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对肝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干扰素(IFN)γ的清除效果,进一步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6例肝衰竭患者,分别在血浆置换术前及多次治疗后的次日清晨采集血标本。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IFNγ的含量,计量资料治疗前后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36例肝衰竭患者TNFα、IL-6、IFNγ治疗前分别为(381.23±190.57)ng/L、(77.9±83.09)ng/L、(534.65±471.19)ng/L,治疗后分别为(274.12±212.30)ng/L、(54.8±63.32)ng/L、(259.65±312.26)n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结果发现,IL-6、TNFα在早、中、晚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FNγ早、中、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IFNγ早期组与晚期组、中期组与晚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过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其中有29例肝衰竭患者好转痊愈,余7例恶化,TNFα、IL-6、IFNγ在好转痊愈组降低程度分别为(122.58±57.64)ng/L、(26.93±7.25)ng/L、(284.06±94.31)ng/L,均显著高于恶化组下降水平(P值均0.05)。急性肝衰竭有效率为66.67%,亚急性肝衰竭有效率为85.71%,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有效率为86.36%,慢性肝衰竭有效率为50.00%。结论连续的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能有效清除肝衰竭患者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水平变化与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研究,探讨血清GP73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患者病情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01/2015-06在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嘉兴分院就诊的CHB患者483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3例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浓度,同时对483例CHB患者行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183例CHB患者接受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3、6、9、12 mo的血清GP73浓度变化.结果:慢性CHB患者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191.60,P=0.000),且随着患者病情进展,血清GP73水平亦显著升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慢性CHB患者中,随着肝组织GP73表达的增强,血清中G P73浓度亦同步升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患者中,经ETV抗病毒治疗组患者血清GP73浓度显著低于未接受治疗组,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HB患者血清中GP73浓度与肝组织GP7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ETV抗病毒治疗疗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GP73水平与慢性CHB感染者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慢性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牛蕊 《肝脏》2019,24(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肝组织病毒相关指标与肝脂肪变性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CHB患者6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HB患者是否合并肝脂肪变性,分为变性组(n=178)和非变性组(n=422)。为排除宿主因素的影响,采用倾向值匹配法矫正变性组和非变性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使用邻近匹配法和卡钳法按照1:1进行匹配,卡钳值为0.2。CHB患者病毒相关指标与肝脂肪变性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①600例CHB患者中,合并肝脂肪变性者178例,占29.7%。倾向值匹配后,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变性组和非变性组血清HBeAg(+)(49.4%对51.1%)、HBV DNA(5.3±1.1对5.2±1.8)、HBsAg(3.3±0.5对3.3±1.1)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9.3±6.1对70.5±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变性组和非变性组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率和HBcAg染色阳性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4,P=0.567;χ~2=1.567,P=0.210)。④肝脂肪变性F1级组与F2~F4级组患者血清HBeAg(+)(49.6%对49.2%)、HBV DNA(5.4±1.8对5.5±1.4)、HBsAg(3.4±0.8对3.3±1.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8.6±9.2对59.2±8.7)和肝组织HBsAg染色强阳性率(60.2%对56.9%)、HBcAg染色强阳性率(2.7%对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Pearson分析发现,脂肪变性程度与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0.124,P=0.014;r=-0.117,P=0.036)。结论 CHB患者血清和肝组织病毒相关指标与肝脂肪变性无关。随着脂肪变性程度的增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有减轻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对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的影响。方法 3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单次治疗。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17、IL-6浓度,同时记录血清ALT、TBil等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衰竭组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分别为(123.5±23.0)pg/ml、(110.0±18.5)pg/ml,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5±6.3)pg/ml、(27.8±5.9)pg/ml和正常对照组(34.7±3.3)pg/ml、(12.1±5.1)pg/ml,P均<0.001;治疗后血清IL-17、IL-6水平分别为(84.7±21.4)pg/ml、(75.8±16.6)pg/ml,较治疗前下降(t=35.1,P<0.001;t=33.4,P<0.001);与好转组相比,人工肝对恶化组血清IL-17、IL-6清除效率降低(t=3.8,P<0.05;t=3.9,P<0.05);人工肝对血清IL-17、IL-6清除效率均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53、P=0.003;r=-0.43,P=0.01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能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其对IL-17、IL-6的清除效率可能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工肝治疗儿童暴发性肝衰竭(PALF)的疗效并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23例PALF并行人工肝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随访3个月内临床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15)和死亡组(n=8)。分别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的相关指标和MELD评分,分析人工肝治疗PALF的疗效以及影响预后判断的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予人工肝治疗后,存活组ALT、TBil、血氨以及乳酸(La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12、6.243、8.431、6.721,P值均0.01);死亡组中仅AL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2,P0.05)。与治疗前相比,存活组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56、-2.738、6.711,P值均0.05)。与存活组治疗前比较,死亡组治疗前ALT水平明显降低(t=6.283,P0.01),TBil明显增高(t=-3.938,P=0.001),PT延长(t=-2.394,P=0.026),MELD评分增高(t=-6.239,P0.01)。结论人工肝技术是治疗儿童PALF的一种有效方法。当患儿ALT水平较高、PT较短、MELD评分相对较好时,一旦确诊,尽快实施人工肝技术可提高抢救存活率,而酶胆分离现象、PT以及MELD评分有助于判断PALF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球蛋白(GLO)和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HBV-ACLF患者104例,生存组48例,病死组5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GLO、AFP和血清总蛋白(STP)水平,并分析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生存组患者血清GLO水平为(18.36±2.97)g/L,低于病死组的(32.08±3.