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24小时至15天内,反复发作的典型心绞痛,称为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Early postinfarction angina)。部分病员可在心尖区检获一过性返流性收缩期杂音、第四心音、心电图出现暂时性缺血及/或损伤性改变,以及超声心动图示有新近发生的短暂性心室壁活动异常区域。有报道其在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员中的发病率较高,此类患者再梗塞率高达28%,随访6月的死亡率超逾57%,预后甚差,已引起医界极大关注。 1病因及发病机理 Deservi等报告34例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表明,绝大部  相似文献   

2.
无Q波性心肌梗塞: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 Q 波心肌梗塞(MI)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当好,其住院死亡率约2%。然而,晚近报告无 Q 波 MI 患者与有 Q 波 MI 患者相比,远期并发症导致死亡、再梗塞及心绞痛的危险性更高。本研究对无 Q 波 MI 和 Q 波性MI 两组患者,就其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进行比较。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339例确诊 MI 的患者,年龄34~70岁,所有患者均无接受过溶栓治疗。于出院前完成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后所有患者服用β阻滞剂至少1年。结果 339例 MI 患者中无 Q 波者87例(26%),Q 波性 MI 者252例(74%)。两组年龄相似,但无 Q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非梗塞性Q波存在的规律,本文统计了我院心电图室存档23016份,并复习有关临床资料,对其中出现异常Q 波者进行重点分析,结果如下:一、非梗塞性Q 波的出现率统计我院自1963年3月至1979年5月止心电图室存档心电图共23016份,其中有明显异常Q 波者为506例(占2.2%),其中可确定为心肌梗塞引起的347例(占1.5%),无心肌梗塞根据的非梗塞Q 波159例(占0.7%),异常Q波中非梗塞Q 波约占31%。  相似文献   

4.
心电图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最有意义的是及时而精确地发现梗塞性Q波。 一、梗塞性Q波 早在1920年,Pardee就提出在标准心电图中如发现异常Q波可作为冠状动脉闭塞征象。1935年Wilson认为异常Q波是通过死亡心肌的“窗”,把左心室的负电势传出而产生。1971年Horan通过1184例尸检发现在416例心肌梗塞的病例中,253例有异常Q波,灵敏度为61%;768例无梗塞的病  相似文献   

5.
1971年Horan通过1184例尸检分析,发现有梗塞病灶的416例中,253例有异常Q波,敏感性为61%;无梗塞病灶的768例中,682例无异常Q波,特异性为89%,故异常Q波诊断心肌梗塞的平均可靠性为75%。过去认为,异常Q波是心肌穿壁性坏死产生的永久性损伤。但是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均已观察到,异常Q波可以消失,并非一定见于穿壁性心肌梗塞。异常Q波消失的情况有两种:即短暂性Q波的消失;慢性Q波的消失。后者主要见于在某种情况下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使心肌灌注重建。本文重点就短暂性异常Q波的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等作一综述。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6.
夜间心绞痛可能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表现症状。本文对比研究有和无夜间心绞痛患者的一些特征,如梗塞的部位、原先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脏增大等,并探讨其病因。方法:冠心监护病房的急性心肌梗塞共174例。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的诊断系依据典型的心前区疼痛史、明显Q波的形成和典型的血清酶活力演变。有典型病史和与血清酶活力演变而无明显Q波者则诊断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分析患者入院前一个月的劳力性心绞痛、夜间心绞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结果:164例中104例(63%)在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后,患者的胸痛大多终止于24小时内。若发病24小时后又发作心绞痛,称梗塞后心绞痛(PIA)。其发生率占全部AMI患者的20%~60%,尤多见于无Q波梗塞者。PIA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往往是发生梗塞扩展或再梗塞的先兆,因而应引起重视,并予以积极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异常Q波一直被认为是穿壁性心肌坏死产生的永久性损伤,但实际上亦可出现于一过性心肌缺血和无缺血状态。如对其认识不足,易被误诊为心肌梗塞。我们遇到6例非梗塞性短暂异常Q波病人,病因分别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胰腺炎、不稳定心绞痛、嗜铬细胞瘤和格林—  相似文献   

9.
早期心肌再梗塞和梗塞延展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分析急性心肌梗塞1106例,住院中发生梗塞延展和早期再梗塞分别有67例(6.1%)和11例(1.0%)。梗塞延展和再梗塞发生在初始梗塞后平均10±7天。梗塞后早期有心绞痛患者中,梗塞延展和再梗塞的发生,非常显著地多于无心绞痛患者(13.2%与3.7%,P<0.001)。梗塞延展和再梗塞患者与无梗塞延展和无再梗塞患者比较,Killip高级别者多,更多地死于心源性休克。早期再梗塞和梗塞延展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明显地高于无梗塞延展和无再梗塞患者(11.5%和5.0%,P<0.05)。结果提示,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患者是早期再梗塞和梗塞延展的高危者,对早期再梗塞和梗塞延展患者应持续或延长监护及充分有效的药物治疗或(和)行介入性治疗或外科搭桥术。  相似文献   

