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老年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收集5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同时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评分(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分(ADL)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24h收缩压变异性显著增加(14.58±4.39 vs.10.58±3.71,P=0.000);24h舒张压变异性显著增加(13.58±3.92 vs.9.12±3.15,P=0.000)。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24h收缩压变异性与MMSE和ADL显著负相关(r=-0.258和-0.214,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老年患者24h收缩压变异性增大,且可能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0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110例和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检测3组血压变异性、D‐二聚体、vWF、P‐选择素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血压变异性、vWF、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5),3组24 h SBPV与vWF、P‐选择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使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激活,产生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血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血管性痴呆(VaD)患者的血脂特点。方法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对2003年5月至2004年12月我院记忆障碍专科门诊50例AD患者、42例VaD患者和50例非痴呆老人(对照组)进行血脂检测,并 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D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VaD组的TC、TG、和LDL-C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但两组HDL-C水平没有明显差别;AD组和VaD组 TC水平没有明显差别,但是,AD组HDL-C和LDL-C水平均高于VaD组,而VaD组TG水平却明显高于AD组。结论血清高胆固 醇是AD和VaD共同的危险因素,AD患者的HDL-C和LDL-C增高更显著,而VaD患者的TG增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VaD)的关系。方法选取83例VaD患者作为观察组和81例非痴呆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MTHFR基因多态性、Hcy浓度、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VaD患者痴呆程度,对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MTHFR基因TT纯合子在观察组VaD患者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THFR基因C、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D患者的血浆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血清叶酸与维生素B1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VaD患者的血浆Hcy水平随着痴呆程度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患者血浆Hcy水平与自身痴呆程度呈正相关(r=0.452,P0.05),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246,P0.05)。结论MTHFR基因C677T突变及高水平Hcy与VaD的发生、发展相关,高Hcy血症是VaD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脉压变化的特点。方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346例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高血压组(A组)186例,年龄60~79岁;高龄老年高血压组(B组)160例,年龄80~99岁。分析2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24h平均舒张压(24hDBP)高龄老年高血压组低于老年高血压组(P0.001)。老年高血压组和高龄老年高血压组24h动态脉压(24hAPP)分别为(62.06±11.79)和(66.73±11.45)mmHg。日间平均压(dABP)老年高血压组高于高龄老年高血压组(P0.01)。24hAPP老年高血压组低于高龄老年高血压组(P0.001)。老年高血压组和高龄老年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82.80%和90.63%。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24hAPP呈现增高趋势。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且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增龄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危险因素,观察VCI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记忆障碍门诊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3月后行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及头颅MR(包括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扫描)检查,根据认知评定结果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对照组)、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组和血管性痴呆(VaD)组。分析各组基本临床资料及额叶、颞叶、顶叶、丘脑、海马、后扣带回的灌注特点。结果共纳入对照组30例,VCIND组21例,VaD组21例。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低于VCIND组及VaD组(P <0.005)。HbA1C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05)。VCIND组右侧额颞叶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右侧后扣带回的达峰时间(TTP)大于对照组(P <0.005),VaD组双侧额叶、右侧颞叶、左侧顶叶、双侧后扣带回的MTT值大于对照组及VCIND组(P <0.005),VaD组双侧海马的MTT及TTP值大于对照组(P <0.005),VaD组左侧颞顶叶、双侧海马的相对脑血流量、相对脑血容量小于对照组(P <0.005)。结论高水平的HbA1C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VCI患者存在脑灌注减低,早期以额叶、颞叶及后扣带回的轻度灌注损伤为主,后期损伤程度加重,海马等区域逐渐受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脑心通胶囊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从三个分中心招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24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21例,其中无痴呆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45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76例;对照组120例,其中VCIND患者44例,VaD患者76例。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每日口服3次,每次4粒;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每日口服3次,每次4粒,连续服用3月。比较不同阶段的VCI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变化。结果治疗组VCIND患者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VaD患者治疗后MMSE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L评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能够改善无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vessel disease,CSVD)血管性痴呆患者及非痴呆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的变化。方法选择2015-01—2016-12在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5例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设为血管性痴呆组(VD组),35例认知功能正常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CRP、hs-CRP、IL-6水平。结果血管性痴呆组血清CRP、hs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RP、hs-CRP、IL-6均升高,可能与血管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压变异性。方法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发作短暂性脑缺血组(A)患者51例和对照组(B)56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对比2组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脂血症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较B组24h收缩压平均值(SBP)、24h舒张压平均值(DBP)、白昼(d)、夜间(n)收缩压平均值(SBP),白昼(d)、夜间(n)舒张压平均值(DBP)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较B组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变异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发生脑微出血的相关性。方法经头颅MRI证实患有LI的高血压患者82例,其中经头颅SWI检查发现并发脑微出血(CMBs)患者47例,无CMBs患者(对照组)35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间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h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差异,分析CMBs数量与24hSBP、24hDBP、24hSBPV、24hDBPV的相关性。结果 CMBs组24hSBP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24hSBP、24hDBP、24hDBPV无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MBs组CMBs数量与24hSBPV、24hDBPV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性LI患者血压变异性升高与并发脑微出血相关,血压变异性升高可能是高血压性LI患者并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系列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的认知损害特征。方法入选SIVD患者53例,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老年人25例为正常对照组。SIVD患者按照认知损害的诊断标准分为血管性痴呆(VaD)组27例和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VCIND)组26例。进行MMSE及血管性痴呆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视空间结构及执行功能5个认知域在内的神经心理学测试,确定VCIND患者受损的认知域。