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P=0.04);生存组患者血清AFP水平为(324.96±27.84)μg/L,高于病死组的(168.23±25.7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8,P=0.01)。两组患者ST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7,P=0.08),血清GLO≥30g/L和AFP200μg/L的患者中,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及病死率均高于血清GLO30 g/L和AFP≥200μg/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ACLF病死患者血清AFP水平降低,GLO水平上升,且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及病死等预后与血清GLO和AFP水平相关。检测GLO和AFP水平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并发症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磷脂酶(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n=45)、稳定斑块组(n=69)及易损斑块组(n=46),所有入选者于术前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的Lp-PLA2、hs-CRP水平,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血清中的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0.231,11.967,P=0.026,0.019),且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92,P=0.028);易损斑块组血清中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t=9.899,11.023,P=0.031,0.024);血清中Lp-PLA2辅助识别易损斑块的特异性高于hs-CRP,两者联合特异度更好。结论血清中Lp-PLA2相比hs-CRP和冠状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高,两者联合能更好地检测斑块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纤维化评分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NAFLD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0)。治疗组给予强肝胶囊,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转氨酶(AST、ALT)、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NAFLD肝纤维化评分(NAFLDFS)的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组治疗后ALT、AST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治疗前比,治疗组HOMA-IR、NAFLDFS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58±0.85 vs 2.48±0.78,t=6.40,P0.05;-1.78±1.24 vs-2.35±0.98,t=2.40,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HOMA-IR、NAFLDFS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8±0.78 vs 3.09±0.89,t=3.36,P0.01;-2.35±0.98 vs-1.48±1.08,t=3.80,P0.01)。整个疗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强肝胶囊不仅能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NAF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aCR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进展中的意义.方法 总共182例未经治疗的CHB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被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能、肝脏硬度检测值(LSM)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的均数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均数比较用秩和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等级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 结果 CHB患者血清hs-CRP水平[(2.38±2.79) m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0.78±1.07)mg/L],t=2.495,P<0.05.血清hs-CRP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HBV DNA水平、总胆红素、ALT、AST和LSM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59,0.271,0.298,0.389,0.562,P值均<0.05);血清CRP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LSM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0.292,0.434,P值均<0.01).结论 血清hs-CRP与CHB病毒的复制、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但受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影响较大,其能否作为肝纤维化分期的指标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中老年人高血压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北京市安贞医院体检的209例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分为对照组(n=105)和高血压组(n=104),后者再根据高血压程度分为高血压病1、2、3级3个亚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为(1.57±2.18)mg/L,高血压组患者hs-CRP水平为(3.91±4.64)m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压病1级hs-CRP水平[(2.95±3.27)mg/L]比较,高血压病2级hs-CRP水平[(5.73±4.00)mg/L]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病3级hs-CRP水平[(7.60±8.13)m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3级较高血压病2级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增高,高血压分级越高,血清hs-CRP水平增高越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药致肝衰竭的特点,探讨人工肝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对45例中药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观察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根据是否接受人工肝治疗分为治疗组(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与对照组(内科综合治疗),比较其治愈好转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衰竭相似;总治愈有效率68.9%(31/45),治疗组80.6%(25/31),对照组42.9%(6/14),P=0.02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引起的肝衰竭,涉及中药种类繁多,预后不良,内科基础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同时应当加强中药的毒理研究及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疗效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人工肝治疗组(PE组)和非人工肝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分值,观察90d内的临床转归,并根据MELD评分系统对肝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比病死率及生存时间评价其疗效。结果经过人工肝治疗后1h,MELD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PE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0d的MELD分值无统计学差异。MELD分值在〈30,30~40,≥40不同范围内,PE组病死率分别为25%,35%,73%,对照组分别为22%,41%,8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E组生存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结论近期随访血浆置换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不能明显降低病死率,但可以延长生存期,从而争取时机,等待肝细胞再生恢复或过渡到肝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预后及其与HBeAg等各项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及时、准确判定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体外人工肝支持及内科综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其中HBeAg阴性者55例,HBeAg阳性者26例)临床资料,分析不同HBeAg状态患者预后及各项检验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氨、甲胎蛋白等)的差异。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或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P=0.158),检验指标中前白蛋白、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在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0 1,P=0.000 5,P0.000 1),进一步做ROC曲线,AUC值:前白蛋白,0.875;甲胎蛋白,0.795;国际标准化比值,0.792。