10.
<正> 为明确急性心肌梗塞后发生心包炎的临床意义,作者对703例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及一年随防。结论:心包炎发生在20%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有Q波的梗塞比无Q波的梗塞更易于出现心包炎。有Q波的梗塞通常具有较大的梗塞面积、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也容易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房性心动过速。心包炎患者比无心包炎患者存在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无 Q 波(非透壁)或有 Q 波(透壁)初发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后的预后问题已引起关注。作者曾报道无Q 波初发心肌梗塞病人的梗塞范围通常较小,与有Q 波心肌梗塞者相比有较低的住院期死亡率(分别为3%与11%,p=0.007)。本文报道初发梗塞者出院后的预后,指出初发梗塞的某些特征可作为梗塞后存活的预测指标。方法与结果:593例年龄≤75岁不伴持续LBBB、有典型病史、心电图或/和酶学改变的初发心肌梗塞出院患者,其中499例有 Q 波(84.2%),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人们常根据异常Q波的存在及发生异常Q波的导联,对心肌梗塞进行诊断和定位。但是,心电图上所显示的异常Q波非均由心肌梗塞所致。有很多情况可形成非梗塞性Q波。一般说来,患者心电图上出现Q波的同时,如果伴有急性心绞痛、血清酶(CPK、LDH)升高、心电图上同时伴有代表心肌损伤电流的ST—T改变,则Q波为急性梗塞所致,尤其在上述各项改变有进行性演变者。但是如果患者没有上述一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下壁心肌梗塞时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的存在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信息叠加心电图(SAECG)对70例(年龄25~77岁)经临床和心电图证实有 Q 波的下壁心肌梗塞进行分析。全部病例都至少有2个下壁导联Q 波超过30ms,不包括有束支和室内传导阻滞及其它梗塞区导联有诊断性 Q 波。将病人分为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组(PERI,23例),无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组(NoPERI,47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不同类型冠心病182例的收缩时间间期(STI),其中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及心肌梗塞99例,并与100名正常人作了比较。本文还分析了心肌梗塞 A 组(梗塞后 ST 段恢复正常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与 B 组(梗塞后 ST 段持续抬高者)急性期 Q 值(12导联心电图中出现梗塞 Q 波的导联数)及∑ST↑值(12导联心电图中各导联 ST 段抬高毫米数的总和)与喷血前期/左室喷血时间(PEP/LVET)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在急性缺血综合征患者中无Q波急性心肌梗塞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不同,前者的死亡率和再梗塞率较高。本实验旨在建立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诊断心肌梗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局限性。偶尔,急性心肌梗塞时可无心电图改变。心肌梗塞后,病理性 Q 波可减少或完全消失。甚至严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可能无异常 Q 波。此外,各种正常的变异使心电图的特异性减低,非梗塞性的异常状况可产生 Q 波和明显的 ST-T 改变,本文简要复习主要伪梗塞型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作者分析未接受溶栓治疗的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预后与某些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早期(第4天)出院的可行性。 对象为1985年1月至1986年11月间入院的连续358例未接受溶栓治疗和无搭桥手术史的AMI患者,均在CCU常规治疗4天,期间39例死亡,9例再梗塞,168例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梗塞后心绞痛等并发症。其余142例无临床症状(指最近24小时内无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非Q波性梗塞与非梗塞性Q波两方面的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1 非Q波性心肌梗塞 心电图上没有出现病理性Q波,而是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血清酶学检查和持续的ST—T变化而诊断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发生心绞痛和再梗塞是AMI 很常见的合并症,应用药物对预防心肌缺血有很大的治疗学意义。本文在单盲法和有对照组条件下研究了异搏定对梗塞后心绞痛和再梗塞的作用。共17例病人,均在心肌梗塞症状发生12小时内住院入冠心病监护单位(CCU)。选入的病人具有心肌梗塞所特有的持续性胸痛病史、心电图改变有持续性穿壁性缺血、全部病人穿壁性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均由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 MB(CK-MB)升高和新近发生的 Q 波等心电图特征所证实。病人接受异搏定治疗最初采用每隔30分钟静注  相似文献   

20.
1.何谓异常Q 波?异常Q 波仅见于心肌梗塞吗?答:异常Q 波是指aVR 以外的常规心电图导联,Q波宽度≥0.04秒,Q 波深度≥1/4,同导联R 波高度。梗塞性Q 波与非梗塞性Q 波均属异常Q 波范畴。自1920年Pardee 提出异常Q 波可作为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