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aD组患者各项量表测试均严重受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VCIND组患者MMSE、数字倒背评分下降,连线测验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VaD组与VCIND组相比,上述各项均受损严重,其中单词回忆、连线测验、画钟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SIVD患者同时存在多个认知域损害,以执行功能、注意力损害较为突出,记忆、语言受累相对较轻;②VCIND患者表现为执行功能、注意力受损,程度均低于VaD组,晚期VaD患者全面认知功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睡眠障碍性呼吸对老年脑梗死血压变异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06-2019-09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住院就诊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26例。按照入院时及入院72 h NIHSS评分结果,按照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进展组和对照组。入院后完成多导睡眠监测及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变异性及预后的差异,并分层分析不同睡眠紊乱指数下的血压变异性差异。结果进展组与对照组SE、TST、S3+S4/%、REM期睡眠比例及RDI、AHI、收缩压标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睡眠呼吸紊乱指数组与对照组比较,高收缩压标准差、非杓型比例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睡眠紊乱指数是预测睡眠障碍性呼吸老年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可靠指标,原因可能与睡眠影响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压变异性对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及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3-02-2014-10收治7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进行分组。对比2组DBPsv、DBPsvmax、SBPsv、SBPsvmax等血压变异性指标并结合血压变异性对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施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DBPsv、DBPsvmax、SBPsv、SBPsvmax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sv、DBPsvmax、SBPsv、SBPsvmax指标与患者预后之间密切相关(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对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预后有不利影响,临床治疗过程中维持稳定血压是关键,相应护理措施的施行也应以此作为重点,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降压对老年高血压及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探讨高血压不同病理状态下HRV变化的差异。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及合并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组)患者各33例为观察对象;同期健康老年人自愿者(健康对照组)27例,测定降压治疗前后不同血压水平下心率变异性参数的变化。结果降压治疗前高血压并脑梗组和高血压组心率变异性的各时域指标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小,其中高血压并脑梗组较高血压组减小更明显,但2组比较仅SDNNI和RM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治疗后无论高血压组或高血压并脑梗组各时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第2次降压较第1次降压后各组各时域指标增高更明显。第1次降压后和降压前比较,各时域指标仅高血压组SDANNI和PNN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降压后和降压前比较,高血压组SDNN、SDANNI和PNN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并脑梗组SDNN和PNN50亦有显著差异;第2次降压后与第1次降压后比较,仅SDNN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及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合理降压治疗可部分提高不同病理阶段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栓塞致缺血性卒中(CIS)患者的短时血压变异性与患者临床早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5年3月-2018年7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非心源性栓塞性CIS患者120例,采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监测所有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并计算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指数,使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所有患者的近期神经功能转归,根据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进行分组,甲组患者98例,乙组患者62例。采用多变量Logistic方法分析患者短时血压变异性和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乙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发生情况、是否合并感染和急性期服用降压药以及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2=-2.014、4.255、30.754、15.190、-10.345,P <0.05)。甲乙两组患者相比,甲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最大最小值、连续变异性参数和连续变异性参数最大值与乙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日间平均动脉压和夜间平均动脉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收缩压、年龄、基线NIHSS评分、患者合并感染和连续变异性参数均为与患者近期转归不良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期非心源性CIS患者的短时血压变异性与患者的近期功能转归不良呈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压节律变化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1-09—2013-05经过认知功能障碍量表确定后的110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分别为单纯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对照组)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合并高血压组(观察组),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MoCA量表等测评,并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合并高血压组分成杓型、非杓型、超杓型和反杓型,观察总体认知功能和认知阈情况。结果对照组非杓型发生率23.64%,杓型发生率50.9%,血压变异率为8.92±2.36;观察组非杓型发生率56.36%,杓型发生率18.18%,血压变异率为7.81±1.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和非杓型、超杓型和反杓型在执行能力、记忆能力和注意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和超杓型和反杓型在执行能力、记忆能力和注意能力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SBP、NSBP分别为(123±3.13)mmHg、(107±4.15)mmHg,观察组DSBP、NSBP分别为(145±4.72)mmHg、(121±3.14)mm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节律变化能明显影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执行功能、延迟回忆和注意影响上,以非杓型血压节律最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与腔隙性梗死的关系。方法动态血压监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隙性梗死患者(CLI组)及单纯原发高血压患者(EH组)的血压,计算出AU。结果合并腔隙性梗死患者24h收缩压AUC(24hSBP-AUC)、24h脉压AUC(24hPP-AUC)、夜间收缩压AUC(nSBP-AUC)及夜间脉压AUC(nPP-AUC)均较EH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UC增高可导致腔隙性梗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D)患者痴呆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相关性,探讨Hcy、hs-CRP和D-二聚体在血管性痴呆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和血管性痴呆组,用散射比浊法检测每份样本中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采用荧光标记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Hcy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管性痴呆组Hcy、hs-CRP、D-二聚体浓度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提示,HsCRP、Hcy与MMSE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性。D-二聚体水平与MMSE评分无相关性。结论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参与了VaD的发病机制。血管性痴呆严重程度与Hcy和Hs-CRP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34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和40例对照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MMSE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MMSE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语言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以及短时记忆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P<0.01), 语言复述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图形描述能力较对照组明显衰退(P<0.05),而物体命名和阅读理解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DL量表检测表明VaD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明显衰退.结论 血管性痴呆病人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的障碍, 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能力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a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67例脑梗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包括55例VaD组和212例非VaD组,运用f检验、χ^2检验和Logisf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VaD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低教育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脑卒中病史、多发性梗死、白质疏松、颞叶梗死在Va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痴呆。经多因素Logisfic回归分析证实高血压、白质疏松、多发性梗死、糖尿病和年龄在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是VaD的相关因素,并且其相关程度依次递减。结论:VaD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予以针对陛预防和及时的治疗,以便减少或延缓V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