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临证指南医案》为清代名医叶天士撰写,后由其门人华岫云等辑录整理而成的一部重要临床著作,其对于仲景的理论一脉相承,又独辟蹊径。该文兹其中"通"法发明,非作攻下通利讲解,通字须究其气血阴阳。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较好地运用"通"法,对于临床具体用于治疗便秘、胃脘痛、痹症、胸痹以及郁证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就“通”法治疗温病发热的理论依据、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郁”存在于卫、气、营、血的各阶段,“通”是治疗发热的重要原则,指出温病发热多兼夹证,治疗用药勿忘“通”。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哮喘的反复发作主要责之于“宿痰”伏肺,治疗多从化痰着手.韩新民教授认为,“瘀”亦是哮喘难以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痰瘀互结是哮喘发作的主要病理机制,并于2003年提出了“活血通腑法是治疗哮喘发作期的重要法则”的学术观点.对此学术观点从临床、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痰瘀关联、肺肠相关的机制,证实了“哮喘必当活血通腑”是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有效治疗法则之一.通腑能够急折哮喘危重之病势、化瘀可以去除哮喘之病根,对于控制哮喘发作及反复,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秦国政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泌尿男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2 0余年 ,临床经验丰富 ,对前列腺疾病治疗有独到之处 ,其主张治疗应从“瘀”入手 ,临证以“通瘀”为大法。余侍诊左右 ,深受教诲 ,现将其运用“通瘀”法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 淋菌性前列腺炎宋某 ,男  相似文献   

5.
“通”即通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其应用范围甚广,非单指通泄也。人体气血以通为和,气血不通而壅滞则诸痛纷呈。祖国医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理论乃依此而立。临床病证痛证虽多,然其因则———不通,其治则———通也。因此,不论调气、活血、散寒、除湿、滋阴、助阳等,凡能使脏腑功能恢复气机调畅,经络血脉通利而痛止者,均可视为通法。正如医家高士宗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1头痛1.1外感头…  相似文献   

6.
黄世敬教授临床擅长中医药防治脑病,其从“虚气留滞”脑病病机理论出发,运用培元通滞法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抑郁症、脑白质病、中风等,总结出益气开郁法、培元通脑法、固本解毒法三治法,内容丰富、层次突出、疗效显著,丰富了培元通滞法的内涵。黄世敬教授临证时善于揆度病络的“虚”“滞”状态,把握证候特点,随证加减方药,病、证、症结合的模式具有更高、更实用的现代临床参考价值,本文附验案一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通腑法由泻下药为主组方,具有通导大便、排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作用,能清除肠道中水湿、瘀毒、积滞等病理产物,可以恢复肠道的传输功能,使肠道及时排出毒物,减少其对肠道的有害刺激。陈树真强调通腑法为逐邪而设,勿拘便结,着重顾护胃气,临床运用注重“升”与“降”的关系,灵活处理“中病即止”与“效不更方”的关系,其在临床中辨治危重疾病,常取佳效。  相似文献   

8.
介绍张正教授运用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张正教授认为脏腑亏虚、伏邪内著为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脏腑虚弱、经络气机失和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主张以“通、补”为法,治以贺氏针灸三通法为主,临证中“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三法灵活联合运用,取穴少而精,局部与整体兼顾,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沈炎南教授治疗胸痹的经验。指出“虚”是该病之本,气滞、血瘀、痰浊是该病之标,由此总结出治疗胸痹的“补四法”、“通四法”以及临床当以补法为主导,通法为辅助,根据辨证,各法交互为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从通降论治呕吐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一证,其病在胃,“通”和“降”是胃腑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然呕吐病机的关键是胃气上逆,所以临床根据通降理论治疗呕吐,疗效颇佳。1清热通腑,和胃降逆法适用于胃中积热所致的呕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相似文献   

