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结果,在于创造两个条件:第一,以透热,冷凝,或光凝使能形成视网膜脉络膜粘连。第二、巩膜和脉络膜的有效压陷,使它们与脱离的视网膜靠拢。所用压陷方法有:聚乙烯管外植,银充填,羊膜球后植入人体组织及硅海棉外植,以及硅钮扣兜带等。Schepens 等(1972年)介绍了一种垂直兜带式黄斑扣摺术,对封闭黄斑裂孔效果良好,手术的  相似文献   

2.
徐艳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3):272-273
目的探讨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例患者中2例视网膜脱离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均转外院手术治疗。2例脉络膜新生血管伴发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随访6-12个月,视力恢复0.8-1.0(矫正)。结论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病因复杂,应在明确病因情况下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超声诊断意义,采用法国光太Cinescan眼科专用A/B两用超声波扫描仪,对12例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均在玻璃体暗区前部见到形态不一的半环状或球形回声带,其中5例为多个半环状强回声带;4例为单球形或双球形强回声带;3例为局部扁平状强回声带。表明超声波检查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报告2例脉络膜肿瘤典型的误诊病例,1例是将良性脉络膜肿瘤疑以恶性误将眼球摘除,另1例是将恶性脉络膜肿瘤误诊为视网膜脱离加以抗脱离施行手术冶疗而导致失败。本文提示:当发现眼底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时,在未找到裂孔及其它继发原因时,尤其要引起高度警觉。必须以荧光素造影为依据,借助CT扫描,辅以其它特殊险查,予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基本上明确其性质,达到采取正确的诊疗措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 自发性视网膜下出血较为少见,且难以诊断.Bloome等以巨大自发性视网膜下出血报告了8个病例,其中两例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1972年以来我院遇到两例,其中1例也以“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误诊摘除眼球,这种沉痛教训,应引以为戒。病例简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CT(multi-detectorrow CT,MDCT)和MRI对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10月期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送至我院检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查的45例(47只眼)视网膜脱离患者的MDCT或MRI图像,其中16例(17只眼)经MDCT诊断,29例(30只眼)经MR诊断;45例(47只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中的32例(33只眼)经手术证实,13例(14只眼)经其它临床相关检查得到验证。结果 MDCT或MRI图像上可见到脱离的视网膜与眼球后壁之间的积液征象。在所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中,单纯视网膜脱离21只眼;伴有其它相关征象的26只眼。伴出血者20只眼、伴钙化者6只眼。其中,脉络膜骨瘤3只眼、脉络膜黑色素瘤5只眼。结论 MDCT成像速度快、对钙化病灶显示敏感;MR无辐射,软组织分辨力高,对出血及小范围视网膜脱离显示敏感;二者对视网膜脱离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医生可根据不同患者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7.
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属于特殊类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 ,过去常被忽视 ,并且常规的巩膜外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低。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1月 ,我院对 2 4例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itreoretinalsurgery ,VR术 )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行VR术的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患者 ,共 2 4例 2 4只眼。男 19例 ,女 5例 ;年龄 19~ 70岁 (…  相似文献   

8.
葡萄膜渗漏又称葡萄膜特发性浆液性脱离,或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征。Schepens及 Brockhurst 于1963年首次报告以后,相继有多篇报道,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征、病因探讨、病理表现、视网膜下液的分析、治疗效果等。国内也曾报道本病的手术治  相似文献   

