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前、后路器械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72例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前路(前路组,34例)或后路(后路组,38例)器械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观察,评判其脊柱矫形、椎管减压、坐立或行走时间、脊柱融合率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等两组间差异。结果 随访时间后路组5个月-5年11个月,平均3年8个月;前路组2个月-4年5个月,平均2年4个月。前路组除出血较多外,其脊柱矫形、椎管减压、坐立或行走时间、脊柱融合率明显优于后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ASIA分级:后路组术前A级6例,B级7例,C级11例,D级14例;前路组术前A级8例,B级6例,C级5例,D组15例。两组术后ALIA分级:后路组A级3例,B级6例,C级8例,D级12例,E级9例;前路组A级2例,B级2例,C级3例,D级13例,E级14例。前路组ASIA分级平均增加1.8级,而后路组仅增加1.2级。结论 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以前路减压、Z-plate内固定及钛网技术为较佳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分别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5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 ~ 66岁,平均41.5岁.损伤部位:T1213例,L127例,L2 16例.按AO分型:A1.2型6例,A3.1型29例,A3.2型9例,A3.3型12例.载荷评分5~8分,平均6.3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8例,D级17例,E级24例.采用椎弓根螺钉跨伤椎固定27例,经伤椎固定29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性进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随访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恢复情况.采用Den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的恢复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12 ~48个月,平均25.8个月.跨伤椎固定组1例于术后1.5个月出现棒松动,其余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术后Cobb角矫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管占位率恢复及最后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保持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跨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1例(78%),经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7例(93%)(P<0.05).在局部疼痛评分上,经伤椎固定组优于跨伤椎固定组(P<0.05),而在工作状态的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同时能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胸腰椎骨折后路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实验研究椎弓根系统对屈曲应力下两类型骨折固定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实验分为二组,A、单纯椎体骨折组,B、椎体骨折伴三柱损伤组,分别用AF钉及RF钉固定。结果 1、使用AF钉及RF钉固定,2000N负荷下,两组位移基本相似;2、2000N以上,三柱损伤组位移稍增大,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结论 经椎弓根固定系统对三柱损伤的椎体压缩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与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采用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不稳定及畸形较重而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接受后路ISOLA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取髂骨行椎板及横空间植骨。通过影像学检查脊柱畸形角(Cobb's角)的纠正内固定的位置及骨愈合情况。结果 手术7天后均逐渐恢复穿衣、起卧床、步行、大小便及洗漱等生活自理能力,术后1个月逐渐恢复非弯腰的轻体力工作。所有病例骨折复位良好,后凸及侧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的矫正、缩小的椎管管径完全得到恢复。随访11例,均无畸形矫正丢失和伤椎及椎间高度下降,且未出来钉棒松动及断裂。结论 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胸腰椎骨折的性能良好,并具有稳定固定强度,对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复位固定融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6.
脊柱损伤经椎弓根内固定自1987年问世以来,近十几年从美到欧洲及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各种新的固定方式不断涌现。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钉棒及钉板两个系统。前一个系统侧重于椎体骨折的复位及固定,后一系统主要用于椎体滑脱治疗,随着器械的改进及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应用的范围逐渐相互交叉扩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比较脊柱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42例)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48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评价指标、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后路组的手术时间(147.3±38.7)min、术中出血量(607.5±162.3)m L、手术切口长度(10.3±1.8)cm、术后住院时间(10.6±2.0)d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P0.05)。术前、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量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后路组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55±0.17)mm、Cobb角丢失(1.26±0.72)°,均显著低于前路组(7.18±1.51)mm、(7.43±1.85)°。术前、术后后路组和前路组ASIA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ASIA神经功能恢复分布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末次随访时,后路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优级率(77.08%)高于前路组(52.38%),良和差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后路组的ODI功能分布显著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较前路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Cobb角度丢失小,临床疗效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前、后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此研究中的86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根据单双号方法 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选择前路以及后路内固定方法 ,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经过前路内固定治疗后,其Cobb角明显少于采用后路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同时两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之间相比较,P<0.05,差异性有所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前路以及后路内固定可进行治疗,而前路内固定的效果显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五种临床上常用的内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和疗效进行观察、评估。方法 1994年7月至2001年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病人136例,分别采用多根斯氏针、三刃钉、加压螺钉、动力髋钢板(DHS)、多根空心螺纹钉进行内固定治疗,观察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其中12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2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 多根空心螺纹钉组并发症最少,髋关节功能最佳。结论 1.早期良好的复位,使用合适的内固定器,大多数患者(约70%~80%)可获得满意的疗效。2.对股骨颈骨折,三根空心螺纹钉的固定较为确实,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率均较低,髋关节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经伤椎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效果及椎管侵占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泗阳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1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椎管侵占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4.011,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t=11.470,P=0.000),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30.600、34.820、27.130,P均=0.000),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t=19.150、25.130、27.930,P均=0.000),椎管侵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2.080、20.680、23.000,P均=0.000)。结论与跨伤椎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内固定能够更好地重建椎体生理高度,降低椎管侵占率,矫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正常解剖结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各种内固定在颈椎不稳症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因颈椎不稳而采用各种内固定治疗的病例共53例,其中上颈椎30例,下颈椎23例。内固定器械为枕 颈CD或Cervifix,Apofix,Mage rl法 空心钉,Orionak或“AO”钢板,空心螺钉等。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内固定术后骨性融合52例,1例Apofix寰枢椎后弓间骨块吸收。1例枕颈CD环椎后弓未切除,减压不彻底,再次行后弓切除手术。临床神经症状按JOA脊髓损伤功能17分法评定标准,术后功能改善率为14.3%-100%,平均为80%。  相似文献   