11.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和解少阳、条理枢机的代表方剂。由于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之间,内系胆及三焦,涉及病位广泛,病症繁杂。所以小柴胡汤方中寒热并用,表里同治,升降相因,有和解少阳,疏畅气机,调节升降,宣通内外的作用。临床上小柴胡汤不仅可以治疗伤寒少阳病,而且对内外妇儿杂证中需和解、调和、缓和者均有一定疗效,现将其作用机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的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肠道疾病,化瘀通阳方组方通过宣通卫阳、活血化瘀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一定治疗作用。方中五灵脂的应用更是在中医学和西医学中都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祛湿除痹中药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踝关节内急性炎症反应通道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复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剂量为9 mg.kg-1.d-1)、中药高剂量组(剂量为54 g.kg-1.d-1)、中药低剂量组(剂量为27 g.kg-1.d-1)。连续灌药7 d后取材,观察各组对大鼠关节肿胀度及关节内炎症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IL-1β、IL-1R)及髓样细胞分化因子(MyD88)表达的影响。【结果】各给药组炎症细胞计数、IL-1β、IL-1R、MyD88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或P<0.01),其中中药高剂量组各炎症指标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秋水仙碱组(均P<0.05),中药低剂量组各炎症指标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湿除痹中药可通过阻断IL-1R-MyD88信号通路而减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踝关节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近年西医治疗肿瘤的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开始逐渐重视患者的整体生存状态。最近随着靶向药物的出现,发现同样的肿瘤和病理分型,因没有相同的治疗靶点,同一药物的疗效迥异;不同的肿瘤,因存在相同的治疗靶点,用相同的药物治疗,同样可收到较好疗效。由此西医提出了重视个体化治疗的观点。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肿瘤时,相同的肿瘤,辨证分型不同,治疗方药不同;不同的肿瘤,辨证分型相同,可用相同的方药治疗。“证同治亦同”、“靶点相同治亦同”体现出西医的个体化治疗与中医辨证论治高度相似。本文重点围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来详细论述个体化治疗与辨证论治的相同点,从而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强调坚持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精髓,同时也指出中医辨证论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胡鹏  赵云雁  郭笑冬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45-1146,1155
目的:探讨凯时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63例,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凯时注射液10μg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15d。对照组应用丁咯地尔注射液,余药相同,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凯时注射液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改善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结合古代文献及临床研究,从文献记载和临床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论述抑郁症与郁证的差异及共性.认为中医"郁证"本身含有两层含义,一为以病机而立病名,二为情志之病,中医有关抑郁症的描述只见于后者,而且有关抑郁症的描述也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因此抑郁症与郁证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并提出抑郁症中医辨证应以虚证为纲,结合临床观察,以益肾补虚为大法治疗抑郁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指导下的中医治疗存在"异病同治"的现象,西医在肿瘤治疗中存在不同肿瘤因为具有相同的基因分型,而选择相同的治疗方案,也存在着"异病同治"的情况。中医"异病同治"的"证"与不同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基因存在着共性,我们可以认为"证"与基因改变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内在的、本质联系,基因状况应是中医"异病同治""证"研究的核心,"异病同治"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桥梁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 发病率逐年上升, 临床诊治较为棘手。王建玲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认为本病病机关键为血瘀痰阻, 治疗当分行经期与非经期不同而有所侧重。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可运用中药周期疗法。同时, 需兼顾患者气滞、寒凝、肾虚致瘀之不同, 审证求因, 用药随证加减。临床配合中药灌肠, 内外合治, 疗效显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历代医家提出的"肺痹-体痹"整体观念,文章总结武维屏教授临证经验:间质性肺病(肺痹)常与关节、皮肤病变(体痹)相合,临床患者多病情复杂,症状纷繁多变,多以祛邪通络、宣降肺气、和解表里、调畅气机、通补兼施为立法治则。阐述肺痹和体痹之间的关系与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证候划分中证候概念转换的逻辑关系。方法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种证候概念的差异。结果《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种证候概念的关系只是“相容关系”不是“等同”关系。结论证候研究中必须明确证候概念转换的逻辑关系,并对“以方测证”的研究方法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认识方法所得到的推论做了逻辑学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