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目的:总结肥厚型心肌病并发冠状动脉肌桥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9年5月经心脏超声或左室造影证实的肥厚型心肌病并经冠脉造影证实并发冠状动脉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6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73例(11.9%)并发冠状动脉肌桥78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31例,心前区疼痛22例,心悸8例,晕厥及晕厥前驱症状8例,乏力2例,发现心电图异常前来就诊2例。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患者28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6例。肌桥长度(10±4)mm。肌桥位于前降支中段49处(63%),前降支近中段2处(3%),中远段11处(14%),近段1处(1%),远段12处(15%),间隔支2处(3%),后降支1处(1%)。收缩期管腔直径压缩50%者31处(40%),50%~75%者21处(27%),75%者26处(33%)。68例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5例患者因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禁忌证而服用钙离子拮抗剂,临床随访3~20(13±4)个月,临床症状缓解率75%,不同药物间无统计学差异(76%vs.60%)。诊断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均嘱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经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4例,植入支架4枚,靶血管均为非肌桥段血管。6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接受了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术后住院期间自觉症状均缓解。出院后随访3~12(7±3)个月均存活,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无患者因肌桥接受支架植入术或外科手术。结论: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均适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和肌桥。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可选择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布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明  韩雅玲  佟铭  王祖禄  杨桂棠  邓捷 《心脏杂志》2004,16(3):237-238,241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分布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 30 5 1例患者中检出的心肌桥 12 1例。结果 :8例心肌桥患者接受内科介入治疗 ,1例行外科心肌桥松解术 ,74例孤立性心肌桥患者接受内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改善症状明显 ,总有效率 82 % (6 1/ 74 )。心肌桥 96 %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本组孤立性心肌桥 83例随访 1月~ 5年 ,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无猝死发生。结论 :心肌桥可能导致心肌缺血 ,引起心绞痛 ,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首选。必要时可考虑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行外科松解手术。  相似文献   

3.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造影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分析壁冠状动脉(冠脉)和心肌桥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分析经冠脉造影确诊的96例109处心肌桥患者的心肌桥分布特点、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评价药物或支架治疗心肌桥的疗效。结果:心电图、临床症状、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和心脏超声对心肌桥的诊断均无特异性。造影发现93.7%的心肌桥发生于冠脉前降支(LAD)。心肌桥患者临床症状与收缩期狭窄程度有关。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疗效。结论:冠脉造影发现"收缩期狭窄"为目前确诊心肌桥的主要方法。心肌桥与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药物治疗可选用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和Ca2+拮抗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桥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6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649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97例(5.88%),其中82例(84.5%)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56例为孤立性心肌桥患者,孤立性心肌桥患者均接受内科药物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的症状改善明显,总有效率87.5%(49/56),其中13例用β受体阻制剂或钙拮抗剂治疗无效。结论:心肌桥常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可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钙离子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可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有症状心肌桥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避免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方法收集38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17例心肌桥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疗经过。结果本组冠脉造影病例心肌桥检出率为4.40%(17/386),诊断为心绞痛者13例,急性心肌梗死者1例,心脏瓣膜病2例,胸痛待查1例。冠脉造影证实心肌桥合并冠心病10例,心脏瓣膜病2例,漏诊率为70.59%,误诊为冠心病4例,误诊率23.53%。17例心肌桥患者中有8例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结论心肌桥患者常在中年以后出现酷似CHD的临床特征及ECG表现,行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常规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可考虑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320排螺旋CT对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50例进行CT冠脉成像检查,统计心肌桥的检出率、部位、分型及厚度等,比较有无心肌桥的存在时邻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果本组患者共计检出心肌桥123例,检出率14.47%。