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髀枢的生理及髀枢痹的病理关键环节及相关治疗方法。方法:从《黄帝内经》相关论述及部分现代文献,分析髀枢的生理解剖联系及其病理关键环节,并提出相应治疗法则。结果:生理上,髀枢的直接联系经筋为足阳明经筋,其直接供应经脉为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而足六经之经筋是构成髀枢的“机关之室”;病理上其关键环节有三,一是脾虚而“邪气恶血”“住留”致“瘀…‘沫”形成,二是经筋拘挛而“绝道”闭塞致筋不养骨,三是筋结病灶形成致筋痿骨损;治疗上,对于早期,健脾运湿,通络化痰,消沫利水是主要的治疗原则;对于经筋拘挛期,采用粗银质针疗法,主要着眼点在于解除筋膜内压增高及绝道闭塞;后期采用粗银质针疗法,主要在于解除筋结病灶点及系统性经筋挛缩,降低筋骨内压,防止病变的进一步发生,消除疼痛。结论:认真探讨中医生理、解剖学,有利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经筋痹痛与软组织张力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十二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 ,亦即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 ,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证。临床观察到某一部位的经筋痹痛与该处的软组织张力存在着密切关系 ,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不仅能在方法学上为经筋研究提供支持 ,更重要的是拓宽了经络学说的研究领域。1 经筋的结构及其实质《灵枢·经筋》是最早又比较系统论筋的专著 ,它对十二经筋的起止循行作了详细论述。十二经筋的起点均在四肢指、趾端 ,终于头身 ,呈向心性的循行汇聚。在循行途中郁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  相似文献   

3.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属于壮医学“核尹”范畴,本文从中医及壮医学两个方面探讨该病的病因病机,基于壮医经筋理论“筋急则痛”,提出采用壮医经筋三联疗法(壮医经筋推拿+壮医火针+拔火罐)治疗本病。经临床案例诊治分析,认为在对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以“松筋肉,消筋结,通筋路,解筋急”为治疗原则的壮医经筋疗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经筋在解剖中具有明确的定位,在临床中起着精确治疗的作用.从经筋理论分析颈肩综合征的疼痛扩延规律,从手三阳经筋着手探讨其诊疗思路,应遵循"筋骨并重"原则,根据经筋"点线面体"规律,先判断手三阳经筋在颈肩部分布肌肉的原发痛点与继发痛点,继而重视切诊准确定位结筋病灶点,进行适当操作如推拿以达到松筋解结,温通经络.  相似文献   

5.
旨在论述经筋与脏腑的相关性,丰富经络学说理论。以古代文献记载与临床研究资料为依据,通过回顾经筋实质的生物学基础,从生理、病理角度阐述经筋与脏腑的内在联系。分析论证认为经筋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上存在密切相关,经筋-脏腑相关理论完善了经筋理论的临床应用,丰富了针灸临床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灵枢·经筋》认为经筋病分为筋急和筋痿,分别是由寒邪和湿热引起,并提出经筋病"治在燔针劫刺"的治疗方法.现代研究发现痹证、肢体筋肉的疾病及与经筋病相关的多系统、多脏腑病变均属于经筋病的范畴,并认为振腹推拿对治疗经筋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振腹推拿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补泻手法治疗经筋病,针对筋急、筋痿的病因病机分别以...  相似文献   