9.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是位于眼底后极部的错构性血管瘤,常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而使视力下降.我院于2005年4月至2006年10月运用巩膜外冷凝排出视网膜下液术联合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合并有球形视网膜脱离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屏障功能失常,形成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浅脱离.笔者近年来以复方血栓通胶囊为主药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73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非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原发性或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视网膜复位手术28例,一次性成功者25例(89.3%),失败3例(均为行外加压手术者);术后第1天眼压为10~46(28.1士6.5)mmHg,术后1周眼压为(18.9士7.2)mmHg,最后复诊时眼压为(17.6士6.2)mmHg;再行抗青光眼手术者10例(35.7%);术后脉络膜出血2例,渗出性脉络膜脱离2例.结论:此类病人开角型青光眼比例较高,外伤及手术是重要原因;手术治疗成功率与普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无明显差异;提倡玻璃体切割 硅油填充或放液 注气 冷冻 加压(DACE)的手术方法;脉络膜易受累,即术前脉络膜脱离,术后脉络膜出血及渗出较易发生;术中术后应密切注意眼压;术后视力恢复较差,可能与原发青光眼/眼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22只眼)视网膜脱离患者的MRI图像特征。结果部分性脱离19只眼,完全性脱离3只;病变信号强度T1WI表现为等略高信号(18/22)为主,3只眼表现为较低信号,T2WI信号均呈高信号,其中1只眼可见分层;合并脉络膜脱离2例,合并晶状体脱位1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伴继发性视网膜脱离1例,视网膜脱离伴出血1例。结论视网膜脱离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伴有出血时可见分层现象,MRI对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脉络膜脱离复位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手术时机。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20例(20只眼)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临床资料,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尽快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放脉络膜上腔积液,硅油填充或膨胀性气体填充,全部联合巩膜扣带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手术复位率为100%(20/20),20只眼术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为0.1至0.3,其中16例术后视力≥0.12。结论:对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脉络脱离复位术,有利于减少PVR的发生和提高手术复位率,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脉络膜脱离是内眼手术后并发症之一。由于病灶不仅位于脉络膜,同时包括睫状体,故Duke-Elder建议改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作者同意这个观点。现将我院在1978、1979两年间遇到的3例抗青眼外引流手术后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FP-7 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后视网膜脉络膜脱离的原因、诊治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 报告1例FP-7 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后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脱离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其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总结处理该并发症时的注意事项.结果 该患者行抗青光眼术后第3天发生视网膜脉络膜脱离,可能与眼压改变、右眼外伤史、多次手术治疗史及年龄较大等因素有关;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包括全身应用甲泼尼龙琥玻酸钠、局部应用激素及抗生素类滴眼液,术后第6天患者视网膜脉络膜脱离自行恢复,达到解剖学复位.结论 对于已接受多次手术治疗的患者,在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后因低眼压而出现脉络膜视网膜脱离,应尽早进行药物保守治疗,仍有可能实现视网膜解剖学复位;同时需全面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尽量避免过早手术造成的二次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进一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5例(7只眼)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征,分析其改变。结果:①FFA:5例(7只眼)均发现后极部多处色素上皮脱离(PEDS)病灶所致的荧光渗漏点,晚期该渗漏部分融合,并向神经上皮下渗漏。②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动脉充盈不良,其邻近的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成强荧光,中晚期可见多发性色素上皮脱离及渗漏点。③OCT:视网膜神经上皮呈穹窿状隆起,下方为低反射暗区,其中可见色素上皮脱离腔。结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存在脉络膜循环障碍,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继发性改变,该病可能是一种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可参考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1963年sehepens和Brockhurst首先报道并命名了脉络膜渗漏,亦称自发性浆液性脉络膜脱离。手术后或外伤所导致的脉络膜渗漏时有报道,但自发性脉络膜渗漏临床上比较罕见,Sehepens在9年内发现了17例,国内付守静曾报道14年发现了20例,其他文献偶有报道。2000年9月在我院门诊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刘XX,男,32岁,湖北宜昌人,农民。因左眼术后半年视力不恢复,右眼视力下降月余而来我门诊就诊。患者于2000-04月某天突感左眼视力  相似文献   

18.
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337例(378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8例(1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10眼)发生脉络膜脱离的患者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例(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6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1眼);年龄51~73岁,平均(65.25±5.58)岁;8例患者中1例患有原发性高血压,4例患有2型糖尿病,其中3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3例(4眼)术前用药物将眼压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22.38~24.38 mmHg),5例(6眼)在高眼压(35.76~50.10 mmHg)下手术.脉络膜脱离发生时间1~11d,平均(5.25±2.2)d.6眼经药物保守治疗后,浅前房恢复时间为5~10 d,平均(7.5±1.04)d,4眼经手术治疗后,浅前房恢复时间为术后1~6 d,平均(3.67±1.45)d.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发生与术前高眼压、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尽量降低术前眼压,避免和减轻术中眼压骤降情况,术毕时形成前房,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术后应用皮质激素和睫状肌麻痹剂,避免精神紧张,可能是预防青光眼滤过术后的脉络膜脱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不同溶剂的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 tPA) ,对于不同脱离时间的视网膜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经外路显微手术方法 ,将Healon注入脉络膜视网膜下腔 ,制作出 30只脉络膜视网膜脱离兔眼模型 ;将不同剂量、不同溶剂的r tPA注入不同网脱天数的玻璃体腔内 ;用ERG、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方法测定实验效应 ;用正交设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结果 :脱离的视网膜对r tPA的毒性耐量明显降低 ,且脱离的时间越长 ,视网膜对r tPA耐量越低 (P <0 .0 1) ;不同的溶剂亦对这种耐受性有较明显的影响 (P <0 .0 5 )。结论 :脱离状态的视网膜对r tPA的毒性耐量降低 ,临床应用中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青光眼术前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UBM(Humphrey 840型,扫描频率50 MHz,扫描深度范围5 mm×5 mm)对96例96只眼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经药物降压后常规进行术前检查。结果:睫状体多发性囊肿4例4只眼(4.1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4例24只眼(25.00%)。睫状体囊肿表现为睫状体交界处大小不一边界清楚,壁薄,腔内少或无内回声反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表现为巩膜与睫状体脉络膜之间存在一无回声区,睫状体平坦部层间分离,与巩膜和脉络膜之间的无回声区沟通,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患眼的前房深度(1664±421μm)与对侧健眼的前房深度(2443±36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UBM检查可发现睫状体部位的细小肿物,区分肿物性质,并提供其部位、大小,有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UBM还可发现术前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揭示手术前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原因,以指导青光眼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