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应用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老年CHD患者临床资料依据CHD分类分为观察组(心绞痛)45例(稳定型心绞痛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及对照组(无症状心肌缺血)40例。两组均接受DCG及常规心电图(ECG)检查。结果两组DCG在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成对及短阵室上速等心律失常的诊断率均显著高于ECG(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窦性心搏RR间期(SDNN)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3.494,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以SDNN<100 ms为诊断截点值,SDNN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敏感性为82.22%,特异性为75.00%,曲线下面积为0.86。结论相对于ECG,DCG可提高老年CHD心律失常的诊断率,且对稳定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DCG)特征,分析DCG对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ECG)、 DCG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ECG、 DCG对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2种方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结果 DCG及ECG检出心律失常人数分别为120例(100.00%)及28例(23.33%), 2种方式对心律失常总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CG对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及窦缓、窦性停搏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CG检查(P<0.05); 2种方式对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DCG及ECG对冠心病冠脉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79.17%、 50.83%,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各类心律失常均有较高的检出价值,可提高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话传输心电图(TTM)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1周内无症状时分别予24~48小时TTM监测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比较两者SMI和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SMI检出率TTM(69.50%)较DCG(44.00%)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快速性心律失常检出率TTM(15.50%)较DCG(9.0%)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TM能及时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SMI以及短暂、无规律的心律失常等心电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有创与无创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 (CAG)与心电图 (ECG)、动态心电图 (DCG)和平板运动试验(EET)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以WHO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心绞痛组 2 5例、AMI组 15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CAG、ECG、DCG检查 ,AMI患者不行EET检查。结果 :心绞痛组中 ,ECG、DCG、EET、CAG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 2 0 %、4 0 %、80 %、84 % ;AMI组中 ,ECG、DCG、CAG的检出阳性率均为 10 0 %。CAG检查 4例冠脉正常 ,为X综合征。 2支和 3支冠脉病变 14例 ,其中 9例ECG、DCG阴性。结论 :EET与CAG诊断CHD的阳性率相当。CAG检查正常者 ,可能为X综合征。ECG、DCG检查正常者 ,不能排除冠脉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心电图模式对冠心病(CHD)心肌缺血发作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驻马店市西平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动态心电图(DCG)及常规心电图(ECG)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CG、ECG对CHD心肌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80例CHD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心肌缺血发作69例(86.25%),非心肌缺血发作11例(13.75%),缺血部位分别为侧壁8例(11.59%)、下壁19例(27.54%)、前间壁/前壁42例(60.87%);DCG对CHD心肌缺血发作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G诊断CHD心肌缺血发作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48),ECG诊断CHD心肌缺血发作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237);DCG诊断的心肌缺血发作67例患者缺血部位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943),准确率97.01%。结论 相较于心电图,DCG对CHD心肌缺血发作的诊断效能更高,可有效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心绞痛者比较其常规心电图(ECG)与DCG发生SMI的差别。结果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伴有SMI发作在DCG中的检出率为52.5%、80%,ECG检出率为2.5%、7.5%。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1)。结论DCG在诊断SMI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DCG)是现代临床心电图学的重要发展和分支,是美国理学博士Hoher于1957年首创,1961年由Gilson等用于临床。常规心电图(ECG)仅描记数十秒钟,所获信息仅能显示当前状态下安静时的心电变化,对一些短暂的、有时是严重的心律失常不能显示,诊断价值也就受到限制。DCG24h监测弥补了ECG的不足,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本文对2006年以来本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的ECG与DCG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在新生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452例心悸者的动态心电图(DCG)变化,探讨心悸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452例者均做过3次以上常规心电图(ECG),采用12导联DCG监测系统记录24h心电活动。结果 452例DCG检出心律失常者405例(89.6%),ECG检出心律失常者186例(41.2%),DCG检出心肌缺血者87例(19.2%),ECG检出心肌缺血者20例(4.4%)。结论心悸者可能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DCG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 (DCG)诊断变异型心绞痛 (VAP)的价值。方法 对 4 0例VAP者比较其常规心电图及DCG的差别。结果 损伤型ST段抬高 (0 2~ 1 2mV)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 ,T波高耸对应导联T波倒置或低平 ,室性心律失常 ,U波倒置检出率DCG为 37 5 % ,5 0 % ,10 0 % ,4 5 % ,ECG检出率为 2 5 % ,7 5 % ,7 5 % ,2 5 %。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DCG对房室传导阻滞 (AVB)检出率高于ECG ,各为15 %、2 5 %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DCG诊断VAP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悸患者的病因,研究心悸与心律失常及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8例心悸患者分为器质性与非器质性两组,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结果 248例心悸患者DCG检查共发现各种心律失常227例,检出率为91.53%。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悸显著高于房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与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心悸发作时器质性组与非器质性组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接近。结论心律失常和心悸的发作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确诊的88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异常是ST-T改变,达73.86%~92.05%,其次是左心室肥大,达59.09%。动态心电图显示,肥厚型梗阻性与非梗阻性心肌病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分别为30%与2.g%,多形和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RonT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5%与16.2%,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速发生率分别为40%与13.