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前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建立相应的预后评分模型。方法利用HBV-ACLF中国诊断标准研究(COSSH-ACLF)队列,回顾性分析725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障碍(HBV-ACHD)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90 d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评分模型,并利用内部500例和外部390例HBV-ACHD患者进行验证。结果在725例HBV-ACHD患者中,男性为主(76.8%),96.8%患者有肝硬化基础,并发症以腹水(66.5%)多见,器官衰竭以凝血功能衰竭(4.1%)为主,90 d病死率为9.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碱性磷酸酶(ALP)是HBV-ACHD患者90 d病死率的最佳预测指标,并建立评分模型COSSH-ACHDs=0.75×ln(WBC)+0.57×ln(TBil)-0.94×ln(ALP)+10,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显著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TP及CLIF-C ADs(P<0.05),500例内部随机选择组和390例外部验证组均验证了类似结果。结论HBV-ACHD患者是一组以肝硬化失代偿为主、合并少量器官衰竭的人群,其90 d病死率为9.2%,COSSH-ACHDs具有更高的预测HBV-ACHD患者90 d预后的效能,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联合总胆红素(TBil)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京消化病医院住院且资料完整的HBV-ACLF患者,统计患者入院24 h内的一般资料、各项临床检测指标、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90 d,根据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患者中死亡78例,血清CysC、TBil是影响HBV-ACLF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ysC与血肌酐(Cr)、MELD评分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0.416,均P0.01。联合血清CysC与TBil组成的预后模型(P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其早期预测HBV-ACLF患者90 d死亡与否的价值高于CTP评分、MELD评分(P0.05)。高危组(PM≥3.07)90 d生存率为23.8%,低危组(PM3.07)为79.3%(P0.01)。结论血清CysC联合TBil建立的预后模型是一个简单易用的评分模型,且对HBV-ACLF患者90 d病死率的预测作用优于CTP和MELD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IL-8水平用于评价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住的HBV-ACLF患者110例,根据住院60 d内是否病死分为生存组(n=64)及病死组(n=46)。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检测血清IL-8水平,使用ROC曲线分析血清IL-8水平用于评价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病死组患者血清IL-8水平及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测HBV-ACLF患者60 d病死情况时,IL-8的AUC为0.817,MELD评分的AUC为0.811,IL-8联合MELD评分预测60 d病死情况的AUC为0.841。入院时高IL-8水平(≥349.7 pg/ml)患者60 d总体生存率著低于低IL-8水平(<349.7 pg/ml)患者(36.4%vs.80.0%,Log-rank P<0.001)。结论血清IL-8水平作为评价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月期间在鄂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8例HBV-ACLF患者、5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32例健康体检者,根据3个月预后再将HBV-ACLF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记录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及常规实验室指标,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评估肝病严重程度,检测血清Hcy和PCT水平,并作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cy和PCT水平与HBV-ACLF预后的关系。结果 HBV-ACLF组患者血清Hcy和PCT水平显著高于CHB组和健康体检组(均P0.05),并且死亡组患者血清Hcy和PCT水平又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0.05)。血清Hcy(P=0.007,OR=1.922,95%CI:1.526~2.714)和PCT(P=0.012,OR=1.769,95%CI:1.366~2.314)是HBV-ACLF患者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Hcy联合PCT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敏感度均高于单独的Hcy、PCT和MELD评分。结论血清Hcy联合PCT检测可以作为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28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第28 d表现出的疾病转归状况进行分组,分别归为死亡组(n=42)或者生存组(n=58),收集两组性别、年龄、实验室指标、MELD评分以及临床并发症情况,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ELD评分与NLR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不同预测指标对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对100例HBV-ACLF患者分析显示,死亡组的年龄、Alb、ALT、肌酐、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TBil、NLR、MELD评分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组肝性脑病、出血、腹水、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死亡组,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发现NLR、MELD评分为HBV-ACLF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22),且NLR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264,P=0.008)。NLR和MELD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和0.728,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 7)。结论 NLR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甘露糖受体(sMR)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76例HBV-ACLF患者,根据肝衰竭分期标准分为早期组(n=77)、中期组(n=46)、晚期组(n=53);根据12周内生存状况分为死亡组(n=68)和存活组(n=108)。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入院时血清sMR水平、MELD评分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比不同病情HBV-ACLF患者血清sMR水平和MELD评分,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sMR水平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患者血清sMR水平和MELD评分逐渐提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T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sMR、MELD评分为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s...