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脾胃学说为传统医学重要组成,其理论内涵丰富,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前人对此学说已进行了卓有成果的研究。后笔者有幸拜读了《运气七签》《三命通会》《滴天髓》等著作,对脾胃学说又略有感触,且在此文中列举,望有抛砖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因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生理、病理、治疗模型及用药特色对比分析了李东垣与黄元御脾胃理论之异同。生理上,两位医家均肯定了先天之气与脾胃的密切关系,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李东垣认为脾胃共同发挥枢纽作用,黄元御则认为脾土主升,胃土主降。在脾胃之间的关系中李东垣更重视胃气,而黄元御更重视脾土。病理上,李东垣认为内伤病多因气火失调,升降失常引起,黄元御则常从阳虚土湿,中气不运立论。治疗上,李东垣与黄元御分别使用的是脏腑生克五行和阴阳中土五行的思维模型。遣方用药方面,二者都以顾护脾胃为先,李东垣用药广而药量轻,君臣佐使配伍井然,黄元御用药精简,作用专一。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经过前人长期实践,认识发展形成的。它是中医脏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调理脾胃的治法是中医治疗的一个特色。脾胃学说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经验,至今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6.
初探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7.
8.
脾胃学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疏理中医藏象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初步提出"脾胃为脏腑核心"之观点;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关键所在;善治病者安脾胃可以调五脏、和气血.并根据湿邪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治疗脾胃病证祛湿药物的应用,提出脾胃与湿邪密切相关,两者致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无论外感、内伤,脾胃病证的治疗均不离健脾祛湿行气之常法.同时,以"天人相应"为依据,从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及体质差异,指出南、北方脾胃病证在病邪易感及治法、用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9.
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为总的辨证纲领,但在其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以脾胃盛衰作为疾病治疗转归的重要依据,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理法方药各方面都有着体现,该文试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浅析仲景的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0.
<正> 朱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人。因力倡“阳有余,阴不足”及“相火”之论,拳拳于保精滋阴,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为后人所熟知。作者在教学之暇,阅览丹溪著作时,发现其治疗杂病,在滋阴之外,善于从脾胃入手,并积累了宝贵的论治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脾胃学说。历代学者对此尚未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柴郁二陈汤治疗肝气犯胃诸症经验。方法 :探讨肝气犯胃证理论特点,分析其辨证及诊治要点,了解柴郁二陈汤的组方思路。通过研习临床验案,总结王坤根应用本方治疗肝气犯胃证的经验。结果:肝气犯胃证主要指的是肝疏太过,木强乘土,而非肝疏不及,土壅木郁。治当以清疏肝气为主,辅以苦降和胃。对胃胀、胃痛、失眠等验案的分析说明柴郁二陈汤确有清疏和胃之效,善治肝气犯胃证。结论:柴郁二陈汤功专疏肝和胃,凡肝气犯胃者,无论痛、胀、气、酸,皆可化裁用之。  相似文献   

12.
论脾胃的气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探讨与反证了脾胃间存在着阴阳相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气化结构,揭示脾胃生理的内在机制,说明脾与胃密切的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陈宁  刘建博  李慧  李典鸿  黄琳  李毓 《华夏医学》2003,16(3):303-304
目的探讨"胃不和"患者的气道反应性.方法动态观察受试者的食管pH和呼气流速峰值(PEF),并作组胺激发试验.结果"胃不和"患者的食管pH在进食前后和夜间低于对照组.当食管pH<5.0时,1h后PEF也开始下降,两者成正相关(r=0.96).组胺激发试验阳性率为44.0%(22/50),但以轻度和最轻度为主.经中药治疗后,有80.0%的患者症状缓解,pH和PEF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组胺激发试验阳性率降至8.0%(4/50).结论"胃不和"可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除温病学派、温补学派外,尚有不少名医家,如戴思恭、缪希壅、龚延贤、李用粹、傅青主、唐容川等都对脾胃学说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除温病学派、温补学派外,尚有不少名医家,如戴思恭、缪希壅、龚廷贤、李用粹、傅青主、唐容川等都对脾胃学说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胃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伤寒论》中胃气的涵义,分析胃气和的生理状态、胃气不和的病理状态,并提出保护胃气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探讨胃阴学说的发展源流及其理论意义,认为胃阴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与仲景,继承于河间学派,先导于明代诸医家,并最终发扬于清代叶天士等医家,其作为脾阳学说的对立统一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辨证准则和治疗方法,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脾胃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医对口味异常的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对该病的治疗亦是见仁见智。导师袁红霞教授认为,口味异常的形成是脏腑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善于从脾胃论治,重视调理气机升降,方药对证,效如桴鼓。本文撷取袁教授辨治口味异常验案6则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