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和左心室肥大,动态心电图有助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其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ICM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结果 ①动态心电图显示:可见各种类型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94.1%);ST-T呈广泛持续性改变(93.7%);心率变异性(HRV)降低的发生率高(90.7%);②心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体表心电图P.R间期延长的诊断价值,分析P—R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心电图有P-R间期延长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动态心电图。分析P.R间期的变化及阵发性心房颤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4类心律失常。并且根据P—R间期延长程度分为3组,对比其与上述4类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动态心动图结果中伴发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2l例(23.33%)、房室结双径路传导17例(18.89%)、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9例(10%)、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7.78%)。在所有的患者中,P.R间期延长伴发上述4类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心电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50例,显著延长29例,过度延长11例。动态心动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32例,显著延长38例,过度延长20例。结论P—R间期延长不应均视为良性和无须干预的心律失常,相反,需要进行进一步动态心动图监测及电生理检查和追踪观察,争取早期发现病变、消除病变,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80岁以上高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特征及意义.方法 分析568例住院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 80岁以上住院高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在缺血性ST-T改变的3800阵次中,无症状ST-T改变2852阵次,占发作总数的75.05%.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凌晨6:00~11:59发作频率最高.心律失常中,室性心律失常370例(65.14%),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272例(47.89%),房性心律失常289例(50.88%),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233例(41.02%),窦性心律失常98例(17.25%),房室及束支阻滞235例(41.37%).心律失常的种类与所患疾病有显著关系.结论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应常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预防猝死及手术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及相伴发的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评价SMI发作特点及与年龄的关系;SMI时ST-T改变幅度、持续时间与相关心律失常的关系;受累导联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中48例出现SMI,共计218阵SMI发作;上午6:00至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有110阵(50.5%);SMI发作快频率依赖者32例(66.7%),慢频率依赖者5例(10.4%);SMI发作伴发心律失常33例,检出率79.6%;随年龄增长SMI发生率增高,年龄65-75岁患者中发生118阵,(4.3±2.9)次,人,年龄75-85岁患者中SMI发作97阵,(5.2±2.9)次/人。结论SMI是老年冠心病常见的表现形式,动态心电图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及其伴发的心律失常,利于评估猝死风险,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术期临床心脏疾病中危因素患者心血管事件(PCE)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非心脏择期手术围术期临床心脏疾病中危因素患者171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3组:①组,〈65岁共54例;②组,65-75岁共72例;③组,〉75岁共45例。所有患者行术前与术后连续48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Ⅱ级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阵发性心房颤动(PM)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阵发性sT段缺血性改变等作出分析、诊断;删除影响HRV及sT段分析的病例,选择113例患者的DCG分析研究HRV的变化及其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情况:术前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①组ⅣA级室性期前收缩、PAf及心肌缺血的发生增多(P〈0.05);②组与③组中,除③组Ⅱ级室性期前收缩无明显增加外,其余术后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增加且类别增多。术前发生心肌缺血15例(13.27%),术后发生40例(35.40%)。术后发生PAf23例(13.45%),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PAf的发生增加(P〈0.05),其发生与左房增大无明显关系。HRV比较:术前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HRV呈下降趋势(P〈0.05),术后HRV各参数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2个24h较第1个24hHRV指标进一步降低(除外②组的TI)(P〈O.05);术后组间比较,随年龄增长HRV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③组高龄患者降低尤为显著(P〈O.05)。结论术后随患者年龄增大,复杂性及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PCE的发生增加,其自主神经功能降低更明显,HRV指标尤其是SDAA、TI等指标显著降低,迷走及交感神经张力的失衡相对更为严重且持续时间长。提示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活性HRV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先用常规心电图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然后采用动态心电图系统再次进行检查,24 h监测患者的心率变化。采用计算机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阳性34例(56.67%),低于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71.6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和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具有明显优势,它可检测出患者任一时间点的冠脉缺血情况、心律失常发作时间和频率,能够更准确、更精细地监测患者心电信号,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脏损害时的心电图表现,并分析年龄、性别、病程对心脏损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山市博爱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心电图资料。结果153例患者中79例(51.6%)具有心脏损害的异常心电图表现,其中窦性心动过速20例(25.3%),ST-T改变25例(31.6%)。9例患者具有心脏病相关症状(11.4%)。心脏损害组与无心脏损害组之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损害组病程明显高于无心脏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43)个月vs.13(2~25)个月,Z=18.972,P<0.0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累及心脏各个部分,其中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和ST-T缺血性改变最为常见;累及心脏时多属无症状型;心脏损害与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恢复期亚急型和慢型克山病患者动态心电图(DCG)特点,探讨其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恢复期亚急型和慢型克山病患者88例,进行心电图(ECG)和DCG检查,并长期随访,以观察终点结果死亡或存活分组对比分析。结果 恢复期亚急型克山病患者在ECG90.3%正常情况下,84.9%的DCG出现异常。慢型ECG及DCG异常检出率都很高,分别为94.7%和100.0%。亚急型DCG异常检出率室早最高,为77.4%,其中成对室早51.6%,室速32.3%;房早次之41.9%。慢型DCG异常检出率室早最高,为96.5%,其中频发室早75.4%,成对室早51.6%,室速32.3%;房早次之82.2%。死亡组与存活组对比,死亡组ECG房早、室早、ST-T改变较存活组检出率高(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DCG室早总检出率无差异(P〉0.05),但成对室早和室速检出率较存活组高(P〈0.05)。结论 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是恢复期亚急型和慢型克山病的DCG特征,亚急型ECG正常,DCG高异常检出率;慢型ECG及DCG均高异常检出率。成对室早和室速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人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动态心电图变化。方法 113例中男102例,女11例。年龄61-93岁,平均(75.4±9.8)岁。左心衰竭病史1-12年,平均(4.5±3.1)年。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做24 h动态心电图;稳定2周后再做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动态心电图中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早搏、房速、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均较稳定期显著增多(P〈0.05或0.01)。结论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可诱发多种心律失常和心电图改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因此应高度重视急性左心衰竭的心律失常,加强对心律失常的观察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