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很多,其中主要有偏心位固定的钢板类和中心位固定的髓内钉类。由于两者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在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也不同。 目的:对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两种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对比,探讨两种固定器固定股骨髁上骨折时的应力分布差异,从而为临床选择理想的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12套成人尸体股骨,将股骨髁上横行锯断,制作股骨髁上骨折模型。将骨折标本解剖复位后,按照手术操作方法用微创内固定系统和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在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共粘贴6个电阻应变片,然后将骨折模型分别置于Zwick Z100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及扭转试验机(RNJ-500)上,以线性载荷0-400 N、扭转载荷0-20 N•m加载,分析局部应力,测量两种固定器在相同载荷条件下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特点。 结果与结论:在实验载荷条件下,逆行交锁髓内钉组和LISS钢板组骨折断端和钉道周围应力均随着轴向载荷和扭转载荷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轴向载荷下,逆行交锁髓内钉组较LISS钢板组在6个测试应变点应变值大(P < 0.01);在同一扭转载荷下,LISS钢板组较逆行交锁髓内钉组在6个测试应变点应变值大(P < 0.01)。 结果显示,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髁上骨折中可明显降低应力遮挡,从而利于应力传导,并具有良好的抗扭转能力,从生物力学角度可以推广使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股骨髁上,髁间骨折应用多功能股骨板(MFFP)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比较不同内固定器械的优劣。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12具新鲜股骨髁进行电测实验应力分析。对多功能股骨板(MFFP)及其它不同内固定器械对照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结果:证明我功能股骨板(MFFP)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加压滑动髁螺钉(DCS)、L形钢板等其它内固定方式,其强度和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和理论分析结果得到髁间突上应力较大,股骨上应力趋于平缓。髁间分离位移较小。结论:多功能股骨板(MFFP)比其它内固定方式占有结构合理、生物性能好、防旋性能强、操作简便的优势。临床应用MFFP治疗股骨髁间骨折12例,优良率达96.8%。均愈合、无并发症,表明MFFP是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股骨髁上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方法 80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股骨髁解剖钢板、逆行髓内钉两种方法治疗,分析疗效.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患者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优良率、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 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较钢板固定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改良“叉”形钢板对股骨髁部C1型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18具新鲜股骨下段及胫骨上段标本随机分成 3组 ,均制成股骨髁部C1型骨折模型 ,A组 :用改良“叉”形钢板固定 ;B组 :用股骨塑形钢板固定 ;C组 :用GSH钉固定。分别在MTS试验机上进行纵向压缩试验和轴向扭转试验 ,测量标本的纵向压缩位移、横向分离位移和扭转角度。结果 :改良“叉”形钢板、GSH钉、股骨塑形钢板固定组的纵向压缩位移分别为 (0 .41± 0 .0 3 )、(0 .3 8± 0 .0 1)、(0 .81± 0 .10 )mm ;横向分离位移分别为 (0 .2 0± 0 .0 1)、(0 .19± 0 .0 1)、(0 .3 0± 0 .0 1)mm ;扭转角度为 1.62°± 0 .0 7° ,1.69°± 0 .0 6° ,4.2 6°± 0 .72°。改良“叉”形钢板和GSH钉固定明显优于股骨塑形钢板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改良“叉”形钢板用于固定股骨髁部C1型骨折 ,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是治疗股骨髁部C1型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5.
股骨髁间骨折采用L形髁钢板+螺栓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论证股骨髁间骨折采用L型髁钢板+螺钢板+螺栓,L形髁钢板,加压钢板+螺栓固定,比较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优劣,并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9具新鲜股骨尸标本以实验应力分析法和有限元现论计算法对股骨髁间骨折内固定进行力学分析。结果:证明L形髁钢板+螺椎内固定优于L形髁钢板,加钢板+螺栓固定,应力和髁间位移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形髁钢板+螺栓联合固定是治疗股骨髁间骨折较好的内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60年开展V形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骨折,固定效果可靠,术后7~10天即可行走锻炼,获得满意疗效,于1963年作了报道,并在1987年总结分析了2000余例的临床经验。作者经长期临床应用,体会到能正确应用生物力学原理来掌握手术指征和指导手术操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朱振安综述戴克戎审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骼的功能主要是保持机体外形、传导载荷并为机体器官提供稳固的框架。它既是肌肉运动的杠杆,也是关节活动的支柱,从而为肢体运动提供了条件。骨骼的刚度是肢体功能的基础,它使肢体受力后得…  相似文献   

8.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肘部常见骨折之一,处理不当易并发肘内翻畸形,缺血性挛缩,肘关节功能障碍。我院自1992年至2000年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采用闭合整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一、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3~14岁;左侧48例,右侧40例;屈曲型4例,伸直尺偏型34例,伸直桡  相似文献   

9.
背景: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记忆合金骨卡环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A型骨折,固定稳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可早期锻炼。 目的: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记忆合金骨卡环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患者19例。根据AO分型:33A1型11例,33A2型6例,33A3型2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7-68岁,平均37.2岁。全部患者均通过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记忆合金骨卡环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获得随访4-24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愈合时间14周;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畸形、关节感染、骨不连等发生,术后发生切口表浅感染2例,膝关节滑膜炎2例,原有骨性关节炎一过性加重1例。按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定,优12例,良3例,优良率88%,可2例(12%)。说明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记忆合金骨卡环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A型骨折生物力学稳定,能有效恢复股骨髁上骨折的稳定性及完整性,固定可靠,能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0.
股骨髁上和髁间骨折多见于高能量伤,多为粉碎性且伤及关节面,术后均存在较多并发症和功能障碍。其内固定治疗一直是个难题。我们1997年10月至2001年4月使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34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男性2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0.6岁(25~55)。左侧16例,右侧18例,车祸伤26例,坠落伤  相似文献   