肌桥位于左前降支121例、中间支2例,均为单支冠脉一段受累。左前降支近段12例,中段102例,远段9例,肌桥长度与位置无关系。壁冠状动脉以表浅型多见,左前降支肌桥121例中的61例于近段检出钙化斑块70处,而其余非肌桥病例110例左前降支近段发现钙化斑块71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斑块更易发生在肌桥病例的左前降支近段,但斑块性质、管腔的狭窄程度、长度范围与肌桥的是否存在无关(P0.05)。结论 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能够使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清楚的显示,其肌桥检出率高。对肌桥及肌桥附近血管的观察可尽早发现粥样斑块,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53例心肌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心肌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3例心肌桥患者以及50例冠脉造影阴性患者,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症状、体征、心电图、运动试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与冠脉造影阴性组比较,心肌桥患者的胸闷、胸痛多见,心肌耗氧量增加时,症状加重(P均<0.05);心电图及运动试验阳性者更多(P<0.001),但心电图异常与桥血管狭窄程度没有明确关系;心肌桥多出现在左前降支(98.1%);心肌桥治疗方法目前主要以药物为主。结论:心肌桥是有病理意义的解剖异常,需要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34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33例(9.70%),其中29例为孤立性心肌桥患者,4例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31例(93.9%)位于左前降支(LAD),1例(3.03%)位于第一对角支(D1),1例(3.03%)位于左回旋支(LCX)。按Noble狭窄程度分级:1级有19例(57.6%),2级有12例(36.4%),3级有2例(6.06%)。16例(48.5%)有典型心绞痛症状,15例(45.5%)为胸闷,2例(6.06%)表现为心悸。19例(57.6%)心电图或/和动态心电图有ST-T或T波改变。所有患者均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治疗,29例(87.8%)患者症状改善。结论:心肌桥的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可缓解大多数心肌桥引起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 ,药物的联合应用 (包括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抗心肌缺血药物 )是普遍采用的治疗措施。在联合用药的方式上 ,β 受体阻滞剂与部分钙离子拮抗剂如异搏定、硫氮酮合用有诱发严重心动过缓的危险性。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非洛地平 ,无负性变时作用 ,但可引起动脉血压的降低 ,动脉血压的降低是否会诱发冠脉血流量下降而加重心绞痛。本文旨在探讨波依定在非高血压伴有可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应用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及结果1.方法 :共收集病例数 12 8人 ,其中男性 70人 ,女性 5 8人。平均年龄 (6 6 5± 5 2 )岁 (4 7…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中男性(26例)多于女性(7例),平均年龄(52±11)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多位于前降支中段。30例有不同程度的胸部不适症状(91%),伴有高血压者13例(40%),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例(15%),伴有高脂血症者4例(12%),伴有糖尿病者3例(9%)。26例患者应用药物治疗,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和肌桥松解术和(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共随访24例患者,平均随访(2.2±1.2)年。18例患者出院后继续药物治疗,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多表现为典型与不典型心绞痛症状,通过药物、介入和手术可改善患者症状。心肌桥患者预后通常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心肌缺血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心脏收缩期桥段血管受压的轻重程度分为两组:A组235例,收缩期压迫〈50%;B组135例,收缩期压迫≥50%。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5.70%,远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肌桥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是肌桥收缩时的挤压和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②对靶血管进行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桥患者较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2例。以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18例患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0.58±0.27)mg/L]显著升高;冠心病患者各亚组中,UAP组血清hs—CRP浓度[(7.78±5.93)mg/L]显著高于SAP组的[(5.46±10.7)mg/L],P〈0.001;AMI组血清hs—CRP浓度[(32.75±22.12)mg/L]又分别显著高于UAP组及SAP组的,P〈0.001。结论:血清hs—CRP的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其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压与心绞痛类型及炎症因子间的相关性。方法:将8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60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8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监测血压≥140/90mmHg为高血压。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中血压升高与心绞痛类型及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术中血压≥140/90mmHg以UAP患者为主,而〈140/90mmHg以SAP患者为主;UAP患者组粗清中IL-6、IL-8和hs—CRP含量均高于SAP组(P〈0.05);UAP组中IL-6与hs—CRP呈正相关(r=0.357,P〈0.05),WBC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366,P〈0.05),SAP组WBC与hs—CRP呈正相关(r=0.521,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压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损伤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参与方式可能是血管内皮的高炎症反应;因此,应激性高血压可作为预示心绞痛恶化发展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速效救心丸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效果的影响,观察其围术期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PCI术的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速效救心丸治疗组30例(治疗组)和单用西药对照组30例(对照组),观察速效救心丸干预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后血液心肌酶、冠脉血流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影响。