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Hepatology》2014年7月报道】题:I型干扰素可以快速抑制HCV颗粒的产生(作者Meredith LW等)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已超过20年,其疗效与感染的病毒基因型相关。IFNα作用机制虽尚未完全清楚,但现在一般认为其靶向在HCV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发挥作用,如抑制病毒的转录和翻译进而使被感染细胞内病毒RNA和蛋白降解。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IFN)是治疗HCV的常用药物,但仅对少数型别和患者有效,其耐药机理尚不清楚。蛋白激酶(PKR)是IFN诱导产生的主要抗病毒蛋白之一,可以自身磷酸化,也可磷酸化真核蛋白合成的起始因系。单位(eIF2α)从而抑制蛋白的合成和细胞生长,达到抗病毒作用。 最近研究表明:HCV E_2蛋白含有一个12氨基酸序列与PKR以及eIF2α磷酸化同源结构域(PePHD),通过这结构域E_2可以干扰和抑制PKR活性,致使干扰素疗效不能发挥。PePHD多见于HCV 1a,  相似文献   

3.
HCV基因型和病毒量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IFN-α1)治疗26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观察丙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HCVRNA量和疗效的关系。其中20例作HCV的基因型,结果表明HCVI型中病毒清除反应属A级(完全清除)为4/6,Ⅱ型为0/6,Ⅲ型为5/7,提示Ⅰ、Ⅲ型较Ⅱ型易于清除病毒(P〈0.05);基因型和ALT反应关系不明显。26例作HCVRNA,半定量结果表明病毒含量低者,病毒清除反应佳(P〈0.0  相似文献   

4.
HCV基因型和病毒量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IFN-α1)治疗26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HCVRNA量和疗效的关系。其中20例作HCV的基因型,结果表明HCVⅠ型中病毒清除反应属A级(完全清除)为4/6,Ⅱ型为0/6,Ⅲ型为5/7,提示Ⅰ、Ⅲ型较Ⅱ型易于清除病毒(P<0.05);基因型和ALT反应关系不明显。26例作HCVRNA,半定量结果表明病毒含量低者,病毒清除反应佳(P<0.05),而和ALT关系不明显。作者认为HCV基因型和血清病毒量可作为预测干扰素疗效的参考指标,定量检测血清中HCVRNA在评价IFN疗效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16激活巨噬细胞天然免疫的机制及BTV16刺激后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对HBV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分别检测BTV未预处理或预处理12 h后巨噬细胞中GAPDH、IFN-α、IFN-β、IRF-3、IRF-5和IRF-7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IRF3、IRF5、IRF7蛋白的表达。使用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培养基上清中HBsAg及HBeAg的表达。结果 BTV16能够激活TLR3/干扰素信号转导通路,诱导巨噬细胞高表达Ⅰ型干扰素并诱导干扰素调节因子高表达,20%体积比的BTV刺激后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对HBV复制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 0.05),Ⅰ型干扰素受体抗体预处理后,BTV16刺激巨噬细胞的上清对HBV释放的抑制作用显著减弱(t=14.031,P=0.003)。结论 BTV16能够激活巨噬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显著抑制HBV在肝细胞的复制,为临床治疗乙型肝炎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和锥虫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原虫。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显示,Ⅱ型干扰素(IFN-Ⅱ)在宿主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Ⅰ型干扰素(IFN-Ⅰ)在宿主抗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还知之甚少。原虫诱导的IFN-Ⅰ应答可因所感染的寄生虫虫种/虫株、虫荷、虫体的发育阶段或宿主的遗传背景等不同而异。IFN-Ⅰ与IFN-Ⅱ在原虫感染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原虫感染过程中IFN-Ⅰ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球约有1.5亿慢性HCV感染者,其中20%会进展为肝硬化并最终死于终末期肝病和肝癌。干扰素(IFN)长期作为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基石,在维持持续病毒学应答以及阻止病情进展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其疗效有限、不良反应多。近年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呈现出良好的疗效,在DAAs的基础上,介绍了无IFN抗HCV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随着DAAs的出现,无IFN抗HCV方案发展迅速,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8.
在最近几年中,用Ⅰ型干扰素来治疗丙型肝炎病人已有大量例证。Ⅰ型干扰素的效用似乎与剂量有关,如使用剂量低于3(Mu),效果则不显著。使用高剂量Ⅰ型干扰素受到现有干扰素使用时产生的毒性限制。米伦丁童报道:最近一种非天然的重组Ⅰ型干扰素(组合干扰素),已由加州千橡市安进  相似文献   

