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难经》为我国著名的古医籍,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分别从①强调双手协同针刺时左手的作用;②针刺深浅要适应四时季节;③阐发了经脉迎随补泻法;④强调营卫补泻法;⑤倡导“刺卫不伤营,刺营不伤卫”五方面对《难经》的针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
补泻刺法是传统针刺手法中的精华,早期中医经典《内经》《难经》对此记载颇丰。本文从补泻刺法的原则及内涵和操作时的刺激部位、手法、时机3个关键因素等方面对两部经典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进行梳理和比较。基于原文的客观分析,发现《内经》与《难经》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在上述各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从而推断两者可能是出自我国早期不同医学学派的针刺补泻理论。  相似文献   

3.
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窦汉卿倡导针法,对针刺补泻方法论述详实,对后世针刺补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对其学术思想的探源,认为其理论主要来源于《素问》和《难经》。同时根据窦汉卿《针经指南》对其针刺补泻进行分析论证,凝练针刺补泻特色,以期为针刺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王传乐  李志刚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13-1015
《难经》针刺补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四时、五行、经络、腧穴和营卫气血等基础上的,针刺补泻的目的是治未病。具体针刺补泻方法有:根据时间确定补泻、根据五行生克确定补泻(包括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南补北法)、根据经脉运行方向确定补泻、根据营卫深浅确定补泻等。《难经》中所蕴含的针刺补泻思想和方法,对于针刺补泻理论研究及提高临床疗效都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寿康 《中国针灸》2003,23(12):725-727
以《灵枢·九针十二原》《难经·七十二难》等篇为据 ,说明在《内经》《难经》中 ,迎随不是某一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 ,只是一切针刺补泻法的代称和原则。对于迎随 ,后世大多宗于《难经》 ,发展为深浅迎随、针向迎随、流注盛衰时间迎随、补母泻子迎随等。现代多以针向迎随为补泻 ,但在临床上很少单独用。针向迎随在理论上不符合《灵枢》本义 ,在临床上只能在四肢穴作行气法用 ,没必要作为一种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存在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与《难经》认为针刺深浅不可一成不变 ,临床中亦不可不慎 ,针刺深浅须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同时还要考虑施术部位。对王泽涛教授就两书中关于针刺深浅学术思想的论述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7.
王泽涛  周君 《中医药学刊》2004,22(7):1189-1191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灸学贡献9个方面,即:首次提出奇经八脉;首次提出八会穴;首次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首创“补母泻子”的针法;首创“泻南补北法”,首次提出手少阴心经原穴;最早阐明俞募穴治病机理;提倡分清营卫,方可针刺补泻;强调针刺时双手配合。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泽涛教授论《内经》与《难经》针刺深浅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与《难经》认为针刺深浅不可一成不变,临床中亦不可不慎,针刺深浅须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同时还要考虑施术部位。对王泽涛教授就两书中关于针刺深浅学术思想的论述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历代营卫补泻针法的整理和对比分析,总结了《内经》营卫补泻法、《难经》营卫补泻法、李梴营卫补泻法、杨继洲营卫补泻法的操作要领和特点。认为在现代的临床实践中应继承传统古代针法,并对历代著作论述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保持古代针法的原貌,结合临床实际,发挥古代针法技术的作用,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现代针灸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冯文战  张传涛  王幸栓 《河南中医》2019,39(12):1789-1791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脉法》《五十二病方》的"灸"到《黄帝内经》《难经》丰富的刺法,治疗方法的理论及工具日渐丰富。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的医疗是继承了前人的经络及针、灸成果,当时存在烧针、温针、灸、刺穴位等多种治法,尤其是"烧针"一法,在治疗伤寒时经常被使用。仲景作为经方一派,对经络及刺、灸等方法也有继承和发展,针药并用,论述了疾病从经络入脏腑的发病规律,并在治疗伤寒和杂病中应用了刺、灸方法。但对于仲景时代广泛应用"烧针""温针"治疗伤寒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探讨肝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会引起人们的情志变化,本文利用中医的基本观点和肝的特性,探讨肝气郁结所导致的多种脏器疾病发生的机理,详细探讨肝郁的各种影响提出治疗要兼顾情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