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鼠骶神经根对膀胱功能选择性支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骶神经根对膀胱功能的选择性支配,为临床脊髓损伤(SCI)后的膀胱功能重建及建立实验性人工膀胱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对10只SCI的SD大鼠进行硬膜外S1~S4骶神经根电刺激,记录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变化,同时通过膀胱内插入测压管并经压力换能器记录膀胱内压的变化。结果:SD大鼠的S1~S4骶神经均参与膀胱神经功能支配,其中以S2骶神经最主要,S1、S3骶神经次之,S4骶神经的支配作用最小。结论:不同的骶神经根对膀胱平滑肌的支配效能不同,利用膀胱平滑肌的主要支配神经根进行人工电刺激排尿或通过神经吻合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对提高SCI后的膀胱排尿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常膀胱功能包括贮尿和排尿两方面,是由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相互协同而完成的。膀胱尿道的神经支配包括交感(T_(12)-L_3)、副交感(S_(2-4))和躯体神经(S_(2-4))三方面,并受脊髓、脑桥的调节和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不仅严重损害了病人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而且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了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和/或脊髓)的调节与支配,引起神经性功能紊乱。其中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底器官(膀胱尿道、直肠肛门和性)的功能障碍最为常见。SCI后的膀胱功能,往往依SCI的平面不同而有所差异。圆锥以上SCI占全部SCI的85%,对盆底器官而言属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期多发展成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患者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尿潴留与尿失禁同时存在,尿路感染和膀胱内高压引起的膀胱—输尿管返流,可逆向损害肾脏功能,是圆锥上SCI病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痉挛性膀胱尚可根据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的协同性如何,再细分为协调和不协调两个亚型,以不协调者最为多见。圆锥部SCI占全部SCI的15%,对盆底器官而言属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期多发展成低张力、无反射的弛缓性膀胱,患者贮尿功能良好而排尿功能障碍,尿潴留与尿路感染常见。 据Tanagho(1988)估计,在美国有超过50  相似文献   

3.
下尿路的储尿和周期性的排尿功能依赖于大脑、脊髓和外周神经节的神经通路。脊髓在腰骶段的损伤能够消除自主和脊上神经对于排尿的控制,产生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失协调。脊髓损伤后下尿路的功能障碍部分取决于膀胱传入神经通路的适应性改变。本文综述了脊髓损伤后膀胱传入神经元在免疫组织化学、电生理学及受体表达等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下尿路的储尿和周期性的排尿功能依赖于大脑、脊髓和外周神经节的神经通路。脊髓在腰骶段的损伤能够消除自主和脊上神经对于排尿的控制,产生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失协调。脊髓损伤后下尿路的功能障碍部分取决于膀胱传入神经通路的适应性改变。本文综述了脊髓损伤后膀胱传入神经元在免疫组织化学、电生理学及受体表达等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所致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是医学上一大难题。复发性尿路感染、肾衰竭等并发症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我院 2 0 0 0年 8~ 1 0月对 7例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 ,采用截瘫平面以下的废用神经 ,即支配小腿外侧肌群运动和感觉功能的第 5腰椎 ( L5)、第 1骶椎 ( S1)节段与支配膀胱排尿功能的 S2~ 3 节段的脊神经吻合 ,人工建立体神经 -脊髓中枢 -内脏神经反射弧[1] ,通过触摸腿部控制排尿 ,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第 6胸椎 ( T6)平面以上脊髓损伤所致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病人 7例 ,男 6例、女 1例 ,年龄 2 4~…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患者截瘫平面以下健存的体反射-跟腱反射,通过双侧硬膜内骶神经前根交叉缝合,治疗8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 8例术后膀胱痉挛均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经 1~19个月随访,8例膀胱容量、压力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 双侧骶神经交叉缝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膀胱控制器恢复截瘫犬膀胱功能的尿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膀胱控制器重建截瘫犬排尿功能时的尿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膀胱控制器对截瘫犬排尿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4只健康杂种犬经T10平面造成截瘫后,在双侧S2神经根上植入刺激电极并通过导线与皮下的接收器连接,通过体外发射器进行电刺激,同时作硬膜内S1~S3后根切断。术后每天进行电刺激,观察截瘫犬的排尿情况,并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4只犬均获得电刺激人工控制下排尿,排尿量80~140ml/次,尿流动力学检测证实为刺激后排尿模式。结论:国产膀胱控制器结合骶部神经去传入能很好地重建截瘫犬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8.
