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论述水通道蛋白和肺脾肾三脏在体内水液代谢中的作用,探讨水通道蛋白和中医学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内在相关性,提出AQPs在肺、消化系统和肾的正常表达可能是"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和"肾主水液"的分子水平基础之一。因此通过研究AQPs的表达和调节机制,将为揭示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及其功能的相关性提供新途径,为中医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及肾虚证等证的本质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咳嗽变异性哮喘作为常见的肺系疾病,多从肺论治,即便从脾论治也忽略了脾阴与胃阳,治疗存在盲区与误区。通过对脾胃肺与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及对"脾约"进行临床探析,指出"胃强脾弱"的内涵为脾阴的虚证和胃阳偏盛而脾未虚损的实证,而"脾约"不仅是一种病证,而且可以作为辨证标准。从"脾约"的角度诊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等肺系疾病,可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肺脾常有不足,且易感外邪,内外合因,疾患则生。通过研究小儿腺样体肥大的发病机制与小儿肺、脾功能特点之间的联系,分析临床上运用"肺脾同治"在小儿推拿治疗腺样体肥大中的病案,探讨脾、肺的生理功能与小儿腺样体肥大发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正>明代医家万全受到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启示,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肺常不足"的观点。小儿"肺常不足",肺脏娇弱,腠理不密,加之寒温不能自调,六淫之邪首先犯肺。肺失宣降,气机生化不足,必影响脾气的运化功能。小儿"脾常不足",且易为乳食、生冷所伤,影响水湿运化,聚而生痰成饮,上壅于肺,肺气宣降失司。脾土与肺金关系密切,往往相互涉及,造成两脏同病。肺脾同病,是小儿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74-275
目的:根据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理论",总结近几年作者进行的肺脾相关理论的实验研究,探究它们如何体现中医五脏系统整体和关联的特点,如何指导临床。方法:运用"培土生金法"为理论指导,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切入点,运用邓铁涛教授根据肺脾之间的母子相生关系拟定的强肌健力方为载体,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两虚型模型来探讨作用机制以及相关性。结果:(1)成功建立肺脾两虚型慢阻肺大鼠动物模型。(2)根据肺脾相关理论拟定的强肌健力方,运用该方来治疗肺脾两虚型慢阻肺大鼠,观察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运用强肌健力方治疗可显著降低TNF-α,升高IL-10的含量,同时可抑制肺脾两虚型COPD大鼠TGF-β1的表达,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减少气道重塑。(3)关于AQP1在肺脾两虚型COPD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的研究,结果表明:AQP1在肺脾两虚型COPD大鼠中表达无异常,说明水通道蛋白的表达与"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的理论之间无直接关系,是否与脾主运化水液有一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根据肺脾相关理论的实验结果显示,运用中医肺脾相关理论指导治疗COPD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强肌健力方可能通过减轻气道炎症,改善气道重塑起效。由此也为COPD的中医药治疗开拓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无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检测难度大,其潜在的传播性给我国后期疫情防控带来极大的挑战。另外,随着国内新冠肺炎治愈人数逐渐增多,患者病愈后期的调养防护对防止疫病复发尤为重要。脾肺相关,脾、肺在病理及生理上经常相互影响,故临床上常见脾肺同病。因此,本文提出从脾肺相关的认知角度认识新冠肺炎,揭示了新冠肺炎的病理过程是疫疠湿邪首先伤脾,然后由脾病累及肺病。新冠肺炎虽病在肺,而本则在脾。文章阐述了通过脾病引发的一系列新冠肺炎临床症状,并提出脾病症状可为早期新冠肺炎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识别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基于"脾主运化水湿,脾能胜湿"理论,提出了新冠肺炎治疗应该以"祛湿治脾"为本,并结合脾病传肺的临床特点及体质、地域差异进行辨证加减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案,从而为新冠肺炎的中医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探讨肺脾病理生理改变与湿疹发生、发展的关系,认为肺脾气虚兼夹湿热是湿疹发生的病机本质,提出以"肺脾为核心"的脏腑整体辨证观,倡导"外病内治"疗湿疹。并附两则医案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1从中焦论治肺癌的理论基础1.1从经脉循行角度认识《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指出肺脉起源于中焦,肺与中焦密切相关。1.2从生理、病理角度认识脾为肺之母脏,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所以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李东垣提出了  相似文献   

