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研究了用间接血凝(IHA)法检测破伤风抗毒素(以下简称破抗)的最适宜的绵羊红细胞固定、鞣化和致敏条件。  相似文献   

2.
[Saxon A et al:Cell Immunol 59(1):82,1981(英文)] 给一组有基础免疫的人肌肉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以下简称破类)5Lf或破类5Lf加白喉类毒素2Lf,然后每14天在同侧或对侧臂部重复用破类加强免疫一次,注射前后采血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氯化铬被动血凝微量法检测健康人和破伤风患者经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研究对象为19名健康人(8人年龄在30岁以下,11人年龄在70岁以上)和21例未用抗毒素治疗的破伤风患者(平均年龄64岁)。初次免疫后30天、第2次免疫后15天  相似文献   

4.
已知妇女妊娠前或妊娠期间接种破伤风类毒素(以下简称破类),母体的抗毒素能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从而可预防新生儿破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预防破伤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门诊及留观病房于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破伤风暴露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60)直接注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对照组(n=60)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患者给予脱敏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两组均给予一次注射。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谷丙转氨酶、血尿素氮水平。对比两组在治疗1个月后皮疹发生率及感染破伤风病例数量。结果治疗前,两组在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在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治疗时皮疹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感染破伤风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较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对机体血清因子、肝肾指标的影响均较少,可以减少皮疹发生率,减少破伤风感染,降低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1977年公布的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免疫方案的修订本。免疫制品按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规定制造的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制品(以下简称白类和破类),其Lf含量各不相同,但未必说明其效力大小。白类的不良反应与剂量和年龄有关,故成人剂量应比儿童小。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包裹在脱水-再水化囊泡脂质体(DRV)中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以下简称精破类)、与多层大囊泡脂质体(MLV)共价联结的精破类和单纯精破类3种抗原(剂量为0.1~10μg)分别给4~8周龄BALB/c小鼠免疫,第28天进行第2次肌注。有些小鼠于第24周进行第3次肌注。试验小鼠于注射前1~3天、第1针注射后6~8天、第2和第3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增强多糖抗原在婴幼儿中的免疫原性,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方法 采用液体培养,收集菌体,脂多糖(LPS)提取,纯化脂多糖,活化脱毒多糖(O-SP)与破伤风类毒素(TT)共价结合.ELISA法检测O-SP及结合物的免疫效果.结果 单纯甲型副伤寒脱毒脂多糖未能诱导小鼠产生抗体,而与TT结合后,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产生体液免疫反应,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抗脂多糖抗体和抗破伤风抗体.结论 破伤风类毒类对甲型副伤寒脱毒脂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美国推荐成人型吸附破伤风、白喉类毒素(TD)作为所有六岁以上的人的基础和加强免疫,吸附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和百日咳菌苗(DPT)作为所有六岁以下儿童的免疫。TD含破类正常量(5~10Lf),但仅有小量白类(1~2Lf)并加入铝佐剂(通常是磷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人注射抗破伤风血清(马血清)后的免疫应答,探讨抗血清对白细胞、E花环形成的T淋巴细胞及主要的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作者给11名健康男性成人(18~23岁)肌肉注射1ml(1,500IU)抗破伤风血清,这些人以前均未进行过被动免疫,在免疫前和免疫后5天、12天抽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83年以来采用椎管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下简称T、A、T)治疗破伤风10例,无一例死亡。其中三例为极重型破伤风,即有频繁抽搐、角弓反张,体温高达40。以上并有喉痉挛或早期肺部感染者。现报告如下: 例一:施××,男,15岁。一月前左(足母)趾外伤感染。入院前两天张口困难,背痛、全身不适,次日加重并抽搐数次,当地卫生  相似文献   

12.
[Bittner J et al:Arch Roum Path ExpMicrobiol 39(1):21,1980(英文)]破伤风类毒素是最有效的生物制品之一,其免疫效果早已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中进行自动免疫而加以肯定。若用铝吸附制剂,则其免疫效果更为显著。近20年来,由于不少国家推行破类免疫,而使破伤风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瑞典457名儿童接种破伤风菌苗后血清抗毒素水平及其保护作用。作者将457名儿童分为四组:5,6,10,16岁年龄组。其中,1963~1979年出生的儿童接种非吸附白-百-破三联菌苗,每毫升含20×10~9灭活的百日咳杆菌、30Lf白喉类毒素和5Lf破伤风类毒素。1979年及其后出生的儿童接种0.5毫升磷酸铝吸附白喉-破伤风二联菌苗(DT),含7.5Lf/ml破伤风类毒素和1.0Lf/ml白喉类毒素。于生后第2或第3个月进行首次基础免疫,间隔4~6周进行第2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2批商品人免疫球蛋白制剂中特异性破伤风抗体的效价,并将其结果与间接血凝反应(IHA)和血清中和试验(SNT)结果进行比较.制备抗-人IgG:将人丙种球蛋白FⅡ段  相似文献   

15.
在评价破伤风免疫时,小鼠血清中和试验(NT)能用于研究保护抗体水平,但费时,昂贵,不适于广泛、大批的使用。被动血凝试验(HA)简易、快速、价廉且敏感,适用于  相似文献   

16.
精制破伤风抗毒素(以下简称TAT)在临床上用于5年内未接受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而有发生破伤风危险的伤员。由于TAT是免疫与血清制剂,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偶有血清病样反应或过敏性休克。所以在注射TAT前均应做皮肤试验,皮丘直径、红肿直径大于1cm为阳性,皮试阳性者需脱敏注射。但因脱敏注射全程所用的时间长,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近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通过探索和观察,发现一种简单易行的注射方法,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作者早期的经验表明,鞘内注射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治疗已有严重痉挛的破伤风患者不能降低死亡率,本文报道用此法治疗尚未发生痉挛的早期破伤风患者的结果。作者把97例轻症破伤风患者交替分配到A 组(鞘内注射 TIG)或 B 组(肌注 TIG)。49例为 A 组,48例为 B 组。两组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感染方式和潜伏期基本相同。无一患者以往曾接受破伤风主动免疫。对所有患者给予以下治疗:肌肉松弛剂和镇静剂、抗菌素、伤口洗涤和护理以及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降低破伤风抗毒素皮肤试验(以下简称"皮试")阳性率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多家医院破伤风抗毒素的皮试液浓度和皮试液配制方法,结合相关权威资料和研究进展,分析目前临床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过高,主要是由于皮试液浓度过高,溶媒选择不合理和注射器死腔造成药物吸取量增大等原因造成的,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破伤风的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36例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36例中治愈109例,死亡27例,病死率为19.9%;潜伏期愈短,起病愈急,病型愈重,病死率愈高;早期气管切开,采用肌松剂,机械通气,鞘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以及补充能量,疗效较好。结论:对不典型破伤风的多样化临床表现要有所警惕,正确评估破伤风的预后可指导治疗。除常规治疗外,对重型破伤风要早行气管切开,采用冬眠合剂、肌松剂、机械通气以及鞘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控制肌痉挛,同时应用胃肠外营养(TPN)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在印度,常常在施行外科手术前给患者注射1剂破伤风类毒素(TT),但需注射两剂TT(5Lf,至少间隔6周)才能获得满意的保护水平。本实验研究了手术前注射1剂TT(5Lf)的病人血清抗毒素水平。试验对象是158名等待手术的病人,试验前询问其病史和免疫接种史。手术当日(注射TT后5~13天)采血,血凝试验检测抗体滴度,并作双份样品试验以保证质量控制。结果:免疫史与保护水平在统计学上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