合并糖尿病患者一样,冠脉病变均较严重,且斑块不稳定,故对合并糖耐量减低的冠心病患者应及早干预,积极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