Brindley技术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应用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髓以上脊髓损伤患者有85%于伤后出现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增加,反射性尿失禁,出现膀胱贮尿及排尿双重功能障碍。由于易并发尿路感染,加之膀胱内压增高引起尿液的膀胱-输尿管返流,最终造成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的第一位死亡原因[1]。因此重建膀胱功能对脊髓损伤患者十分重要。自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电刺激排尿的研究。1976年英国的Brindley在动物研究成功的基础上成功地将Brindley骶神经前根刺激器应用于人体,揭开了电刺激排尿临床应用的新篇章。Brindley刺激器分体内植入部及体外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新的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应用尿流动力学方法来检测新反射弧建立后对清醒脊髓损伤(SCI)鼠膀胱功能及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性的影响以及可能机理。方法成年雄性大鼠(280~300)g在L4~L6的椎管内行L6腹侧根与L4腹侧根神经端端吻合,保留L4背根来传导来自新反射弧的皮肤传入信号。术后3个月行T9~T10椎间脊髓横断,8周后在清醒状态下检测容量诱发性排尿和电刺激新反射弧皮肤感觉传入区诱发排尿的膀胱压力变化图(CMG)和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EUS-EMG)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 新的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在清醒状态下电刺激L4皮区可以诱发排尿,和不用电刺激的容量诱发性排尿(VEMR)相比排尿量增加、排尿压提高、排尿开放压提高,而残余尿减少,排尿效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EUS的肌电频率明显降低。结论 新反射弧建立后使 SCI鼠的排尿功能发生显著改变。电刺激反射弧的皮肤感觉区可以收缩膀胱逼尿肌使膀胱内压升高并同时使尿道外括约肌肌电频率下降,CMG和EUS的多项参数均有改善。逼尿肌-外括约肌不协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骶椎管病变导致神经原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对 1989~ 1999年收治的 30例患者行尿动力学和腰骶椎管磁共振 (MRI)检查并手术治疗。 结果 发现脊髓栓系综合征 (TCS) 2 7例 (90 % ) ,其中合并腰骶脂肪瘤 15例 ,脊髓脊膜膨出 5例、错构瘤 1例、双脊髓畸形 1例、结构正常 5例。椎管内占位 3例。按病因手术治疗 ,术后平均随访 2 7.5个月 ,排尿恢复正常 9例、好转 18例 ,膀胱剩余尿恢复正常 5 /10例 ,好转 2 /10例。逼尿肌无反射好转4/7例 ,低顺行性膀胱好转 2 /8例。 结论 神经原性膀胱应作腰骶椎管检查 ,以便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重建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将Beagle犬L6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的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术后8个月,在破坏S1~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肌电图及尿流动力学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等检查:对1例L1压缩性骨折伴截瘫患者行右侧T11与S2前根经腓肠神经移植硬膜内吻合术。结果:2只犬在术后8个月时电刺激截瘫前和截瘫后左侧L6后根、神经吻合口近端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尿流动力学检查,当刺激开始时逼尿肌压力和膀胱内压均迅速上升,而腹内压增加幅度较小,刺激中止后膀胱内压迅速下降;膀胱注射HRP后48h实验侧L6脊髓节段前角中发现HRP标记的大神经元细胞。临床1例患者术后55个月时随访,膀胱充盈后可产生自控性排尿,尿流动力学显示排尿完全是由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引发。结论:利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体反射建立人工反射弧通路是成功和有效的,可恢复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自控性排尿。  相似文献   

12.
<正>应用躯体神经-脊髓中枢-内脏神经重建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SCI)后膀胱排尿功能已获得实验和临床证实,大多数学者采用硬膜囊内将支配膀胱的S2神经根与躯体神经根吻合,文献报道~([1~3]),75%(9/12)~88%(81/92)的患者效果良好。但这种切开硬脊膜进行神经根吻合的手术方法创伤大,操作复杂。本研究对Beegle犬采用硬膜外神经根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排尿反射弧,并进行尿动力学检测,  相似文献   

13.
