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风燥论治黄褐斑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建功 《新中医》1998,30(7):38-38,40
颜面部黄褐斑是由于体内内分泌因素的失调致色素代谢异常,黄褐素沉积在颜面部的一种病症。笔者近几年从风燥立论辨证治疗本病,收效良好,今结合病例浅谈体会如下。1气阴不足,血虚风燥临床上黄褐斑病人以此型最为常见。尤其是女性病人。此多因工作和生活繁忙,劳逸失调...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中医治疗思路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是常见的面部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俗称“蝴蝶斑”、“孕斑”,多见于育龄妇女,男性少见。其发病机制复杂,多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药、雌孕激素水平增高、内分泌失调、卵巢疾病、激素治疗、血清铜含量异常、酪氨酸功能障碍、皮肤微生态失衡、抗自由基功能下降、营养因素、情志失调及某些慢性疾病等。黄褐斑几乎是所有种族共患疾病,但以有色人种较为多见,其治疗一直是当今医学界与美容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疗效稳定性差,刺激性强,同时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则无以上弊端,特别是对妇女黄褐斑疗效更令人满意。因此,加强中医病机理论和证治规律研究,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揭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机制,开发新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医者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自拟方治疗黄褐斑3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拟方治疗黄褐斑312例李咏梅,陈佳漪,马绍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32)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病因至今不明,常与妇女妊娠、日光照射、内分泌失调、色素代谢等因素有关。1991-04~1995-05笔者应用内服中药...  相似文献   

4.
黄褐斑中医称为"肝斑"、"黧黑斑",俗称"蝴蝶斑"。是常见的获得性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以中青年女性多见。黄褐斑发病可能与"内分泌失调、遗传、药物及化妆品使用、紫外线照射、氧自由基及局部微生态病变等因素有关。皮肤组织学特征为表皮中黑素和色素小体均增加,黑素细胞活性增强。笔者采用中药汤剂配合面部刮痧、治疗本病29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是颜面皮肤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疾病.黄褐斑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妊娠、内分泌紊乱、口服避孕药、镇静药、日晒、遗传、精神因素及某些慢性病等引起,治疗尚无较好方法.我们采用中药内外合治方法治疗女性黄褐斑6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30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邱志强  刘冬梅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00-3100
黄褐斑是颜面皮肤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未明了。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妊娠、内分泌紊乱、口服避孕药、镇静药、日晒、遗传、精神因素以及某些慢性疾病引起,治疗尚无较好的方法。笔者采用中药内外合治方法治疗黄褐斑30例,并与西药单纯治疗15作做对照,疗效满意。现报  相似文献   

7.
浅谈精神因素、神经肽与黄褐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褐斑(melasma)是一种获得性面部色素沉着的皮肤病。临床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少数男性也有惟患。一般无自觉症状,主要影响患者容貌,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烦易怒、月经失调、失眠等症状。通常认为,该病与遗传、内分泌失调、妊娠、性激素水平、氧自由基、紫外线照射、精神因素及避孕药、化妆品等诸多因素相关。 1 精神因素与黄褐斑 以前,学术界一直将内分泌失调、遗传、紫外线照射作为黄褐斑发病的主要原因,病机研究亦多集中在性激素水平、酪氨酸酶活性等方面,对精神因素关注不多。近年来,随着精神神经发病机制趋于完善,生物-心理-社会的全…  相似文献   

8.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其发病原因尚未确定,内分泌紊乱、遗传因素、皮肤微生态失调、紫外线照射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黄褐斑的治疗目前多采用维生素E、大剂量维生素C、外用遮光剂等治疗,疗效欠佳,近年来人们用新兴激光技术治疗,效果亦不理想。我们通过检索近20年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文献及60部古籍专著,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黄褐斑3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褐斑又名肝斑,本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中医学把本病称作“面尘”。笔者采用针灸治疗黄褐斑并与中药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5例,年龄30~40岁,病程2个月~5年。皮损临床表现为淡褐至深褐色的色素斑,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局部无炎症及鳞屑,也无自觉症状。受试者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对药物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不使用其他药物。将45例黄褐斑患者按年龄、病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治疗组30例。  相似文献   