结果PCI术前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达到3级者,治疗组26例,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IMI血流3级者,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CI术后冠脉血流改善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两组均可以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围术期心肌酶水平,两组术后24h血肌钙蛋白(TnI)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围术期心肌损伤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速效救心丸治疗有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支架植入后的冠脉血流灌注的趋势,且可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血心肌酶水平,减少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及稳定型心绞痛(SAP)受累血管病变的特征。方法:选取140例接受冠脉造影(CAG)及OCT检查的患者,其中61例AMI患者,79例SAP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用OCT评价受累血管的病变特点。结果:纤维帽厚度在AMI组比SAP组薄[(45±13) μm vs.(80±39) μm,P〈0.01)];薄纤维帽富含脂质的斑块更多见于AMI组(56% vs. 25%,P〈0.01);血栓更多见于AMI组(52% vs. 5%,P〈0.01);斑块破裂的发生率分别是(67% vs. 25%),P〈0.01),溃疡和夹层等较重的斑块破裂均发生AMI组;4个象限的富含脂质斑块更易出现在AMI组;钙化斑块的深度及广度在2组间没有明显区别,但≥2象限的钙化斑块有多见SAP组趋势。结论:OCT能准确评价冠状动脉受累血管病变的病变特点及结构特征。AMI患者脂质斑块纤维帽更薄,更多见斑块破裂、血栓及不稳定脂质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7例STEMI符合溶栓治疗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0例)和氯吡格雷组(47例),两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g口服,氯吡格雷组于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mg,次日改为75mg,1次/d,口服。观察两组治疗的血管再通率,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AMI、恶性心律失常、肺水肿等)的发生率。结果:较之对照组,氯吡格雷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60.3%:74.5%,P〈0.05),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30d死亡及再发心肌梗塞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肺水肿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及氧化应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为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为B组,冠脉造影正常者30例为C组.对各组受试者于入院24h内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入选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物(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总活力(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均采用分光比色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入选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所显示的血管狭窄程度及部位计算Gensini积分值.对胰岛素抵抗及氧化应激指标与冠脉Gensini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PG、FINs、HOMA-IR、MDA、Gensini积分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冠脉造影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OS、iNOS、NO急性心肌梗死组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冠脉造影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FPG、FINs、HOMA-IR、MDA、Gensini积分均高于冠脉造影正常组,而NO、tNOS、iNOS均低于冠脉造影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OMA-IR与MDA、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与NO、tNOS、iNOS呈负相关.结论 胰岛素抵抗与氧化应激反应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密切相关,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129例首次AMI患者,按既往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3组:A组44例,梗死前无心绞痛史;B组40例,梗死前1个月内有心绞痛,且梗死前48h内至少有一次典型心绞痛发作;C组45例,梗死1个月前有心绞痛;监测心肌梗死后12~19个月的左室功能。结果:①C组患者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多于A组和B组(P〈0.05);②CK-MB峰值水平B组患者低于A组患者和C组患者(P〈0.01);③组内比较,所有患者LVDd均降低(P〈0.05),B组患者LVEF增高(P〈0.01),A组和B组患者E/A增高(P〈0.05);组间比较,B组患者LVEDd低于A组(P〈0.05),B组患者LVEF、E/A均高于A组和C组患者(P〈0.01);④于3组患者中,梗死后主要心脏事件(除外严重心律失常)B组最少,C组最多(P〈0.05~〈0.01)。结论:梗死前1个月内心绞痛可保护梗死后近期与远期左心室功能、降低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与纤溶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发色底物法及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160例及健康对照者80例血浆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及D-二聚体(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AT、t-PA的活性显著降低,PAI-1、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心肌梗死组AT、t-PA、PAI-1、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亦有显著性改变(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