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联合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各类需要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患者50例,分别在服药前,服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及第30天对患者的血浆PC:A、PS:A及INR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抗凝稳定后在不同抗凝强度下血浆PC:A和PS:A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口服华法令患者不同监测时间组的PC:A和PS:A均低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服药后第3~15d的血浆PC:A、PS: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此时的INR尚未达到治疗范围。并且抗凝强度越高,患者的血浆PC:A和PS:A下降越明显。结论口服华法令患者的血浆PC:A和PS:A降低,而且体内抗凝功能的下调先于凝血功能的下调,使得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因此,对口服华法令患者除监测INR外,还应同时监测其血浆PC:A和PS:A,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PC)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1979年Wang等[1]首次从前列腺组织中纯化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患PC时,血中PSA明显升高PSA是目前诊断PC的一种有效标志物.本文应用ELISA法检测了490份血清中PSA含量,对其中6例PC患者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PSA对PC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定以及高危人群的筛查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材料和方法一、检测对象健康男性203例(年龄>50岁),经查体无消化、呼吸、血液及泌尿系统疾病。前列腺癌患者50例和前列腺增生患者179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血浆蛋白C(PC)和蛋白S(PS)活性水平,探讨它们对DVT患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凝固法在Coulter Acl-Futura-plus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30例DVT患者及24例正常对照组血浆PC、PS活性。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较PC、PS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PC、PS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C、PS活性测定对DVT病人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是依赖维生素K合成的糖蛋白,肝脏是其主要的合成场所,是机体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76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浆PC、PS的活性以及血清丙氨酸氧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进行检测,观察其活性的变化,探讨PC及PS活性在丙型肝炎患者中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dulin,sTM)及蛋白C(pro-tein C,P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20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sTM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活性。结果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浆sT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浆P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术后血浆sTM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血浆PC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系统的激活,并随手术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血清Ⅰ和Ⅲ型前胶原(PCⅠ、PCⅢ)对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不同构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40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PCⅠ、PCⅢ浓度;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各结构指标,据此将高血压组分为正常构型组(25例)、向心性重构型组(43例)、向心性肥厚型组(40例)和离心性肥厚型组(32例)4个亚组。结果 ①高血压组的血清PCⅠ和PCⅢ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不同左心室构型组间,血清PCⅠ和PCⅢ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者在不同构型间升高的情况有所不同。血清PCⅢ水平在向心性与离心性肥厚组是著升高。但两肥厚组间无显著差异,而血清PCⅠ水平在离心性肥厚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高血压正常构型与向心性重构型组的PCⅠ水平虽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②血清PCⅠ和PCⅢ均与左室质量指数、左心室室壁相对厚度、富间隔厚度和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血清PCⅠ与PCⅢ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PCⅠ和PCⅢ水平升高均与高血压病左心室重构有关,临床上检测血清PCⅠ和PCⅢ水平有助于尽早发现高血压病左心室重构,并为逆转左心室重构提供客观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对1例APS患者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和抗凝血酶活性;用ELISA方法测定PC、血浆纤溶酶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2-抗纤溶酶抗原和抗心磷脂抗体(ACA)。活化蛋白C抵抗(APC—R)检测结果以受检者血浆加入APC后的APTT与未加APC血浆的APTT的比值表示,比值〈2.0时为APC-R阳性。狼疮抗凝物质(LA)检测使用以dRVVT为基础的商品化试剂盒。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PC的基因及FV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的突变。结果:本例患者LA和APC—R阳性,PC:A降低,PC抗原量增加,其他结果正常.PC基因所有外显子测字结果正常,FV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未检出。