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1 毫秒
1.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干草汤主之。”其意为:患太阳伤寒或中风,不因汗下即见脉结代,心动悸,必其人气血素虚,不任风寒之贼伤而致。此时表里同病,因里证急,虽有表证也再所不顾,宜先治其里,用炙甘草汤以滋阴养血,和阳复脉。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为提高心律失常的治疗,随着笔者对心律失常认识的加深,对于“脉结代、心动悸”的患者有了不同的看法。现就自己对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些初步认识讨论如下:中医对心律失常病症提出规范的辩证论治方案,始于张仲景《伤寒论》之炙甘草汤症(心动过速、过缓不在此讨论范围)。原条文很短,“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有学者还将仲景所制之真武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等归入可治心律失常之列。依据是这些方剂的主治症中有心悸等症状。但心悸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并不就是心律失常。因而认为这一系列的方剂可治疗心律失常是缺少依据的。事实上,在仲景所制诸多治疗心悸的方剂中,有客观证据表明心悸是由心律失常导致的,只有炙甘草汤。这个客观证据是脉结代。历代医家对心悸的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研究颇多,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方面的学说,但却始终存在一个缺陷,就是缺少对同时伴有脉律不规则的心悸病症的研究。有人总结,传统治疗早搏的方剂有炙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交泰丸。而现代医家自拟的处方则不计其数。事实上在治疗脉律不规则的心律失常上,除了炙甘草汤外,其他方剂不是缺少理论依据就是缺少实践依据。炙甘草汤对一部分“脉结代、心动悸”患者...  相似文献   

3.
炙甘草汤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气血虚弱所致心动悸、脉结代的主方,其在临床方面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古今许多医家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笔者以近些年关于炙甘草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为主要参考,融入自身的一些见解对炙甘草汤的主要临床应用做一论述,以期望发挥古典经方更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炙甘草汤治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中,是治疗太阳病重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有效方剂。自2006年以来,本科用此方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满意。现将所收治42例作一小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177条(宋本)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8条复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小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随着现代心律失常研究的进展,脉结代已从抽象的中医概念演变成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在治疗上,西药因其局限性及不良反应,无法改善长期预后,其作用得到质疑,反而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结脉为中医脉象之一。《脉诀刊误》补充为:"脉缓来,时  相似文献   

6.
炙甘草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频发房早6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心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称之为“心痹”,早在《素问·痹论篇》就曾提到过“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足见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论述。据其脉结代,心动悸,先贤仲景创造了炙甘草汤,为治疗心律失常开辟了先河,笔者用于治疗本病的频发房早64例,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  相似文献   

7.
秦继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340-341
目的探讨"方氏七参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心悸可行性。方法观察"方氏七参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心悸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1%。结论 "方氏七参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心悸疗效明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三点金草与其易淆品鸡眼草的鉴别特征,建立有效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LMVP)和定量分析评价鉴别中药品种真伪方法的可靠性的方法(QAERM)。结果主要区别点:三点金草的小叶为不达缘环结羽状脉序(二级脉环结),高级脉明显,叶缘末级脉明显,牵拉断裂口呈不规则状;鸡眼草为达缘直行羽状脉序(二级脉平行向上斜展),高级脉不明显,叶缘末级脉不明显,牵拉断裂口呈"V"字形。同时以上述前3组区别点为指标,鉴别结果的准确度(Ac)=100%;重复性为符合率(ARO)=100%,一致性强度(Kappa)=1.0;以牵拉断裂口为指标,鉴别结果的Ac≥96.1%。结论建立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可准确鉴别三点金草及易淆品鸡眼草,操作简便、快速、价廉、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9.
《首都医药》2009,16(15):48-49
(接上期) 辨脉八纲与四部诊法。尊《黄帝内经》“谨查病机”之意,把二十七脉分属于八种不同的病机类型,即浮为表脉,沉、牢为里脉,迟、缓、结、紧为寒脉,数、动、疾、促为热脉,虚、微、弱、散、革、短、代为虚脉,实、长、滑为实脉,洪、濡为气脉,细、弦、涩、芤为血脉。表里是指病位,反映出病邪的深浅,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寒热是指病性,数者多主热,  相似文献   