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机器学习中的Bagging算法分析HBV-ACLF短期死亡影响因素,建立HBV-ACLF短期预后模型,比较其与MELD评分对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效能。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4月随访期满3个月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3个月内的短期生存状况,将其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采用Bagging算法分析HBV-ACLF短期死亡影响因素,建立患者生存状况的分类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Bagging模型与MELD评分的效能。结果 131例HBV-ACLF患者3个月内死亡61例,存活70例,死亡率46.6%。Bagging算法得出HBV-ACLF短期死亡影响因素顺序依次为:年龄、PTA、PT、白蛋白、血尿素,与MELD评分所采用指标(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病因)有差异。ROC曲线下,Bagging算法AUC=0.9743、MELD评分AUC=0.6985。结论 Bagging模型对HBV-ACLF短期预后的评估效果较好,年龄、PTA、PT、白蛋白、血尿素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联合血清钠模型(MELD-Na)评分、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CLIF-C OF)评分和慢性肝衰竭联盟-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CLIF-C ACLF)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短期死亡风险进行预测,探讨并比较各种评分系统对HBV-ACLF合并IPA患者短期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诊断为IPA分为IPA组和非IPA组,随访记录HBV-ACLF患者自诊断后28d的临床转归情况。分别计算MELD评分、MELD-Na评分、CLIF-C OF评分和CLIF-C ACLF评分,应用ROC曲线比较以上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符合正态分布者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两组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在110例患者中,治疗28d死亡36例(32.7%)。MELD评分、MELD-Na评分、CLIF-C OF评分和CLIF-C ACLF评分预测HBV...  相似文献   

9.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70-1074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在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3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后90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n=53)和死亡组(n=70)。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入院24 h内患者TBil、ALT、AST、GGT、ALP、SCr、Alb、前白蛋白(PAB)、INR、WBC、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中性粒细胞计数(NE)、Hb、PLT,并计算PWR和MELD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HBV-ACLF预后的关系,并建立MELD评分联合PWR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约登指数、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单独MELD评分和MELD评分联合PW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者评价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TBil、ALT、SCr、INR、WBC、MO、NE、Hb、PLT、PWR和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Bil、SCr、INR、WBC、MO、NE、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WR(OR=0.883,95%CI:0.798~0.977,P=0.016)和MELD评分(OR=1.442,95%CI:1.225~1.698,P0.001)为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MELD评分联合PWR(AUC=0.895,95%CI:0.827~0.943)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高于单独MELD评分(AUC=0.842,95%CI:0.765~0.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评分联合PWR可以提高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判断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方面,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动态变化是否优于基线MELD评分。方法前瞻性收集2009—2011年在我国4家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等,研究MELD评分动态变化与转归的关系。结果①纳入的82例90 d病死率为37.80%。死亡组患者基线MELD评分为(25.50±4.77)分,与存活组[(23.72±4.68)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但是从入组第7天开始,死亡组MELD评分逐渐升高,存活组MELD评分逐渐下降,此后各时间点2组MELD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低危组(基线MELD评分≤23分者)从第14天开始,存活患者MELD评分显著低于死亡患者[(16.04±4.00)分vs(29.39±12.30)分,P<0.05],高危组(基线MELD评分>23分者)从第7天开始,存活患者MELD评分显著低于死亡患者[(22.38±4.91)分vs(28.92±6.76)分,P=0.001],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差距逐渐增加。结论判断HBV-ACLF的预后应在基线MELD评分基础上,注意其动态变化,这将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雌激素受体(ER)α-29位多态性与HBV感染后果的关系,从基因水平上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甘肃籍汉族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61例HBV-ACLF患者、7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9例HBV感染自愈者的ERα-29位多态性。用基因计数法计算检验人群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行×列的χ2检验。结果 HBV-ACLF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55.7%,77.1%)明显高于CHB组患者(31.6%,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4,P=0.004;χ2=15.341,P0.001),携带T等位基因HBV感染重症化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2.811倍(OR=2.811,95%CI:1.662~4.753)。HBV-ACLF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55.7%,77.1%)明显高于HBV感染恢复组患者(11.6%,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49,P0.001;χ2=51.401,P0.001),T等位基因HBV感染重症化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6.938倍(OR=6.938,95%CI:3.995~12.050)。