结论人工肝支持治疗下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前白蛋白、甲胎蛋白、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作为乙型肝炎相关ACLF预后判断的指标具有一定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炎性因子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中的作用及阿托伐他汀钙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EH患者96例,据其是否存在LVH将患者分为无LVH组46例(EH组)和伴LVH组50例(EH—LVH组)。并将EH—LVH组随机分为A、B亚组,各25例。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另外,A亚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B亚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L-6、hs—CRP和LVMI的变化。结果EH组IL-6、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EH—LVH组IL-6、hs—CRP水平高于EH组(P〈0.01)。EH—LVH组LVMI高于EH组(P〈0.01)。治疗前两亚组IL-6、hs—CRP、LV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亚组IL-6、hs—CRP、LVMI均低于B亚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H患者血清IL-6、hs—CRP与LV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5、0.493,P〈0.01)。结论EH所致LVH与血清IL-6、hs—CRP水平有明显相关性,阿托伐他汀钙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逆转LVH,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脉压指数与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平均PP/平均SBP)与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96例,按PPI水平分为4组.即PPI≤0.40组、PPI0.41~0.50组、PPI0.51~0.60组及PPI〉0.60组,各组分别有23,29,31及13例患者。应用全自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比较各组患者的hs—CRP水平,分析其与各血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PPI0.41~0.50组、PPI0.51~0.60组及PPI〉0.60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5.65±0.78),(6.26±0.85),(6.62±0.78)]均显著高于PPI≤0.40组[(5.21±0.83)mg/L,t=2.47~6.68,P〈0.05~0.01]。②hs—CRP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PPI呈正相关(r=0.325~0.566,P〈0.05~0.01),其中以与PPI的相关系数(r=0.566)最大。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与PPI的关系密切,两者共同参与了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蛋白透析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采用白蛋白透析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患者17例,每次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生化全套、血凝常规,并观察临床表现及生命体征。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安全性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乏力、纳差减轻,腹胀有所缓解,精神好转。单次治疗胆红素(t=12.74,P0.01)、肌酐(t=4.74,P0.01)及血氨(t=7.22,P0.01)水平显著下降。肝性脑病好转率71%,肝肾综合征好转率60%,出院时临床总有效率64.7%。结论白蛋白透析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肝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32/45),低于观察组的88.9%(40/45)(χ2=4.444,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血清hs-CR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左西孟旦、米力农和硝普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神经激素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90例AHF患者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米力农组和硝普钠组,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内皮素-1(ET-1)、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4h,左西孟旦组较其他两组总有效率高(P=0.004、0.015),左西孟旦组患者临床状况显著改善。治疗后7d,三组LVIDd、LVEF及F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左西孟旦组LVIDd与其他两组比较未见缩小(P=0.113),而LVEF、FS较其他两组增加(P〈0.01)。治疗后24h及7d,三组血清NT-proBNP水平均较基线水平降低(P〈0.01),治疗后7d较治疗后24h进一步降低(P〈0.01)。治疗后7d,左西孟旦组血清NT-proBNP水平比其他两组降低(P=0.006、0.003)。治疗后7d,三组血清ET-1和NE水平较基线水平降低(P〈0.01),左西孟旦组血清NE比其他两组降低更多(P〈0.017)。随访3个月,左西孟旦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05、0.013)。结论左西孟旦能明显改善AHF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近期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02月-2012年0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住院患者46例配对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生化及影像学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签定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抗病毒及护肝利尿支持等治疗。治疗组抽取自体骨髓200ml,体外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后制成10ml细胞悬液,经肝动脉注入肝脏,分别在治疗后第8、12周观察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8周和12周,治疗组门静脉内径(DPV)和脾静脉内径(DSV)下降,DPV在8周和12周分别为(13.26±1.3l)和(12.83±1.38)mm,与治疗前比较,t值为2.290和3.421,P〈0.05和P〈0.01;DSV在8周和12周分别为(8.39±1.38)和(8.02±1.24)mm,与治疗前比较,t值为2.079和2.787,P〈0.05和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DPV在8周和12周t值为2.382和2.602,P值均〈0.05;DSV在8周和12周t值为3.236和4.185,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VX)增快,8周和12周分别为(20.72±4.63)和(20.58±3.46)cm/s,与治疗前比较,t值为2.833和3.198,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期对照组(17.12±4.78)和(17.20±3.87)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530和3.123,P〈0.05和P〈0.01)。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明显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HBV特异性抗体表达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9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及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表达的不同及影响因素分析。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M)特异性表达的不同将肝衰竭患者分为特异性抗体阳性(指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和特异性抗体阴性(无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2组,分析2组患者HBV DNA水平的变化和生存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469,P0.05);HBeAg阳性和阴性的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相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11.665和-12.853,P0.05)。在391肝衰竭病例中,HBV特异性抗体阳性组29例(7.42%),死亡25例(86.21%),HBV特异性抗体阴性组362例(92.58%),死亡157例(43.37%),2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抗体阳性组患者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特异性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94,P0.05)。2组HBeAg阴性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7.427和7.513,P0.05)。结论 HBV M表达形式及机体免疫状态的动态变化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HBV DNA低水平复制系机体处于免疫清除期所致,而同时伴抗-HBs、抗-HBe、抗-HBc 3个抗体同时阳性则提示机体对HBV的超强免疫反应,致使病情恶化、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