10.
一、脉经的统一脉名和脉形:王叔和《脉经》分脉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即濡)、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其中革脉千金翼方作牢,革为传写之误。古医书脉名除与后世相同者外,内、难多见者有:“鼓、搏、喘,坚、横、急、躁、钩、踈、溢、毛、石、营、疾,覆、格”  相似文献   

11.
生脉方类注射剂是根据经典古方“生脉散”制成的中药注射剂,主要包括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等。生脉方类注射剂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在改善心脏功能、保护心肌细胞、调节血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从药理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两方面,综述了生脉方类注射剂在肺癌、肝癌、脑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鼻咽癌等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类注射剂抗肿瘤作用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前向血流”和“后向血流”学说的发病原理,应用降低门脉血流量的缩血管药垂体后叶素(VP)和降低门脉阻力的舒血管药硝酸甘油(NTG)、酚妥拉明(PL)等以降低门脉压、观察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论复脉汤与加减复脉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脉汤一名“炙甘草汤”,始见于仲景《伤寒效》太阳篇,是仲景书中仅有的几张育阴补血方剂之一。方用生地、阿胶、麦冬、麻仁以益阴生津,养血润燥;人参、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以开生血之源(《内经》谓心主血脉,而受气汁,变化而赤,实应中焦)桂枝、生姜鼓动阴气,以取生化之力,以是本方对一般气血虚弱、津血不足之证,特别是心与血脉间病,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黄杨宁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结果。方法:随机治疗32例临床出现心律失常的病人,观察治疗前后心律失常改善情况及中医“心悸”辩征分裂的有效率。结果:显示心律失常中,除心房颤动外,对冠心病房性、室性早搏具有良好疗效。结论:属于中医“心悸”脉结代类的心血瘀阻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病窦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窦综合征是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激动产生和或传导障碍引起心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综合症,以心悸胸闷,头晕乏力。脉迟结代,畏寒,昏厥为主症,属中医的“心悸”、“胸痹”、“迟脉症”、“厥证”范畴,其病因病机散见于诸篇。本文试就其病因病机进行归纳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RA(Rheumatoid arthritis,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其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学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RA 属中医“痹证”“历节病”范畴。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它是张仲景治疗风湿历节病的代表方剂,方剂组成为:“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麻黄、附子各二两,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生姜五两。”具祛风、散寒、除湿、温阳行痹和柔筋定痛等功效,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已有悠久历史,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十四味建中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8例临床分析福州市中医院任尔济黄宏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根据其临床表现常见于中医“胸痹”、“心悸”、“眩晕”、“厥脱”等病证中,其脉象迟缓结代。我们应用《局方》十四味建中汤对48例病窦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期前收缩又称早搏,属于祖国医学“结脉”“代脉”范畴。临床上神经衰弱及心脏器质性病变多见。尤在泾说:“脉结代者,邪气阻滞,而荣卫涩少也。”早搏是由于气血不足,留滞郁结的结果,与心肾肝脾等脏腑气血阴阳盛衰关系密切。治疗上则按辨证分别采用养阴益气,疏通气机。二年来治疗期前收缩30例,显效  相似文献   

19.
浅谈二陈汤     
二陈汤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用“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右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因方中“陈皮、半夏以陈久者良,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本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之证。  相似文献   

20.
<正> 大黄附子汤是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一个方剂。方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等三味组成。用于“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后人椐其义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噘逆,脉沉弦而紧。”笔者试用于寒实结滞的腹痛、胁痛、蛔厥等颇获良效,特介绍如下。方义分析及加减方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附子,使寒邪宜散;大黄苦寒,荡涤积结,协附子、细辛破结滞之寒邪;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通下止痛。若寒甚者,加川椒;胃脘满痛或拒按者,加枳实、厚朴,其效更佳。临床应用一、胃脘痛胃脘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