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以望、闻、问、切四诊为基本诊断方法,然而腹诊亦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腹诊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记载,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则已将腹诊作为辨证用药的重要参考依据。 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就对我国古典医籍中记载的腹诊加以研究,指导临床,并涌现许多腹诊的专著,如《诊病奇候》、《腹证奇览》、《按腹图解》等。笔者在整理家父藏书中,偶见《五云子腹诊法》,认为其有独特的见解和一定的临床意义,现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腹诊是诊察患者胸腹部一定部位所表现出的某些病理反应(腹证)的诊断方法,属于切诊范畴。切诊中我国主要注重于脉诊,而在日本则十分重视腹诊,把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腹诊的最大特点是给辨证诊断和判定疗效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体征,所以不仅内科、外科,就连皮肤科、五官科等一切疾病都要进行腹诊。腹诊虽然起源于我国中医学,但在日本汉方医学中有了很大的发展,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为此我们将日本汉方医学的腹诊方法和常见的腹证简介如下。一、腹诊发展概况有关腹诊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难经》。如《难经·十六难》中说:“肝脉……其内  相似文献   

3.
《腹证奇览》和《腹证奇览翼》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腹诊专著,2书共有腹诊相关图像148幅,可分为部位图、理论图、手法图、疾病图、药物图5类,内容自成体系,涵盖了腹诊的理、法、方、药等多个方面,可用以指导临床医生辨别病位、辨明病性、确定治则、指导用药、判断预后和转归等诊疗工作,有着极高的理论与临床价值,值得现代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之一,起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均有涉及。但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速缚,腹诊未能 诊、脉诊那样得到深入的发展。日本汉方医对腹诊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流派众多,同期敢腹诊起源于中国却在日本广为流传的局面。西医腹诊在临床上应用亦相当广,其理论体系与中医、汉方医有显著判差别。本文拟就近十年来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及其与汉方医、西医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腹诊,是指以触诊为主,望、闻、问、切(触、按)相结合的对胸腹部位全面诊察的一种直觉诊法~([1])。狭义的腹诊,是指胸腹部的按诊(或触诊),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切诊内容之一,即如清代医家俞根初云:"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2])。"1腹诊的源流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内经》和《难经》。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黄帝内经》目诊理论的具体内容和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目"的原文,结合后世医家的看法和注解,联系相关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见解,对《黄帝内经》目诊理论的学术观点进行系统总结。[结果]《黄帝内经》主要从肝、肾、心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目诊的生理基础,即目为肝之窍、肾之主、心之外窍;指出目诊的具体内容为通过望目的神、色、形、态来诊察疾病;认为目诊的临床价值主要包括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以及推测疾病的传变趋势等。[结论]《黄帝内经》目诊理论有助于指导推断眼病的病性、病位、病机、病程,对眼病的诊治和预后有重要价值,为中医诊法中的关键内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伤寒论》原著为依据,对张仲景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运用特色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归纳整理,认为其脉症一体、脉脉叠见、舌脉并举、重视腹诊、问诊关注过程、强调体质及突出个症等特点彰显了《伤寒论》作为中医诊断学临床运用经典的风采.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个人见解,呼吁中医后学者熟读中医经典,重视中医四诊过程中信息采集、取舍及辨识,以提...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经文的归纳分析,阐明了腹诊的基本概念及临床意义,揭示了广义和狭义腹诊的实质,探讨了腹诊方法和腹诊主要部位,尤以对“鼓之如鼓”、“噫嘻应手”等经文的讨论提出鼓、呜、语颤音也是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内容的见解,充分说明腹诊肇始于《内经》《难经》之中,倡导同人临证采用腹诊,研究、推广中医腹诊学。  相似文献   

9.
<正> 一、腹诊的源流中医的腹诊自古以来一直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记载。如《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灵枢·水胀篇》曰:“水始起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腹胀者……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相似文献   

10.
中医把胸腹部的触诊称为“腹诊”。早在《素向·平人气象论》中就指出察“虚里”动势可知疾病深浅,《灵枢·水胀篇》也通过触诊腹部来判别“肠覃”与“石(?)”。在《伤寒论》《金匮》两书中,张仲景也广泛应用腹诊法。唐宋以后,由于封建礼教影响,袒胸裸腹地检查病人已不可能,故医家只重切脉,而对腹诊则一  相似文献   