结论:LA可能通过抑制PC途径导致患者发生血栓,联合检测ACA、APC-R、抗凝蛋白抗原及活性有利于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聚髌器(NT—PC)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7~2002年间采用NT—PC治疗髌骨骨折的48例患者进行4个月~3年的随访,根据陆裕朴等提出的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对横行骨折、髌底骨折及髌体粉碎性骨折采用NT—PC治疗均获良好疗效,其中优32例,良15例,可1例。结论 NT—PC适用于任何类型的髌骨骨折,且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全血细胞减少症(PC P )患者的病因,并分析其在性别、季度及年龄等方面有无统计学差异。方法对224例PC P患者进行病因统计,并按照性别、季度及年龄因素分组统计学分析。结果224例患者中,巨幼细胞性贫血最高占46例(21%),余依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6例(16%),再生障碍性贫血27例(12%)等;224例患者中,男性110例(49.10%),女性114例(50.9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4季度就医确诊患者最多(32%),第1季度最少(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5~<65岁PC P患者比例最高(36.17%),<18岁为较少(3.5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引起四川地区PCP最常见的病因,其余依次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PC P发病率无性别差异,而季度及年龄对PC P的发病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抗凝血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因子PC,PC,TM在尿毒症止血、凝血异常导致出血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JSA法,发色底物法测定45例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浆PC(PCAg,APC),PC(TPS,FPS),TM含量。结果尿毒症患者PCAg,TPS,F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01),而PC活性(AP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APC,TPS,FPS血透后明显升高(P<0.05,P<0.001);TM血透后明显降低(P<0.001)。有出血倾向的尿毒症患者血浆APC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蛋白C抗凝活性降低(APC),与尿毒症时高凝倾向和血栓形成有关。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在原有高凝状态基础上,透析后仍可激活凝血系统,使体内蛋白C抗凝途径的抗凝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症中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DPSA)的变化。方法回顾1997-10-01~1998-03-31间,在北大一院就诊的前列腺癌患者,及同期就诊的相同例数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DPSA)。所有患者均经组织学证实,并对前列腺癌患者予以分期分级,最后分别对各期前列腺癌及其与前列腺增生症者相比较,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DPSA是前列腺癌诊断的一项有意义的参考指标。当采用一定的界值,其效果明显优于PSA和游离与总PSA的比值(F/T)。无论是总PSA(T-PSA)或游离PSA(F-PSA)值的DPSA与前列腺增生症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分别是P<0.001,0.001<P<0.05);同时,T-PSA和F-PSA的DPSA在PC早期(A-B期)与中期(C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中期(C期)与晚期(D期)的DtPSA(T-PSA计算的DPSA结果)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DtPSA在早期(A-B)PC与前列腺增生症比较时,发现其DPSA的差异性是显著的P<0.001,提示DPSA在PC早期就有诊断意义的可能性。结论DPSA对区分前列腺增生症与PC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在PC早期(未发生局限性侵润及转移之前)就有提示PC的可能,对早期诊断PC及彻底根治性切除肿瘤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因病例数量较少,其结论有待于更大宗的病例进行证实;因DtPSA在PC的C期与D期呈现显著性的差异,在采用适当的界值时或许能大大减少对晚期PD的手术介入,使激素治疗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指标纤维蛋白原(FIB)、CD62p、蛋白C(PC)、D-二聚体(D-D)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检测35例AMI患者、28例胸痛非AMI患者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FIB、CD62p、PC、D-D以及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RAgI)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患者FIB、CD62p、D-D、全血粘度及nAgI水平显著高于胸痛非AMI组和正常对照组;死亡组FIB、D-D及CD62p水平显著高于急性期组,恢复期组显著低于急性期组;恢复期组FIB、D-D、CD62p和血流变指标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除PC外,发病时间〉6h组、CD62p升高组及PC降低组的其余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而FIB升高组各指标均高于CD62p升高组及PC降低组;以上各组中,PC水平升降均与FIB、D-D、CD62p以及RAgI水平呈显著相反的变化。在各种判断组合中,D-D以及CD62p+PC+FIB组合阳性率最高(100%),其次为包括CD62p和PC的所有组合(91.5%)。D-D、CD62p、FIB以及RAgI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它们与PC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高凝状态与AMI之间相互关联;活化血小板、低PC及高FIB血症是导致AMI患者体内高凝状态更加重要的因素;D-D在判断AMI患者病情、疗效及预后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伟  赵伟 《江西医学检验》2001,19(3):141-142