10.
黄褐斑发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影响容貌,且多与妇科疾病、内分泌失调、失眠、慢性肝胆病相关。近年来,我们采用围挂针刺法治疗黄褐斑4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治疗观察45例,均为2008年7月一2010年9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国医堂门诊就诊的黄褐斑患者,全部为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面膜去斑玉容散外敷,配合中药内服调节内分泌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8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采用自制中药面膜祛斑玉容散外敷面部,配合中药内服调节内分泌治疗.对照组59例外用脱色剂10%双氧水涂擦患处,配合内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6%,对照组,有效率64.5%.两组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中药面膜<祛斑玉容散>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2007年3月我们用中药退斑胶囊治疗因内分泌失调所致的黄褐斑180例,并与口服维生素E胶丸治疗的120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黄褐斑俗称蝴蝶斑,近年来发病率较以往明显增高其发病原因和病变机制的研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治疗也无理想的药物和方法,这与临床实际需要极不适应。本文就目前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现状,结合我们的体会,对治疗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同道参考。1现状分析多数学者认为黄褐斑主要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因妊娠、哺乳、使用避孕药、卵巢及乳腺病变、精神情绪改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内分泌失调,使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水平增高,刺激黑色素细胞,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增加。此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如冷冻、激光、磨削、化学…  相似文献   

14.
六味地黄丸逍遥丸并用治疗黄褐斑44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在面颊、鼻和口周大小不一的黄褐色或咖啡色斑,其病多与遗传、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口服某些药物及妊娠等有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六味地黄丸具有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作用,逍遥丸具有降低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色素生作功效。两药合用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9,(12):1740-1744
黄褐斑为中青年女性多见的面部对称性黄褐色色素沉着斑,影响容貌美观,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中医认为本病标在气血瘀滞致颜面部生色沉,本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失调引起。现代医学认为导致黄褐斑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主要的原因有紫外线照射、化妆品、妊娠、内分泌紊乱、种族及遗传等。本文分别从从中医、西医两方面对黄褐斑的机制及治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妇女内分泌失调是妇科临床中较为多见的疾病,好发于青春期和更年期,中年妇女也常见;临床表现主要是月经失调,有的伴有青春痘、黄褐斑、雀斑,有的伴失眠、烦躁易怒、肥胖等。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妇科疾病,如乳腺病、子宫、卵巢肿瘤等。现代医学对这种疾病无特殊疗效药。而中药当归,被誉为妇科良药,为治妇女内分泌失调不可少的主药。当归甘、辛、温,入肝、心、脾经,具有补血养血、和血调经、活血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两种,一种是挥发油性物质,另一种是水溶性生物碱,其水溶性生物碱可兴奋子宫肌,…  相似文献   

17.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以颜面部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损容性疾病,以中青年女性多见.该病不但影响容貌,且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经失调、失眠、心烦等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笔者于2004年1月至2006年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育龄妇女多见,多与妇科疾病及内分泌失调有关,与中医文献记载的"黧黑斑"、"面黯"等相似.中医认为与血瘀、肝郁、肾虚关系极为密切.笔者重用僵蚕为主药自拟消斑汤及外敷方治疗黄褐斑多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解表治疗黄褐斑疗效。方法:以疏肝健脾补肾汤治疗。结果:中药治疗总有效率91%。结论:黄褐斑虽发于颜面,但人体感受外邪或其他原因导致气血失调,导致机体内的不调和因素表现于体表,内服中药标本兼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梅国强运用经方治疗黄褐斑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患者以中年妇女居多,多发于两颧、两颊、鼻周、额头和眼周.西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尤其是和女性的雌性激素水平异常有关,因此月经不调、服用避孕药、肝病、慢性肾病或药物性肝肾损害等都会形成黄褐斑,日晒和精神压力会加重病情,并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