结论 ERα-29位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可能是HBV-ACLF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可操作的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评估系统(SRFMV)的评分系统,评价该评分系统的临床效能。方法借助SRFMV死亡概率方程,建立SRFMV评分系统,应用该评分系统和APACHEI/评分系统同时对住院的138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生存相关性分析对SRFMV系统和APACHEⅡ系统进行比较评价。结果(1)SRFMV评分系统预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1个月内死亡率曲线下面积f0.89(95%C10.826~0.937)]大于APACHEII评分系统[O.75(95%C10.675~0.82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P〈0.001)。(2)当SRFMV评分〈74分时,患者死亡风险为低危,预测1个月死亡率,阴性预测值为96.4%(95%CI86.8~99.4);当SRFMV评分≥98分时,患者死亡风险为高危,预测1个月死亡率,阳性预测值为91.3%(95%CI71.9~98.7);当74分≤SRFMV评分〈98分时,患者死亡风险为中危。(3)SFRMV评分与患者机械通气后死亡存在相关性(RR=1.05,95%CI1.04~1.06,P〈0.01),而APACHE11评分与机械通气后死亡无相关性(P〉0.1);老年机械通气患者不同危险组别间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差异(X2=66.26,P〈0.01),危险度越高生存时间越短,低危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60d,中危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d,高危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d。结论SRFMV评分系统对于评估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该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住院期间诊断为HBV-ACLF的患者437例,依据GPS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GPS评分组的死亡比率。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生存回归筛选随访期间[30(5~825)d]患者死亡的的影响因素。结果 HBV-ACLF患者随访期间病死率为68.0%(297/437)。GPS评分越高的分组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比例、肝性脑病比例、肝肾综合征比例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就越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肝性脑病(Ⅰ~Ⅱvs无肝性脑病:HR:2.520,95%CI:1.479~4.293,P=0.001;Ⅲ~Ⅳvs无肝性脑病:HR:3.678,95%CI:1.920~7.047,P0.001),肝肾综合征(HR:2.374,95%CI:1.452~3.881,P=0.001),消化道出血(HR:1.616,95%CI:1.153~2.262,P=0.004),抗病毒治疗(HR:0.668,95%CI:0.518~0.862,P=0.002),GPS评分(1 vs 0:HR:2.055,95%CI:1.653~2.702,P=0.001;2 vs 0:HR:4.520,95%CI:3.288~6.932,P=0.007)和HBV-ACLF患者死亡密切相关。结论 GPS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预测作用较好,且高GPS评分为HBV-ACL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痛合并三个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Duke评分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平板运动试验并完成冠脉造影检查的胸痛患者118例,依据合并的危险因素数量将患者分为危险因素≥3个和危险因素〈3个两组,分析两组患者Duke评分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并分别分析两组中不同年龄亚组(〈65、≥65岁)的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危险因素数量t≥个或〈3个的患者中,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ACC评分均呈负相关(r=-0.538,p〈0.001;r=-0.482,p〈0.001)。危险因素数量≥3组,年龄〈65岁患者和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其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ACC评分均负相关(r=-0.392,p=0.01;r=-0.805,p=0.002);在危险因素数量〈3组,年龄〈65岁患者的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ACC评分负相关(r=-0.578,p〈0.001),而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ACC评分不相关(p=0.786)。结论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不受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数量的影响。在合并较多危险因素(≥3个)时,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两年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HBV DNA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8例: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的同时加用替比夫定600mg/d口服;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疗程均为10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毒学、Child-Pugh计分改变情况、病死率。结果治疗104周,观察组71.4%(20/28)、对照组48.1%(13/27)(P〈0.05)患者治疗后病情缓解稳定,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4、12、26、52、104周分别有46.4%(13/28)、64.3%(18/28)、71.4%(20/28)、75.0%(21/28)、75.0%(21/28)在检测水平以下(〈500拷贝/ml),对照组患者HBV DNA水平没有显著下降,均可检测出。观察组Child-Pugh计分下降,由治疗前(10.5±0.7)降至(5.9±0.5),对照组由治疗前(10.4±0.8)降至(8.7±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4周观察组病死率17.9%(5/28),对照组37.0%(10/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比夫定治疗伴有病毒复制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减缓病情发展,提高生存率,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GRACE评分、冠脉病变程度与心率震荡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NSTE-ACS患者64例,定为NSTE-ACS组;同时选取71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将NSTE-ACS组根据GRACE评分系统分为极高危组(24例)、高危组(21例)和低危组(19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范围分为左主干病变组(7例)、单支血管病变组(2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21例)和三支血管病变组(10例);将冠脉造影结果按SYNTAX评分,分为高积分组(9例)、中积分组(25例)和低积分组(30例).