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量资料表明,下丘脑弓状核(ARC)、蓝斑(LC)、中缝背核(DR)在痛觉调制及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ARC、LC和DR分别为脑内β-内啡肽(β-End)能神经元胞体、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胞体和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的部位。而且这三个核团之间有密切的解剖和功能上的联系。免疫组化资料表明,从ARC发出的β-End能纤维投射到LC和DR,并且人们已在LC和DR中发现鸦片受体的存在。本实验用行为测痛结合生化测定的方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室以往的工作表明,下丘脑弓状核(ARC)和中脑中缝背核(DR)在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刺激这两个核团都有镇痛作用。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表明,从弓状核发出的β-内啡肽能纤  相似文献   

3.
我院电生理研究室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下丘脑弓状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于1985年12月24日召开了评议会。该课题经过三年多来的系统研究,着重阐明了三方面的问题:(1)刺激下丘脑弓状核有镇痛作用,并是通过β-内啡呔实现的:(2)下丘脑弓状核区参与吗啡镇痛、针刺镇痛和应激镇痛,各种镇痛措施引起的神经信息,都可经下丘脑前侧进入弓状核,激活其  相似文献   

4.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中缝背核(DR)是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比较集中的一个核团,它与镇痛机理密切相关。DR在针刺、吗啡和应激三种镇痛中的作用已积累了不少资料,但研究所得的结果往往因实验条件不同  相似文献   

5.
下丘脑弓状核(ARC)是脑内β-内啡肽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的核团。我们实验室的工作已经证明,刺激ARC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这种镇痛效应能为纳洛酮所翻转,并且能产生耐受及与吗啡的交叉耐  相似文献   

6.
中缝背核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区,已有不少资料证明在针刺镇痛中有重要作用。该处是5-羟色胺(5-HT)神经元及阿片受体分布密集区。是处理痛觉信息的重要“驿站”,研究其中5-HT 和内啡肽对针刺镇痛的作用当有一定的意义。应用5-HT 能神经元化学切除剂5.6-两羟色胺(5.6-DHT)及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分别注入中缝背核及邻近灰质区,都有明显对抗或减弱电针镇痛效应,说明电针过程中受两者的双重支配,该处注射微量吗啡并可与电针镇痛有显著协同效应,更说明两者的参与。在实验中看到5.6-DHT 对抗电针镇痛的作用强于纳洛酮的作用,当应用5.6-DHT 明显减弱针效时,再注纳洛酮仍可进一步翻转剩余的部分针效。但其翻转率明显变小。似乎说明肽能神经元在针刺镇痛中有赖于5-HT 能神经元的完整。该处注射亮氨酸脑啡肽(150μg)可产生较弱的镇痛作用,也不与电针镇痛协同,因例数太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实验资料表明,弓状核、中缝背核和蓝斑三个核团在痛觉调制及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神经联系。本实验拟通过观察电刺激中缝背核和蓝  相似文献   

8.
丘脑后核(PO)和丘脑腹后外侧核(VPL)的神经元按其对伤害性刺激的不同反应型式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痛兴奋神经元、痛抑制神经元和痛无关神经元。电针“足三里”可抑制痛兴奋神经元的自发及(或)痛诱发放电活动,减弱或消除痛抑制神经元的痛抑制反应,而对痛无关神经元的电活动无明显影响。此工作可能有助于阐明PO和VPL在痛觉传递和整合中的地位以及针刺镇痛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近年研究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的消长与针刺镇痛有着密切的关系。脑内5-羟色胺来自5-羟色胺能神经元。经荧光组织化学研究证明,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集中于脑干内的中缝核群。并表明中缝背核(NRD)和中缝中央上核(NCS)是5-羟色胺能上行系统的重要来源。据报道,在针刺镇痛中,电刺激NRD可以提高痛阈并增强针刺镇痛效应,毁损NRD能明显降低针刺镇痛作用。由此可见,NRD为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镇痛结构之一。我们研究NRD传出性联系之后,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性传递法进一步研究其传入,以观察NRD与脑内各级水平和镇痛有关核团的联系,当可为功能研究及其作用环路提供一定形态学的根据。 用大鼠28只,在乌拉坦腹腔麻醉下,经定向仪导入HRP,选择其中定位较准确的24只进行分析。应用微量注射法和微电泳法导入HRP,其中n只用于垂直入路,13只经小脑斜行入路。动物存活24~48小时后,经灌注固定,冰冻切片,应用Graham及Karnovsky所介绍的二氨基苯胺棕色反应法显色。  相似文献   