9.
玫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水精四布"理论源于《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津液的代谢主要依赖于脾之升清运化、肺之宣发肃降、肾之蒸腾气化,而三焦是津液正常输布的通道。基于此理论推测,玫瑰痤疮之发病可责之"脾-肺-肾"通路不畅所致的津液输布失司,治疗可从"脾-肺-肾"病机轴着手,保障津液输布正常运行。临证特色运用角药组合:病位主在肺者选用肺系角药枇杷叶-桑白皮-黄芩以清肺化湿、利水行津;病位主在脾者选用脾系角药清半夏-苦杏仁-茯苓以健脾运湿、通阳生津;病位主在肾者选用肾系角药猪苓-泽泻-丹参以滋肾泄浊、和中生津。自拟方肺湿热汤即在肺系角药、脾系角药的基础上加味而成,临证可化裁用于早、中期病位主在肺、脾之玫瑰痤疮。晚期玫瑰痤疮病久及肾,则可在肺湿热汤基础上加用肾系角药,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孙浩教授从脾肾论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经验。孙教授认为,小儿哮喘关系到肺、脾、肾三脏,提出"急则治肺,缓则治脾肾"的观点,主张小儿哮喘缓解期应从脾肾论治,以温肾健脾法治痰之本,临床采用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万全提出的"三有余,四不足"小儿生理病理学说中[1],刘德荣教授尤注重小儿"肺常不足"和"脾常不足"的特点。认为小儿时期最多见肺、脾两脏疾病,强调治疗小儿疾病要谨守病机,用药轻灵,兼顾肺脾。其临证辨治小儿外感发热、咳嗽、急性腹泻、厌食等疾病,既按法守方,又灵活用药,颇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思伤"涉及阴阳、肝脾、肺脾的致病机制与时间节律紧密相关且具有一定规律性。通过研习《临证指南医案》医案,得出"思伤"相关致病机制与时间节律之间的关系。病机为阴亏阳亢时,在春夏阳升季节病症加重,在秋冬阳气收藏季节病症缓解;夏至和冬至是病机转化的关键;在白昼阳气生长、黑夜阳气入潜时病症有加重表现;病机为肝脾失调时,在春应肝和长夏应脾之时容易表现肝脾相乘病症;病机为肺脾阳气不足时,在晨昏阳气较弱之时容易表现肺脾阳气不足的病症。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胃强脾弱"、"肺失传送,脾亦失调"、"脾胃湿热相搏"等学说,探讨脾约证与麻子仁丸证的涵义及异同,提出麻子仁丸证不等同于脾约证的观点以及脾约证有胃热脾约及脾胃湿热两种理解。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医学理论,分别从经络循行,肺、脾、肾三脏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治未病"思想,阐述运用中药贴敷涌泉穴达到补肾益脾固肺、未病先防,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气虚体质的人常见疲劳乏力,语声低怯,抵抗力和消化功能比较弱。肺脾两脏相对不足:肺主皮毛,肺虚则容易感受夕外邪;脾主四肢,脾虚则肌肉无力。但脾是肺之母,所以气虚的人养生重在补脾、健脾。气虚体质和阳虚体质比较相近,但又各有特点。阳虚体质以阳气不足、四肢不温、畏寒怕冷等表现为主,而气虚体质虽有阳虚倾向,但最主要是肺脏和脾脏功能相对要弱一点。"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源自于肾中元气,又靠脾化生的水谷精微、肺吸进来的氧气不断补充,一刻也不能停。"脾  相似文献   

16.
朱佳教授认为肺结节属有形病理产物,可以"肺积"名之。常人因久感外淫毒邪、内伤情志、饮食伤脾,暗耗精血,致肺、肝、脾三脏气血津液运行失和,痰瘀内生,痹阻于肺,发为"肺积"。其基本病机为正气虚损,痰瘀内结,辨证应首责肺、肝、脾,不可拘于痰瘀一端。治疗上总以益气养阴,健脾调肺,疏肝理气为大法;如结节初起无证可辨,则化痰消瘀,散结除积,但用药不可一味攻伐,需时时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7.
干燥综合征多归属"燥痹"范畴,后期则继发"肺痹""肺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散精失常,则会导致清窍、皮毛失养而干燥,后期渐及肺脏,导致肺叶不荣而痿,故"脾不散精"是贯穿干燥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整个病程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不应仅限于"燥者濡之",而应从健脾益气、助脾散精立法,以达到标本兼治之功。从脾气散精的生理特点、脾不散精与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改变的病机变化,以及临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忠德平调五脏法治疗虚劳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德教授对虚劳病的中医认识,着重从五脏虚损入手,认为虚劳病核心病机为五脏虚损,尤其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以五脏辨证调治为总则,立平调五脏之法,有"健脾调营、醒脾疏肝、补脾宁心、补脾通络"的治脾法,调肾法及调肺法。  相似文献   

19.
癌性疲乏因瘤成劳,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范畴论治。"治虚二统,当统之于肺脾"是《理虚元鉴》论治虚劳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癌性疲劳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总由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而成劳,其以五脏虚证为主,同时或有兼夹痰湿、瘀滞、气郁等虚实夹杂之证。基于《理虚元鉴》"肺为五脏之主""脾为百骸之母"的观点,临证遵其"治虚二统,当统之于肺脾"之旨,从阴虚统于肺、阳虚统于脾论治,清金保肺、培土调中,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脾主五脏之气"反映脾对机体的整体与系统调控,体现以脾为核心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整体上,"脾主五脏之气"在生理观、病理观、发病观与治疗观、养生观等体现脾在五脏中的核心与主导地位。系统上,从脾-心、脾-肺、脾-肝、脾-肾、脾-胃、脾-脑等系统阐释脾与脏腑的相关性及其主导地位,为"脾主五脏之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