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五脏配五行原理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尚书》说是以五脏解剖位置与五行所属方位相比拟而来;今文《尚书》说则是以五脏与五行各自阴阳属性相互匹配的结果,即五行的阴阳属性是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水为太阴;而五脏的阴阳属性,则是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要想使二者的阴阳属性相符合自然应当是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土”于五行居于“中”,较之东与西、南与北可以两两相比来说,“土”之属阴可视为一个特例,而脾为阴同样也是一个特例,故脾配土。  相似文献   

2.
取象思维深刻影响着中医学观察研究人体的方式,其与解剖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对脾脏功能的初始认识,奠定了"脾主升清"理论来源的基础;五行与五脏配属关系及脏腑阴阳属性决定了"脾性至阴,五行属土"的属性特征,成为了"脾主升清"理论创生的内在原因;《黄帝内经》气机升降理论与脾脏自身"至阴属土"特性的结合,最终推动了"脾主升清"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五行配五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本身也有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五脏与五行配属关系的早期形态,是根据时令、月令里的时空方位一体化原理比拟而来,其对应关系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现代通行的五脏与五行配属关系的形成,既与汉代的社会思潮有关,又源于长期临床实践对五脏功能及其特性的认识。从医学角度而言,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模式的转变,可以说是从实体解剖脏器的五行方位配属,发展到了五脏功能的五行特性配属,这标志着中医理论及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及突破,也是在当时社会科技条件下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灵兰秘典论》与心配土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两种五行配五脏,即心土、脾木、肺火、肝金、肾水,还有一种是心火、肝木、肺金、脾土、肾水之说。经考证认为,《灵兰秘典论》的心配土说很隐晦,表面上毫不带五行气息,故得以保留在《素问》中,否则早被心配火说修正了。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也属于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五行学说的形成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周,成熟于春秋战国。"五行"二字,始出于《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各有其特性,它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五行的产生可能…  相似文献   

6.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的特性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一 )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接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 ,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括。五行的特性是基于五行而高于五行的。所谓“基于五行” ,是说五行的特性是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概括出来的 ,所谓“高于五行” ,是说五行的特性已从具体的五行抽象化 ,并引申运用 ,实际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的本身 ,而且…  相似文献   

7.
从"金"的本义谈五行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本义的研究发现"五行理论"中木、火、土、金、水分别是指"系统物质转换机制"、"系统能量属性"、"系统物质结构"、"系统生命程序"和"系统物质流动",五行内涵是中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中医学走向实证研究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五行学说被认为是从观察自然现象所得出的基本概念,用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物质来解释和推演事物变化的一种方法。在我看来,五行学说是从阴阳组合传递都在一个有限的5的量度上,产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或者说产生了新的组合),从而就用5作算群建立起来的一门学说。它的真实含义应当翻为数的和谐。按此理解,就不要囿于只用木、火、土、金、水表示,可用各种符号表示,如字母A、B、C、D、E,方位东、南、中、西、北,等等符号表示五行,含于五行中的两种属性不同的数,(表示阴阳互抱进退的数)是很和谐的,翻为哲学用语,既是对立的,又是  相似文献   

9.
甘草是古今诸多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味,但其原因无人述及,从五行中脾土的主令入手.探讨其真正原因无论是四分法还是五分法,脾土在五行主令中都发挥着枢纽的重要作用,甘草又是最典型走脾土的药物,所以诸多的方剂都常配伍使用.通过这个研究,可引起方剂学教学、临床使用中对这一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五行是早期阴阳家的创说,其来源众说纷纭,目前主要认为以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考察五行的起源较为科学,即<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1]."在古代农业生产社会,土即稼穑,是最重要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而农业生产活动必以水为首,重视灌溉;次为火、木、金,即火种、耒耕、刀耕等生产活动.<管子·四时>中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五行相生思想,并将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建立了完整的阴阳五行说体系[2].而<黄帝内经>则吸取了阴阳五行说的思想,并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等医学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脏腑观.  相似文献   

11.
武维屏教授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肺科疑难病3例,脾胃属土,肺属金,五行相生,土生金,通过培补脾土,使脾运正常,从而使肺得到补益以治疗肺脏疾病。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邓巧玲  谭华儒 《中医学报》2022,37(2):276-279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以五脏六腑比类国家官职。《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脾为谏议之官"。谏议之官,即古代的谏议大夫,职责为监督、劝诫,匡正君失。脾五行属土,正合坤卦,脾在志为思、在神为意,"监察"周身,及时反馈异常所在,即"谏议"之功。坤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二卦,与乾卦一起统领全篇,以"厚德载物"为核心,承载万物。脾主运化合坤厚载物之意,脾主气机升降合直方端正之意。脾为谏议之官与坤卦的联系密不可分,脾运化水谷为"谏议"提供物质基础。脾功能正常,方可藏营舍意、直方端正、中正平和。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五更泻的病机,历代医家多认为是脾肾阳虚、火不暖土所致,并称之为"肾泄",临床也多以四神丸为基础方治疗。在深入学习和思考后,站在时间医学的角度来看,五更泻病本虽不离肾,但充分地认识肝对五更泻发病的影响,是治疗的关键。五更时在寅卯,寅卯在五行属木,属少阳之气,五更之时,少阳之气萌动,当脾土不足之际,逢五更则木旺克土,土愈衰而泄泻作。  相似文献   

14.
《脾胃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15.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关于五行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的本质,当今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通过对历代文献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古人对"五"的崇拜是五行形成的基础,五行的概念源自对生活中5种基本物质的概括,形成于商末周初;五行相胜源于古人对五材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察,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五行相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已有运用,而且发现五行无常胜;五行相生源于四时的轮替,是五行学说与时令学说结合的产物,形成于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五行生克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五行学说。汉代五行学说达到鼎盛,五行乘侮的观念是对五行学说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益胃汤乃《温病条辨》中甘寒滋阴生津法的主要代表方之一,叶氏云:“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临床辨证以口咽干燥,不欲饮食,或不喜肥甘,大便干燥而胃疼,舌绛红,少苔或苔薄,脉细数或弦细等为主。不论何种疾病,但有胃阴受损者均可使用本方,而不拘泥于脾胃疾病,并加以临证加减,都可得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对本病展开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悸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脾既统血又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则气血乏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型心悸。此外,脾还具有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属水饮凌心型。治疗方面心脾两虚证应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方用归脾汤加减;水饮凌心证当用温阳化饮、健脾化痰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温泉浴疗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西周王褒温汤碑即有“地伏硫磺,神泉愈疾”的记载。东汉张衡的《温泉赋》也有关于温泉疗病的记述。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初步总结了中国的温泉分布,著录了温泉41处,还对温泉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探讨了温泉的形成,还谈到了温泉疗养的适应症。宋代胡仔的《渔隐丛话》则从水质的不同来区分温泉。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指出温泉浴疗要与饮食补养相结合。明代的《食物本草》将全国各地的温泉分为硫磺泉、砒泉、朱砂泉、矾石泉等,并指出了不同温泉可治疗不同的疾病。到了20世纪前半叶,地质学者开始注意温泉的分布,并对温泉水质进行分析。1956年出版的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所著的《温泉辑要》收录了972个温泉。1982年7月全国第一次地热工作会议披露,中国有温泉2600余处。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家依靠温泉,修建了很多疗养院和康复中心,使温泉浴疗有了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心胃相关理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病专家周福生教授根据中医情志发病与脾胃的相关性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心主神志的功能与脾胃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脾胃病及心神异常的疾病时,必须从心胃相关来总体考虑。本文介绍周教授运用心胃相关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验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