7.
基于经筋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剖析髋周软组织属于"经筋"的范畴,髋周软组织病变则属于"经筋病"的范畴,髋周足六经筋的病变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病痛密切相关.针刀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筋理论,针刀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目的是恢复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平衡;操作原则是"以痛为腧、从筋论治";具体方法是对结筋病灶点进行解结以解...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经筋刺法的理论渊源。经筋刺法理论来源并形成于《黄帝内经》;《难经》从解剖角度对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进行了诠释;《针灸甲乙经》详细论述了经筋的始末、循行分布及经筋疾病的病理和治则,对经筋学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隋代医家介绍了筋伤所导致的疾病,描述了筋伤症状,介绍了筋断的开放缝合方法,并阐明了其预后;唐宋医家对经筋疾病的病机及效穴进行了论述,并明确了阿是穴为经筋病的治疗主穴;金元时期医家指出经筋病针刺的禁忌及经筋疼痛的选穴及补泻法,确立了筋性损伤的内服与外敷相互配合的药治原则;明代医家提及"十二经筋痹刺"及各经筋症候,指出邪在筋则劫刺之,明确了"筋性内脏病"的发病机制;清代医家对经筋病的治疗原则作了进一步说明,在总结前人的医疗经验和教训中,已经认识到要从解剖学的角度去了解经筋的分布并指导经筋痹痛的治疗。经筋刺法经过历代医家应用、完善,近代在西方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内容不断扩充,治疗疾病范围不断扩大,在临床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好发于老年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医称为"膝痹",其中经筋作为膝关节稳定与活动的基础,在KOA发展过程中,痹症日久必会伴有经筋损伤,因此基于"经筋理论"治疗KOA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在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灸疗法能够直达病所、松解筋结、缓解疼痛,康复治疗通过有效肌肉力量训练、具有改善局部血运、促进软骨代谢、利于炎性吸收、延缓病程的作用,二者临床应用广泛。故该文从"经筋理论"与膝痹的病因病机出发,基于针灸与康复干预膝痹的内在机制,总结针灸与康复治疗膝痹的临床应用,以期为该病提供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冉维佳  于洋 《中医学报》2019,34(11):2454-2458
目的:观察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经筋组患者先进行足太阳经筋触诊,确定结筋病灶点部位后按照毫针针刺的流程施治,常见结筋病灶点为环跳次、志室次、肓门次、腰椎横突、白环俞次、中膂俞次、膀胱俞次、小肠俞次、关元俞次、大肠俞次等;对照组选择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为主穴辨证施治。两组均每天1次,共治疗8周。观察记录0周、2周、4周、8周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oland-morris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RMDQ),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评估,病例完成情况、安全性评价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筋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自第2疗程开始两组VAS、RMDQ、腰部静动态肌耐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治疗方案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时间因素发挥的作用在两种方案上有差异,经筋组随着疗程延长(尤其在4周后),评分改善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经筋理论针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持续治疗时间超过4周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对比研究,分析四塔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同时研究经筋在人体的循行走向规律、生理病理表现及疾病主治范围。得出经脉作为经筋的主体,每一条经脉都有其对应的塔都属性。四塔辨证是傣医诊疗体系的基本辨证方法,经筋辨证是傣医应用于外治诊疗的特色辨证方法,四塔病证涵盖经筋病证,四塔辨证指导经筋辨证,经筋辨证提高临床辨证效率。以上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四塔理论与经筋理论不是各自为用,而是广泛深入地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总结冯淑兰教授基于经筋理论运用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经验.冯淑兰教授认为颈部经筋失衡是顽固性面神经炎的重要病机,治疗时除面部治疗以外更注重松解颈部及其两侧筋结等肌肉失衡点.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治疗点多选用枕部附着肌群、患侧乳突、颈椎棘突与横突压痛点,以松解颈部手足太阳与少阳经筋的筋结点为重点,恢复经筋正常形态,改...  相似文献   

13.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在于"筋损致病",即颈部经筋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后所产生的"炎症"刺激引起头痛.治疗上应根据"顺筋取穴""筋穴治痛"的原则,以经筋起止点、压痛点、压痛缓解点、筋结点为主穴,施以震颤松解手法和温针灸法,以达筋松脉通、通则不痛之效.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经筋实质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多基于解剖学手段,缺乏中医整体思维观。通过探讨外在之自然、脏腑与内在之经筋之间的内外整体关系,经筋与气血在运行、功能、系统上必然的内在整体联系,以及基于功能力线分析经筋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角与隅相互联系平衡的结构整体观,认为经筋理论体系的建立,应当而且必须被置于一个多元结构的、互相联系的网络之中,才有助于打破目前对经筋研究的桎梏。  相似文献   

15.
从经络理论研究、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三方面对足阳明胃经与胃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胃在病理状态下,可出现阳明经穴物理特性的改变,而针刺可通过调节胃运动功能、平衡胃肠激素的分泌等途径改善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针刺足阳明胃经穴位对胃调节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可以有效治疗胃病。研究足阳明胃经与胃的相关性,对丰富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及提高疗效有着重要意义,能为阐明经络实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关于梦的内涵、外延及其在人类的意义,古今中外论述与专著繁多,现通过整理《内经》相关原文,并在《内经》藏象理论指导下,揭示《内经》梦理论是以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作为物质基础,以病因病机和临床诊断、治疗作为阐释对象,在分析整理《内经》梦理论的同时,将其临床意义一一陈述,并附有临床实践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治疗组在通督调神针法的基础上予以经筋结点放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ion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价肢体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价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MAS等级显著降低(P<0.05),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MAS等级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且优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长圆针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长圆针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长圆针组采用在肱骨外上髁周边,手三里次和通过经筋辨证而查到的,手三阳经筋上的其它结筋病灶点上定点,先关刺再恢刺解结。每周1次,连做3次,总疗程共计21天。针刺组采取阿是穴、曲池、肘醪、手三里、合谷等针刺治疗每天1次,7天1疗程,连做3个疗程,共计21天。统计疗效。结果:长圆针组治愈50例,针刺组治愈40例,2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长圆针治疗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治愈率优于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艾灸胃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灸胃经穴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及修复作用。方法: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艾灸胃经穴组、艾灸对照点组。采用水浸束缚法制作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检测各组胃黏膜溃疡指数、溃疡面积和出血指数。结果:艾灸胃经穴组和艾灸对照点组的溃疡指数、出血指数及溃疡面积显著低于模型组,与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艾灸胃经穴组与艾灸对照点组相比更低(P<0.05)。结论:艾灸胃经穴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通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治疗组38例采用温通汤,对照组38例口服芬必得,均连续服药2个月,分别观察主要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上述观察指标(P〈0.05或P〈0.01),运用温通汤治疗38例,总有效率及主要症状、体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中药组无任何毒副作用。结论:中药温通汤具有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疗效肯定,中药治疗RA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