9.
正【据《Cell Mol Immunol》2016年1月报道】题:干扰素诱导的TRIM22通过泛素化降解NS5A来抑制HCV(作者Yang C等)TRIM22是一种三模序蛋白,HCV感染的患者经过IFNα治疗之后,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可以观察到TRIM22的上调。但是这个表达水平的上调究竟有什么生理学意义目前尚不清楚。来自上海生物科学研究所的Yang C等阐述了TRIM22通过降解NS5A而产生抗HCV的作用。NS5A是HCV一个重要的非结构蛋白,之前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对Ⅰ型干扰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所有关于Ⅰ型干扰素治疗UC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CI为疗效分析统计量,采用Rev Man5.1进行荟萃分析,比较干扰素与安慰剂治疗UC的有效缓解率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4篇文献纳入荟萃分析.结果显示,Ⅰ型干扰素治疗UC与安慰剂相比,有效缓解率无明显差异(OR=1.23,95%CI:0.76-2.01,P=0.40),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1.44,95%CI:0.21-9.82,P=0.71).结论:应用Ⅰ型干扰素治疗UC患者,其疗效不优于安慰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Ⅰ型干扰素(IFN)诱导基因IFIT4、IFI44、Ly6e、OAS1、OAS2和OAS3在狼疮肾炎(LN)患者的表达,并分析IFN积分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①同步收集12例弥漫增生型LN患者.肾组织和外周血,抽提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Ⅰ型IFN诱导基因IFIT4、IFI44、Ly6e、OAS1、OAS2和OAS3的表达水平.②收集119例LN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每例患者的IFN积分,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抗dsDNA抗体、补体、蛋白尿水平等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①弥漫增生型LN患者肾组织高表达OAS2[(1.46±1.15)与(0.60±0.59)]和OAS3[(2.16±1.63)与(0.93±0.95)],P<0.05;IFIT4[(1.68±1.76)与(0.96±0.71)]、IFI44[(3.23±2.67)与(1.65±1.95)]、Ly6e[(3.54±2.09)与(2.34±2.57)]、OAS1[(2.52±1.86)与(1.34±0.28)]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个循环左右.狼疮患者外周血高表达IFIT4[(11.2±7.7)与(1.56±2.71)]、IFI44[(9.5±6.1)与(2.6±4.4)J、Ly6e[(17.5±13.7)与(7.1±10.3)]、OAS1[(8.68±6.36)与(1.15±1.89)]、OAS2[(10.41±7.71)与(0.66±0.82)]、OAS3[(8.75±4.34)与(0.89±1.34)],P<0.05.Ⅰ型IFN诱导基因IFIT4、IFI44、Ly6e、OAS1、OAS2和OAS3在肾脏组织和外周血的表达呈同步增高趋势.②根据119例患者IFIT4、IFI44、Ly6e、OAS1、OAS2和OAS3的表达计算IFN积分,发现IFN积分与SLEDAI、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r分别是0.216和0.394,P<0.05),与血清补体水平呈负相关(r=0.315,P<0.01).结论 Ⅰ型IFN诱导基因IFIT4、IFI44、Ly6e、OAS1、OAS2和OAS3外周血表达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LN肾损害情况,IFN积分对监测LN患者的疾病活动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Ⅰ型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Ⅰ型IFN诱导基因[黏液病毒抗性蛋白1(MXI)、2',5'-寡腺苷酸样合成酶(OASL)、2',5'-寡腺苷酸合成酶1(OASI)、α-干扰素诱导蛋白15(ISGl5)、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体E(LY6E)]mRNA表达,探讨其对SLE活动或感染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 收集48例SLE患者、16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26例健康人外周血细胞,提取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所有受试者MXI、OASL、OASI、ISG15、LY6E mRNA表达.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5个基因表达水平与狼疮感染或活动的关联性.结果 (1)与健康人相比,SLE患者MXI、OASL、OASI、ISGl5、LY6E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SLE患者OASL、OAS1、ISG15、LY6E mRNA表达水平较RA者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2)男性SLE患者MXI、OASL、OASI、ISGl5、LY6E mRNA表达水平与女性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G15、LY6E是SLE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γ干扰素(γIFN)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模型组(15只)和γIFN预防组(15只)。模型组用0.5%DMN10mgkg体重腹腔内注射,共6周,第1周连续3次,其后每周2次;γIFN预防组大鼠则在用DMN腹腔注射同时,每天皮下注射γIFN105Ukg体重,停止DMN注射后再用药2周,共8周。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于第8周处死大鼠,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羟脯氨酸含量测定;以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ColⅠ、ColⅢ和TIMP1mRNA水平,BioRad凝胶成像系统对电泳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肝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在第6周停用DMN时,多数大鼠肝纤维化达2~3级,有的大鼠甚至出现腹水,停用DMN后,肝纤维化程度仍持续加重,至8周末所有大鼠肝纤维化达3~4级,且大多数伴有腹水。γIFN预防组病变较轻,最严重肝纤维化只有3级。RTPCR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ColⅠ、ColⅢ、TIMP1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66±0.05、0.59±0.05、0.56±0.04,而模型组则分别为0.92±0.06、0.75±0.07、0.91±0.07,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IFN预防组分别为0.73±0.06、0.66±0.07、0.66±0.05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治疗肾脏疾病患者的HCV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不仅是导致肝脏病变,并发展至肝硬化、肝癌的常见病因,还可引起HCV相关的肾脏疾病。在终末期肾衰患者,HCV感染率较高,可达20%~40%。对于HCV感染的治疗,特别是肾脏疾病合并HCV感染的治疗,目前尚无良策,干扰素(IFN)在治疗HCV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血透或肾移植患者伴HCV感染及HCV相关的肾脏疾病是否有效尚有争议。本文主要探讨HCV感染伴肾脏疾病时的治疗。1 α干扰素(IFNα)治疗ΗCV感染的概况干扰素可分为α干扰素(IFNα)、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其中IFNα是受病毒刺激…  相似文献   