11.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有着密切的联系, 舌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元敖氏捷径伤寒金镜录》与《彩图辨舌指南》是舌诊专着中的代表之作, 均重视辨舌察脏腑。通过对两书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在辨舌察脏腑上二者既存在共识, 又各有其独到之处。通过文献整理研究, 以期传承中医诊断学之精华。  相似文献   

12.
腹诊是中医临床诊法之一,归属于四诊中的切诊范畴。是指医生对患者的腹部进行触、叩、按、压以诊察了解疾病的部位、病因病理,从而进行诊断的方法,腹诊对于临床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根据自己的临床诊疗体会对腹诊的应用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中的“腹诊法”为切诊的一种,但也有部分包括在望诊、问诊、闻诊之内,在临床中多应用于慢性疾患及部分急性病症的诊断。一、腹诊法的来源和诊断上的价值1.古代医家对中医腹诊的认识:“腹诊法”首创于《内经》,继见于《伤寒论》。如对时论:“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知脏腑如何,则莫  相似文献   

14.
腹诊,即胸腹诊法,是祖国医学诊法中重要内容之一,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大量的记载。张仲景畅发经旨,对腹诊加以推演,广泛运用,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腹诊有300多处,足见仲景对腹诊重视的程度.本文试就两书中关于腹诊的方法及临床运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5.
腹诊在古今日本汉方医学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诊病家,必察腹证"。自梁代中医学传入日本后,《内经》《伤寒论》等一批典籍成为日本学生和医生的教科书和必修课,嗣后经五云子、松岗意斋、丹波元坚、多贺法印与梦分斋等诸多日本医家努力,逐步形成了本土汉方腹诊体系。与狭义上的腹诊不同,日本腹诊为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现今,腹诊正向着标准化、客观化迈进,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甲诊源流     
通过对甲诊从古至今的历史文献回顾,梳理了甲诊的发生、发展过程。《内经》奠定了甲诊的基础,秦汉时期全面发展,唐宋元在《内经》的基础上全面整理,清代发展而专著迭出,现代甲诊逐渐兴旺,明确了甲诊在中医中的地位和价值,以期得到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医腹诊是极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方法,对疾病病位的辨别、鉴别疾病性质、选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脉诊能更好理解及掌握,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目前西医院校中的中医腹诊教学存在较多问题,限制了这门学科的教授,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中医诊疗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腹诊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提出教学改革的方法,以期为西医院校学生学习及掌握中医腹诊提供教学思路,达到“授之以渔”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腹诊是中医学传统诊法之一,是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从腹诊的概念与源流、腹诊的内容与常见腹证、腹诊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腹诊的价值与意义、腹诊的典型案例认识中医腹诊。明确腹诊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探求病因、分析病机、判断病位、明确病性、确立治则、指导治疗、观察疗效、推测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通过梳理及规范中医腹诊,进而指导中医临床应用,促进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医妇科腹诊初探长春中医学院(130021)张红许淑芬通榆县卫生学校刘玉侠【关键词】腹诊《内经》中医妇科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中医妇科领域由于内诊的应用,传统腹诊已近于废置,停滞不前。现就理论文献学习和临床体会,浅探腹诊在中医妇...  相似文献   

20.
腹诊法是埋藏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本文主要论述中医腹诊的基本理论与临床意义,包括有文献理论研究及临床实验观察。基本理论探讨,重点阐述了胸腹与脏腑,经络,以及与脏腑募穴、虚里,神阙等重要腧穴之关系,从而论证了胸腹为阴阳气血之发源,胸腹反映的病理征象为揣测脏腑病因病机的重要依据。在临床意义方面,又从腹诊之辨病与辩证、腹诊征候的证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以临床实验观察探讨了巨阙、膻中穴压痛与心病、腹征与高脂血症,以及二者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总之,发掘整理中医传统的腹诊法,使其为中医临床服务,是本文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