腰骶神经吻合后影响膀胱神经修复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骶髓圆锥、骶神经、盆神经完全性损伤的病人 ,膀胱完全脱离了骶髓运动和感觉神经的支配而形成一自律性器官称为自主性神经原性膀胱 (autonomousneurogenicbladder,ANB)。任何疾病破坏了骶髓或者造成骶神经、盆神经广泛性破坏 ,即可导致自主性神经原性膀胱 ,因其排尿中枢或者其传出支受损而失去排尿反射 ,产生尿潴留和失禁性溢尿。这类病人虽经康复训练也永远不能建立起反射性排尿 ,因而它可进一步引起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大小便失禁、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等许多并发症 ,这是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2周后进行膀胱尿动力学、肌电图测定。结果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舒缩曲线大部分可见规律性变化,波形均匀一致;同时膀胱最大容量增加,内压降低,顺应性升高;而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无上述变化。结论光感基因可以调节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利用腹壁反射可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神经传导通路,通过再生到盆神经的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可实现膀胱的神经再支配,探讨通过刺激下腹壁,该人工膀胱反射弧产生控制性排尿的神经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6只SD大鼠,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右侧T13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自体移植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3后根完整,经一段时间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膀胱反射弧。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horseradish,HRP)逆行追踪标记技术,用微量注射器在双侧膀胱壁上各注射30%HRP 5μl,动物存活60h后经升主动脉灌注杀死。切取T11~L1及L4~S4节段脊髓,冰冻切片后利用TMB法进行呈色反应,观察切片内HRP标记细胞形态及分布情况。结果大鼠膀胱平滑肌注射HRP后,实验侧T13脊髓前角及双侧L6~S4节段脊髓中间带外侧核区有HRP标记阳性细胞,而对照侧T13脊髓前角未发现HRP标记细胞。结论腰骶髓截瘫平面以上的躯体运动神经轴突可长人膀胱平滑肌内副交感冲经节细胞,并由此传递躯体反射冲动到膀胱平滑肌。利用“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人工反射弧,对实现SCI患者膀胱控制性排尿功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同时重建膀胱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恢复膀胱生理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8只1岁龄雄性Beegle犬,体重7~12kg,以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于椎管内硬膜外将实验侧L7前根中枢端与S2前根远端、L7后根中枢端与S2后根远端分别吻合,同时重建膀胱感觉与运动功能;对照侧不作任何处理。术后经12个月神经再生后,锐性毁损S1~4节段脊髓制备完全性截瘫模型,于截瘫前、后分别进行膀胱内压(串刺激参数为强度300mV、脉冲宽度0.3ms、刺激频率20Hz,持续5s)和神经电生理(单刺激参数为强度300mV、间期0.3ms)测定。截瘫后饲养3个月,观察动物排尿情况。处死后取吻合节段神经根观察神经生长情况。结果 8只Beegle犬存活7只。截瘫后连续观察3个月,犬最初呈尿失禁,尿频淋漓,1个月后渐能控制排尿,排尿间期无尿频淋漓。3个月内3只存活犬有不同程度尿路感染,服用诺氟沙星1~3次控制感染。截瘫前、后实验侧S2后根膀胱内压升高为(1.00±0.13)kPa和(0.90±0.12)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瘫前对照侧S2后根膀胱内压升高为(1.90±0.10)kPa,明显高于实验侧截瘫前、后膀胱内压(P0.01)。截瘫前、后实验侧均能在S2前根记录到动作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波幅分别为(0.68±0.11)mV和(0.60±0.08)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瘫前在对照侧S2前根记录到的动作电位波形与截瘫前实验侧相似,但波幅(1.21±0.13)mV明显高于截瘫前、后实验侧波幅(P0.01)。组织学观察示L7前、后根的神经纤维均已通过吻合口部长入S2神经前、后根。结论犬SCI平面以下的骶神经前、后根与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可以重建膀胱的生理排尿反射弧,恢复SCI后弛缓性膀胱的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10月~2013年7月收治共收治外伤行脊髓损伤病人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21~64岁,平均40.2±4.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训练;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方法留置尿管及进行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经过3~10次生物反馈训练(平均5.9次),其拔除尿管时间、拔除尿管例数自主排尿、一周后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疗效判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法能有效提高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以颈髓、腰髓、胸髓恢复较好,马尾及骶尾髓损伤效果差。  相似文献   

18.
应用膀胱控制器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众多的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方法中,以Brindley等1976年创用并发展的应用膀胱控制器重建膀胱功能,即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排尿(SARS)疗效最好,至1999年已应用约1200余例。膀胱控制器结合骶神经后根切断去传入除了可以增加膀胱的顺应性和贮尿容量,获得电刺激下可控制性排尿,还可以显著改善病人的排便功能,男性病人可获得电刺激下持续性的阴茎勃起,从而重建了性功能。我院骨科于1999年5月为1例T_(7-8)骨折脱位并完全性截瘫的女性病人施行了国内首例膀胱控制器植入术。术后获得电刺激下可控制性排尿,彻底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骶椎管病变导致神经原笥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9~1999年收治的30例患者行尿动力学和腰骶椎管磁共振(MRI)检查并手术治疗。结果 发现脊髓栓系综合征(TCS)27例(90%),其中合并腰骶脂肪瘤15例,脊髓脊膜膨出5例、错构瘤1例、双脊髓畸形1例、结构正常5例。椎管内占位3例。按病因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排尿恢复正常9例、好转18例,膀胱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尿流动力学分析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评估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8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反射、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等指标.结果 80例中64例(80%)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22例,失调42例;16例出现逼尿肌无反射(20%),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4例,失调4例,去神经化8例.80例中16例(2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增加,64例(8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下降.结论 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大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仍有部分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并根据尿道括约肌功能进一步分为数种亚型.尿动力学检查在胸腰段脊髓损伤中明确了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