17.
据医学空间网3月29日报道(原载AIDS.20(2):207—215,January9,2006),α干扰素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传导是受抑制因子的负调节的,这些因子包括了细胞因子信号系统(SOSC)家族。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了用重组α-2a 干扰素(IFN-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抗干扰素抗体(抗-IFN)的检测情况。 93例用 IFN-α-2a 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前、中、后连续查血清抗-IFN。A组 IFN 600~(万 u),3/周,4~6个月后减为3005~(万 u),3/周,疗程1年;B 组 IFN 300~(万 u),3/周,疗程1年;C 组 IFN 600~(万 u),3/周,疗程6个月。抗-IFN 中和抗体检出率 A 组13%,B 组22%,C 组27%。提示我们不同的给药方法,可能  相似文献   

19.
Ⅰ型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病的原型,发病与遗传、性激素、感染、理化因素有关。其免疫学异常表型复杂多样,包括组织相容性抗原Ⅱ、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球蛋白、T细胞抗原受体、抗原递呈细胞,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功能的紊乱。因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目前临床治疗只能干预自身免疫反应形成的中期与后期阶段,对导致发病的起始因素无法干预,因而难有根治性治疗措施。本文就干扰素(IFN)与SLE发病机制研究的背景。Ⅰ型干扰素系统的组成、功能,与SLE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干预Ⅰ型干扰素系统给SLE治疗带来的希望与风险进行了初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抑制素(PHB)对HCV复制的影响。方法全长基因组HCV RNA体外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5,构建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分别收集24、48、72、96 h培养上清液检测HCV拷贝数;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HCV核心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HCV感染细胞Huh 7.5-HCV的超微结构改变,鉴定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PHB在Huh 7.5-HCV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应用RNA干扰技术检测PHB对HCV RNA的复制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HCV RNA转染Huh7.5细胞24和48 h后,PHB 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13.41±1.35和16.45±1.76,与对照组(1.01±0.57和1.01±0.8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540、31.361,P值均0.01);PHB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PHB的RNA干扰质粒(shRNA-PHB)转染Huh7.5-HCV细胞24和48h后,HCV RNA的水平分别为64.32±5.49和84.45±7.06,显著高于对照组(shRNA-control组,10.52±1.57和16.34±2.97,t值分别为29.538、25.908,P值均0.01)。结论 Huh7.5-HCV细胞中PHB表达的升高可能与HCV RNA的感染有关,PHB蛋白对HCV RNA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