12.
42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随访年,旨在探讨腰椎滑脱的类型并观察脊柱内固定器的复位作用和效果。结果发现,脊柱复位固定系统复位率高,能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腰骶部生理弧度,症状缓解明显。治疗效果满意,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3.
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胸腰椎结核 34例行后路椎弓根器械内固定、一期或二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 ,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 9个月 ,并随访 3~5年。术后 2~ 4周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 ,4~ 8周红细胞沉降率基本正常。术后 4~ 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 ,脊柱后凸平均矫正 15°。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束后随访 2~ 4年 ,结核病灶无复发。作者认为脊柱结核手术中应用椎弓根器械固定 ,术后能立即恢复脊柱稳定性 ,免除患者长期卧床之苦 ,且脊柱后凸矫正理想。经椎弓根内固定能够促进结核病灶愈合和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股骨髁部Y型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临床选择有效的内固定方式提供实验数据,作者采用成人新鲜尸体股骨髁部标本,按照AO/ASIF分类模拟Y型骨折模型,以5种常用内固定方式,置于WD-10E万能电子学实验机上测定其抗剪切、抗扭转强度,并进行生物力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动力加压髁螺钉(DCS)强度最大,普通松质骨螺钉加骨栓固定强度最小,T型钢板加松质骨加压螺钉同L型钢板强度相近,二者均优于松质骨加压螺钉。  相似文献   

15.
为设计一种胸椎经椎弓根内固定器 ,同时与Dick钉进行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用游标卡尺对 10具成人胸1~ 11椎体干燥标本、2 0份MRI和CT片的椎弓根高度、宽度、长度、进钉点及椎弓根轴线的角度、椎弓根之间的宽度、椎弓根的毗邻等进行观测 ,并将 10具新鲜成人尸胸2 ~胸11椎体标本制成屈曲压缩骨折模型和屈曲牵张型损伤模型 ,用Dick钉和ARRIF Ⅱ型分别固定在胸7和胸10 及胸4 和胸6的椎弓根内 ,进行三维方向上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确定进钉点在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缘的外缘线上 3mm处 ,与矢状线的夹角在 15°~ 2 0°。胸4 以上椎体可容纳直径 4 0mm、长度 3 0~ 3 5cm的椎弓根螺钉 ,胸4 以下椎体可容纳直径 5 0mm、长度 3 5~ 4 0cm的椎弓根螺钉。ARRIF Ⅱ型在三维方向上具有较好的应力遮挡 ,抗扭转力矩较Dick钉大 ,ARRIF Ⅱ型椎弓根螺钉均在椎弓根内。说明胸椎经椎弓根螺钉可较安全地置入椎弓根 ,内固定器能很好地复位骨折椎体 ,间接减压椎管。  相似文献   

16.
三种内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三种内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分析。方法:1994-07-2001-02,我院收治股骨颈骨折病人72例,分别采用三刃钉、动力髋钢板(DHS)、多根空心螺纹钉进行内固定治疗,观察其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状况,其中6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2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多根空心螺纹钉组并发症最少,髋关节功能最佳。结论:(1)早期良好的复位,使用合适的内固定器,大多数患者(约70%-80%)可获得满意的结果。(2)对股骨颈骨折,三根空心螺纹钉的固定较为确实,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率均较低,髋关节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超宽二夹板固定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的生物力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前臂的解剖特点及尺、桡骨干双骨折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要求,设计了超宽二夹板固定前臂尺、桡骨干双骨折,临床取得满意疗效。对超宽二夹板固定后构成的力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固定能获得持续有效分骨力、抗弯矩的力和抗扭矩的力,并且能将环形多向力系变为掌背侧相向力系;因此,完全能够满足前臂尺、桡骨干双骨折后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要求。此法是治疗前臂尺、桡骨干双骨折理想的外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采用了枚螺纹针、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折33例,最大年龄83岁,50岁以上22例。经8个月—7年随访,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骨折不连接,平均骨愈合时间为27周,功能恢复优良率86.67%。文内详细介绍手术方法,加压螺钉固定的优点和手术成功要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应用后路椎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效果,观察了解放军第309医院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17例。随访时间1.5-4年,平均2年,结果显示,术后2-3周,16例病人的神经症状开始恢复。术后6个月复查,完全恢复9例,不完全恢复7例。7例不完全恢复者最近一次随访2例完全恢复,ASIA神经功能分级3例达D级,2例达C级,截瘫恢复率92.9%。提示,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截瘫恢复,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20.
带血管蒂的髂骨瓣转移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转移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0例股骨颈骨折。随访2~11年,股骨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无骨不连。研究表明:空心钉内固定使骨折更加稳定,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为股骨颈骨折愈合重建了血供,预防了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