10.
尾核不仅参与躯体运动的调节,也和感觉机能有关。剌激尾核可选择性抑制各种感觉剌激在联络皮质和丘脑内侧部分的非特异性反应。剌激尾核能治疗恶痛,提高针剌镇痛作用;损毁家兔尾核,针剌镇痛效应显著降低,所以,尾核在针剌镇痛中的作用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尾核内含有多巴胺(DA)、5-羟色胺(5-HT)、乙酰胆硷(ACh)、P 物质、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以及 r-氨基丁酸(GABA)等多种神经递质和对这些递质敏感的神经元。本文重点介绍尾核和多巴胺神经元及其与针剌镇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神经元在杏仁体各核团中的形态、分布及其在基底外侧核 (BL)中的突触联系 ,以理解NO对杏仁体情绪性学习记忆的作用。方法 用兔抗一氧化氮合酶 (NOS)抗体对大鼠杏仁体的组织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制备免疫电镜标本 ,分别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呈圆形或卵圆形 ,胞体直径为 15~ 2 5 μm ,呈现GA BA能神经元的形态特征。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以内侧核、基底外侧核及中央核为多。免疫电镜显示 ,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树突接受非对称性 (5 5 % )和对称性突触 (4 5 % )支配 ;而它们的轴突末梢与杏仁体的其它神经元形成对称性突触。结论 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在杏仁体各核团间分布不均 ,功能上NO可能随神经元发挥作用 ;NOS免疫阳性神经元通过非对称性突触接受兴奋性神经信息为主 ,其轴突则以对称性突触对杏仁体中的其它神经元发挥抑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室以往的工作表明,β-内啡肽能神经元胞体集中的下丘脑弓状核(ARC)与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胞体密集的蓝斑(LC)均参与痛觉调制及针刺镇痛过程。形态学资料表明LC有纤维直接投射到ARC,生化测定也证明ARC区含有较高的NE含量。为了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人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DMEM/F12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取扩增5代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β-巯基乙醇(β-ME)、二甲基亚砜(DMSO)、神经条件培养液诱导脐血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脐血MSC的Nestin表达和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 脐血原代和2、5代MSC的Nest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12.4%和20.8%。神经条件培养液诱导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最高达36%,β-ME、DMSO分别为33%和25%。结论 脐血MSC具有神经干/祖细胞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和比较了大鼠杏仁核和终纹床核中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神经降压肽(NT)、甘丙肽(GAL).P物质(SP)。生长抑素(SOM)。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α-黑色素刺激激素(α-MSH),β-内腓肽(β-EN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亮氨酸-脑腓肽(L-ENK)和甲硫氨酸-脑腓肽(M-ENK)等13种肽能神经元胞体和纤维终末的分布。观察到这些肽能神经元在杏仁核和终纹床核各亚核中的分布有一定相似性。终纹床核前部的肽能神经元分布和中央杏仁核及内侧杏仁核相似,终纹床核后部的肽能神经元分布和外侧杏仁核及基底杏仁核相似。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大鼠杏仁核和终纹床核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5.
<正> 以往曾有资料报告,中枢蓝斑核的去甲肾上腺素(NA)能神经元和中缝核的五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分别对针刺镇痛起着拮抗和增强作用。如果这种关系存在的话,中缝核和蓝斑核功能活动的变化很可能会制约针刺镇痛效应的强弱。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初步观察了电针及吗啡对大鼠蓝斑核及中缝核神经元放电的同时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视前正中核(median preoptic nucleus,MnPO)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主要由GABA能和谷氨酸能神经元组成。研究显示,MnPO在睡眠时大部分细胞放电增加;动物睡眠剥夺后,睡眠张力增高,MnPO区c-Fos表达量增多;毁损大鼠MnPO,睡眠量减少,觉醒量增加。MnPO与脑内多个调控睡眠觉醒的核团有神经纤维联系。在MnPO区微注射GABAA受体激动剂,抑制MnPO神经元,导致觉醒相关脑区神经元去抑制,引起觉醒,提示MnPO区GABA能神经可通过抑制觉醒核团来维持睡眠。本文综述MnPO调节睡眠-觉醒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尾核与中央灰质在针刺镇痛中都有重要作用。以纳洛酮微量注射于中央灰质可部分阻断尾核镇痛作用,提示尾核镇痛可能与中央灰质内啡肽系统有关。为进一步研究尾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为临床“尾核埋藏电极刺激治疗恶痛”提供实验分析的依据。本工作用5管微电极离子微电泳方法,测定中央灰质神经元对吗啡类等药物的敏感性,并观察刺激尾核对敏感神经元的影响,以探讨尾核与中央灰质的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中的分布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大鼠下丘脑各核团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特征。方法:用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测NOS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各核团中的分布。结果:视上核、室旁核内密集的NOS阳性神经元为大细胞型神经分泌神经元;其他核团内的阳性神经元主要为小细胞型神经分泌神经元,其中弓状核最密集,视前内侧核、Broca斜带核水平支次之,视前室周核、视前腹前核和视前外侧区内的密度最低。第三脑室室管膜上皮下见一些NOS阳性“触液神经元”,其胞体或突起伸向室管膜上皮,甚至嵌入其中。在弓状核、视前内侧束内有密集的NOS阳性神经纤维。结论:下丘脑各核团内NOS神经元的分布有差异。NO在下丘脑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代神经解剖学将位于脑干中缝上的神经核团,称为中缝核或缝际核(NucleiRaphe),并将其分为8个核团(也有的分为9个)。用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证明,中缝核团是5-羟色胺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  相似文献   

20.
全身麻醉药应用于临床已有170余年,然而其作用的神经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中缝背核(DRN)的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在脑内投射广泛,与很多生理功能有关.新近研究发现,DRN的5?HT能神经元在全麻状态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从神经机制的角度出发,就目前已明确的DRN的5?HT能神经元全身麻醉中的神经通路机制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