所有入选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震荡初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NSTE-ACS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两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NSTE-ACS组中GRACE评分极高危组、高危组、低危组各组TO、T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左主干病变组TO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支病变组TO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值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SYNTAX评分高积分组、中积分组、低积分组各组TO、T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ACS患者心率震荡减弱;GRACE评分越高,心率震荡减弱越严重;心率震荡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明显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越多,SYNTAX评分越高,心率震荡减弱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入选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12 h内)患者16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2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FABP、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T,CTnT)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isoenzyme,CK-MB)浓度。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及范围进行定量评定。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FABP浓度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比较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亚组之间H-FABP浓度;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血清cTnT浓度、血清CK-MB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FABP浓度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5±32.9)pg/mL vs.(14.3±5.4)pg/mL,P<0.01]。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累及支数增加及Gensini积分增加,血清H-FABP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FABP浓度与cTnT(r=0.627,P<0.05)及CK-MB(r=0.530,P<0.05)具有相关性;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38,P<0.01),其相关系数高于cTnT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r=0.385,P<0.05)。结论血清H-FABP浓度升高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浓度升高推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Blatchford,Rockall,MELD评分系统对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46例,采用Blatchford,Rockall,MELD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分和危险度分级,计算各个危险度患者的再出血率、病死率。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3种评分系统对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Blatchfor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生存组患者Rockall和MELD评分均小于死亡组(P0.05)。随着Blatchford,Rockall,MELD评分的增加,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均逐渐增加。Blatchford评分低危组再出血比率高于其余2种评分系统,而Rockall评分高危组患者再出血比率显著高于其余2种评分组(P0.05)。在病死率方面,Rockall高危组患者病死率高达94.1%,显著高于其余2种评分系统(P0.05)。Blatchford,Rockall,MELD评分系统评价患者6个月内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0.61、0.85(P0.05)。[结论]Blatchford,Rockall,MELD评分系统可作为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危险性和预后的评估指标,而MELD评分系统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其余2种评分系统。  相似文献   

19.
高敏  卢诚震  王怡  翟璐  郭洁  周莉  韩旭  刘勇钢 《肝脏》2010,15(3):167-170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阶段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特点。方法 323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每组以40岁为界分为高龄组与低龄组,均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分析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高龄组与低龄组的肝脏病理损伤与血清ALT及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 HBeAg阳性高龄组与HBeAg阴性高龄组比较具有更明显的炎症程度(P〈0.05)及更高的HBV DNA载量(P〈0.01),HBeAg阳性低龄组与HBeAg阴性低龄组比较HBV DNA载量较高(P〈0.01),但炎症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HBeAg阴性非活动性HBV携带者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及血清HBV DNA水平在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低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eAg表达和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的关系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血清HBeAg表达与否和HBV DNA水平高低不能单独作为判断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人在大肠镜检查前不同的肠道准备方法及肠道准备时添加肠内营养制剂,对肠道清洁度、肠道准备的安全性的影响,以期建立更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肠道准备方法。方法将12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30例,分别在肠道准备时给予A组:聚乙二醇(PEG)电解质,B组:PEG+肠内营养液,C组:硫酸镁,D组:硫酸镁+肠内营养液,记录肠道清洁度、肠道准备后体质量、血压、血糖变化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作相互比较。结果4种方法进行肠道准备后,清洁肠道的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4组清洁肠道有效率相似(P〉0.05);4组病例在肠道准备前后均发生体质量、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空腹血糖改变,服用营养液的B、D两组变化幅度小于不加营养液的A、C组(P〈0.05);加用营养液的B、D组无低血糖、休克、头晕、心绞痛及呕吐发生,无病例需要静脉补充液体,明显好于不补充营养液的A、C组。结论老年患者肠镜前行肠道准备时加服肠内营养液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不影响肠道清洁度,是适用于老年患者肠道准备的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