目的 探讨血清HA、LN、PCⅢ、CIV联合检测对早期肝硬化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临床确诊早期肝硬化(A组)40例和慢性肝炎患者(B组)20例,抽静脉血用RIA法检测其血清HA、LN、PCⅢ、CIV;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 A组经肝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硬化只有22(22/40)例。(B组)血清HA、LN、PCⅢ、CIV检测值的均数在轻、中、重度慢性肝炎患者中,呈明显的上升趋势;A组血清HA、LN、PCⅢ、CIV检测值均数明显比B组的高;A组经肝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硬化血清HA、LN、PCⅢ、CIV检测值的均数明显比病理检查确诊为非早期肝硬化患者的高;彼此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HA、LN、PCⅢ、CIV是早期肝硬化较为可靠的非损伤性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急性白血病患者蛋白C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蛋白C(PC)系统的改变及其与分型、出血情况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93例AL患者血浆PC活性和抗原(PC:A和PC:Ag)、血栓调节蛋白(TM)及蛋白S(PS)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治疗血浆TM水平显著升高,PC:Ag水平低于正常,PC:A和PS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缓解后除PC:A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C:Ag增高外余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上述指标与因程度无关,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PC:A和TM有所升高,在三氧化二砷治疗组未发现上述现象,治疗前后TM升高,治疗前PS降低者预后较差,其中治疗前PS和治疗后TM是决定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独立的预后因素,治疗后TM是决定患者总生存时间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AL发病过程中存在PC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基本改善。PC系统并非是决定出血程度的关键因素,但TM升高及PS消耗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蛋白C(PC)在抗血栓形成过程有重要作用,PC缺乏常引起严重血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PC值降低。虽然PC和活化的PC(APC)期望缓和血栓形成,迄今才知PC或APC对治疗有用。作者对3例DIC试验高纯的PC或APC的作用,在正常人给纯PC或APC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PC)抗凝系统在肾病综合征(NS)患者(未发生血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PC、FPS及TPS含量,以及用凝固法测定PS活性。结果:NS组PC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TPS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基本一致(P〉0.05),FPS含量及PS活性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通过对未发生血栓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中PC系统各组分的含量及其活性的测定能预防和监测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值在多发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血小板数与白细胞数的比值在患者创伤预后中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的Gens仪器,对34例多发伤患者在伤后第1、第3、第7天的全血,用EDTA—K2抗凝测定血小板数及白细胞数等参数;根据患者存活和死亡判断预后:应用SPSS11.5专业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白细胞计数何BC)、血红蛋白出B)、血小板数(PC)/白细胞数(PC/W/BC)的比值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均有统计学差异愀0.05);经ROC曲线分析,PC/WBC比值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的面积分别为0.720、0.820、0.948。结论提示PC/WBC比值可作为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特别在三天以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值在多发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血小板数与白细胞数的比值在患者创伤预后中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的Gens仪器,对34例多发伤患者在伤后第1、第3、第7天的全血,用EDTA—K2抗凝测定血小板数及白细胞数等参数;根据患者存活和死亡判断预后:应用SPSS11.5专业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白细胞计数何BC)、血红蛋白出B)、血小板数(PC)/白细胞数(PC/W/BC)的比值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均有统计学差异愀0.05);经ROC曲线分析,PC/WBC比值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的面积分别为0.720、0.820、0.948。结论提示PC/WBC比值可作为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特别在三天以后。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建立骨髓涂片荧光免疫表型结合间期原位杂交技术(FICTION),为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提供新方法。以骨髓涂片为载体,通过标记FITC的抗CD138抗体筛选浆细胞(PC),比较筛选的PC比例与形态学检测的PC比例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C的8号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表明:骨髓涂片上荧光抗体筛选的PC比例与骨髓形态学检测的PC比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9例患者中4例(44%)有8号染色体异常,其中8号染色体单体(-8)3例(33%),8号染色体三倍体(+8)1例(11%)。结论:骨髓涂片FICTION技术具有简便、特异、准确的特点,可用于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及透明质酸(H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气分析仪、肺功能仪分别测定4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特发性肺纤维化组)和20例正常人(健康对照组)血清PCⅢ、CⅣ和HA含量及血气、肺功能参数。结果:特发性肺纤维化组血中PCⅢ、CⅣ和HA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三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1);且血清HA、PCⅢ、CⅣ水平均分别与动脉血氧分压、肺活量、肺弥散量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血清PCⅢ、CⅣ和HA含量增加,并与肺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检测其水平对判断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