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多用寒凉,重视养阴,改变了援易说医、贵阳贱阴的风气,而阴阳学说的基本特征仍体现在温病学派诸家的辨治特色中。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进一步发展了阴阳学说,并将阴阳平衡观体现在其"存津液""养阴血""通阳气"等辨治特色中。  相似文献   

2.
探讨胃阴学说的发展源流及其理论意义,认为胃阴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与仲景,继承于河间学派,先导于明代诸医家,并最终发扬于清代叶天士等医家,其作为脾阳学说的对立统一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辨证准则和治疗方法,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脾胃理论。  相似文献   

3.
对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缘自20世纪60年代,是基于对中医五行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的一种理论学说.五脏相关是指人体可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其系统内部、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联;五脏相关学说体现了现代中医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功能系统观、脏象联系观和天人整体观三个理论层次的整体认识.其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临床研究是课题的工作重点,医案研究是主要切入点之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人机结合方法,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挖掘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和现代数据库挖掘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位于金华义乌的丹溪学派和与之邻近的衢州雷氏医学多有交融互鉴,雷氏医学深受丹溪学...  相似文献   

5.
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骨架——阴阳五行学说与古代哲学源头之《周易》中的阴阳、五行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内经》与《周易》的阴阳五行观存在较大差异,《内经》更重视阴阳与五行的融合应用,其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说是对《周易》的继承与发展,还不如说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思想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四塔五蕴学说是傣医疾病观形成的基础,强调了四塔五蕴学说对傣医学疾病观的影响有:内外并重的发病观;整体联系与恒动变化的病理观。揭示了四塔五蕴学说指导下的同源性和联系性思维对人与自然、人本身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联系的认识观点,贯穿于傣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理论各个方面,是傣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特点和临床实践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为世人皆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观。如《古今医统》云:“汉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东垣正是继承发展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能滋养元气”,创立了升发脾阳之说,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学说;而叶天士据此提出滋养胃阴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仲景在立法、组方、用药上匠心独具,处处顾护脾胃,其养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而不伤脾胃的治法,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指导思想。现从以下七方面讨论仲景治疗学中的脾胃观。  相似文献   

8.
<正>朱丹溪,中国13世纪早期著名的医学家,是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的一家,留下著作甚多。朱丹溪得到了刘完素的再传,旁通李东垣、张从正的学说,集众家之所长,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创滋阴学说,成为滋阴学派的创始人。在临床施治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以善治内伤杂病闻名于世。尤其在对痰证的论述方面,朱丹溪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  相似文献   

9.
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应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五行学说进行研究,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哲学但不同于哲学;五行学说是不断发展的;五行的中心实质是五脏,五行学说的精髓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等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的关系,主要是五脏相关关系。五脏相关学说提取、继承了五行学说的精华——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并赋予它现代系统论的内容,是五行学说的发展,应该用五脏相关学说代替中医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10.
中医名词术语汉译英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中药 ,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史学孕育了诸多学派 ,十三亿泱泱大国 ,荟萃出百家之言。这些学说各具特色 ,着眼于不同层面。“三刚”、“三才” ,微观宏观尽收其中。同派学说 ,有继承、有发展。异派学说 ,有谤誉、有竞争 ,但他们并不倒戈归顺或势不两立 ,由此蔚成了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宽容的发展态势。纵观各派学说 ,可以这样概括 :辩证施治 ,思维模式法取于古典哲学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其写作语言与技巧得益于文学浸润 ,状症述物要言不繁 ,比附夸张 ,尽其能事 ;为求得自身发展并步入医学殿堂 ,有的不惜托附宗教、迷信 ,给自己罩上一层神秘…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丹溪学派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他创立滋阴说,以养阴派彪炳于世;临床上长于杂病,以“四伤学说”作为辨证理论,丹溪医学思想独树一帜,对明代的学术与临床影响最为卓著,崇尚丹溪之学并投其门下者众多,考其源流,嫡传的丹溪学派如戴思恭,王履,刘纯等,不仅完整地继承了丹溪医学思想,又成为其学术经验的传人,私淑的丹溪学派在明代为鼎盛期,众多私淑者与丹溪学术经验互相发明,且有补阐,其他兼取丹溪学术的医家多能运用丹溪之学,与其医学理论融汇贯通,明代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肺痹病因病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肺痹病因病机理论以《内经》为源,为五脏痹之一,后世阐发多宗于此;两晋隋唐时期,医家多从气极论述肺痹,并强调脏腑内虚在肺痹发生发展的作用;宋金元时期,发挥了《内经》多种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强调其虚劳性特点;明清两代,除了继承前代理论外,温病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或以肺痹为肺气痹阻,或以其为病机一环,扩大了肺痹的外延。   相似文献   

13.
宋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仍处于充实阶段,从晋唐时期对病的研究逐渐转为对证的研究,六经辨证得以进一步深化,脏腑辨证理论初步形成,辨证论治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促进了学术争鸣及学术流派的形成,开创了中医内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文章立足现代医学老年人疾病的特点,着眼中医金元明清各家学说,挖掘中医治疗老年病特点,从中叙述了中医学的治疗优势,全文以张觉人教授37年临床实践经验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从《外台秘要》浅谈晋唐的温病学特点。《外台秘要》卷3~4集中记载了晋唐对温病的认识与治疗经验,内容涉及温病的分类、温病的预防、温病的治疗、温病的病后调护等方面,体现了晋唐的温病学特点,也是明清温病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对五味理论进行系统论述,涉及到五味与五行、阴阳、五脏的关系,五味的功效,以及五味所伤等内容,奠定了五味理论的基础。自此之后,五味理论的内容发展缓慢。到金元时期,兴起药性理论研究之风,五味理论备受医家们的关注。金元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五味理论,并将"五味所伤"作为食疗本草中的重要原则指导饮食禁忌,还将五味理论用以解释具体的药物功效。金元医家对五味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金元医家从脾胃论治眩晕的思路、治法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金元医家丰富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其中刘完素倡风火致眩而重脾胃润养,李东垣主升降相因而重脾胃元气,朱丹溪推痰火致眩而重湿土生痰,张子和尚痰实致眩而重攻邪护胃,后世医家基于四者治疗眩晕的思路与治法,从培土荣肝、补中调气、健脾祛痰、祛邪护胃等角度进行治疗,拓展了眩晕的治法,亦为当代医家从脾胃论治眩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唐代音乐美学思想,既是对先秦儒道、魏晋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又有了新的发展,而这种继承和发展以儒道玄学相互融合为特征,从而使唐代音乐美学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唐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多元特征是唐代宗教、文化、思想、艺术多种派别类型并存合流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9.
陈伟  许宝才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9):142-145+149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滋阴派创始人。其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论、湿热观和治病护养脾胃等学说观点。文章认为"丹溪学说"是朱丹溪以宋元理学为指导、潜研经典、汲取金元各家之长、力纠局方弊端,加上时、域影响、经师徒授受而形成。通过对"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的研究,进一步探析中医流派的形成缘由,以期对现代名中医培养模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金元时期,消渴病的中医证治体系日趋成熟,用药日渐精确。用统计学方法,对22种金元时期医学著作中治疗消渴病的方药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当时治疗消渴病的7类20种主要药物,这种治疗消渴病的用药倾向,体现了金元医家对消渴病的证候分型及治法,反映了对消渴病病机、病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