11.
股骨颈骨折不同角度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测量20个股骨上段标本,X线片的压力骨小梁系统,按照其骨小梁系统采用低角度固定其股骨颈骨折标本,以临床常用角度固定的股骨颈骨折标本作为对照组,进行静力学测定。股骨上段骨小梁系统与股骨纵轴线所成角度均数为154.7±1.9度,骨小梁系统与股骨外侧骨皮质交点到大转子距离均数为7.3±1.0cm。低角度固定组承载力及最大承载力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且有更小的旋转移位(P<0.05)。本研究将低角度固定概念量化,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使用有显著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三种内固定治疗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借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0根儿童尸体股骨标本,分别用三根三棱针、梅花针、接骨板内固定,然后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一)三点弯曲检测①前侧加力,三棱针刚度居中,残余变形最小。②外侧加力,三棱针刚度最小,残余变形居中。③外侧下压(40mm),三棱针残余变形最小。(二)扭转检测①三棱针外旋、内旋刚度及残余角居中。②外旋15度,三棱针残余角最小。结论通过三点弯曲和扭转生物力学实验证明,三棱针弹性好,可复性能最佳,抗扭转作用力最强。三根三棱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明显优于梅花针和接骨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股骨远端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进行定量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上对股骨Y形骨折,应用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加以固定,进行实验应力分析。结果:发现在受同等载荷条件下,髁上交锁髓内钉固定方法最佳,而采用加压钢板固定的股骨髁强刚度较度(P<0.05)。结论:采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固定方法优于其它内固定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膨胀式带锁加压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膨胀式带锁加压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8具新鲜成人尸体股骨标本,造成股骨颈骨折后,分别以膨胀式带锁加压钉(HZS),单枚双头加压螺钉(OCS),双头加压子母螺钉(TCS)和三枚空心加压螺钉(TECS)在解剖复位后作内固定,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对四种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作比较分析。结果:采用HZS固定股骨颈骨折,不仅使股骨颈在抗压,抗弯,抗剪和抗扭等生物力学性能上特别优越,而且使骨折断端嵌插紧密,有利于骨折愈合。结论:膨胀式带锁加压钉内固定不但符合生物力学原理,而且比其它内固定更优越,是一种理想的新型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5.
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术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分离采用新型内固定术式———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ook -platefixation ,HPF)的生物力学特性 ,与螺钉、钢板和带钩固定器三种内固定方式比较 ,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 6具 ,运用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和压敏片技术 ,测量不同内固定术式的远端胫腓骨强度、应变、负重面积、接触应力和足弓承载能力及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新型下胫腓钩板固定器内固定术式无论在胫腓骨强度和刚度、负重面积、接触压力、足弓的变形、移位强度和刚度、承载能力以及踝关节的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其它三种内固定术式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PF) ,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力学性能 ,又有利于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 ,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可减少一次手术 ,避免了断钉等并发症 ,且能有效地提高足部承载能力 ,是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的一种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16.
青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颈骨折为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的内固定方法已近80种,但尚无一种被公认为最理想的.该文应用双爆光激光散斑干涉法(简称散斑法)和加载目测法,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了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内固定方法——三刃钉、加压螺纹钉和三根细螺纹针对24具新鲜青、老年人尸体股骨颈骨折的固定效果.结果:三刃钉和加压钉由于在进针部位、角度和在骨内的应力分布特点较接近,故固定效果好.多根螺纹针对抗骨折面间剪力和旋转作用效果较好.结论:结果提示不同年龄病人应选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骨质疏松的高龄病人应慎用加压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7.
加压钢板固定术后内植物失败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固定失败的生物力学原因。方法 在用有限元方法对普通加压钢板固定股骨干骨折进行应力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内植物失败病例34例的失败原因。结果 除手术操作和内植物自身的缺陷外,许多因素如钢板的安放位置、钢板长度、螺钉安放不足、螺钉选择不当、骨折端有间隙、骨皮质有缺损等方面均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和钢板的安全性。结论 应强调骨折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原则,尽可能避免应力集中,以保证内植物确实达到坚强有效的内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分析对两种不同构型固定方法对比评价,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择新鲜的成人尸体7具,取双侧股骨14根, 随机分两组后制做pauwel's角≥70°内收型完全骨折的病理模型.再将两组标本分别施三根加压螺纹钉正、反三角形内固定术后进行力学测试.测试采用电测法.测试指标包括股骨颈施力侧应变值,轴向刚度及侧方刚度,扭转应变值、极限.结果反三角形固定组的主要力学指标如股骨头位移值(水平向位移值除外)、轴向及侧方刚度、极限载荷和屈服极限均优于正三角形固定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而在股骨头水平向位移值及扭转应变值两种固定则无显著差异(P>0.050)  相似文献   

19.
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确定肱骨远端骨折最佳的固定方式。方法:用新鲜尸体肱骨远端髁上载骨后,不同标本分别应用交叉松质骨螺钉、后侧倒“Y”形钢板、“J”形和1/3管形板及重建钢板内固定,生物力学测定方法为三点弯曲法,即前后弯曲及内外侧向弯曲时测定其强度。结果:又钢板平面相互垂直(内侧板置于心侧缘,外侧板置于后外侧)固定,是最坚固和稳定的固定方式(方差分析P〈0.01)。结论:肱骨远端应用双钢板平面相互垂直固定,重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