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特异性抗体检测在婴儿湿疹疾病诊疗中的作用,为诊断、预防和治疗婴儿湿疹提供更好的手段.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28例婴儿湿疹患儿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并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血清特异性IgG检测结果剔除相应食物,观察随访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4种食物中对鸡蛋的特异性比例最高209例(91.7%),其次为牛奶159例(69.7%),小麦88例(38.6%),大豆61例(26.8%),鳕鱼38例(16.7%),大米31例(13.6%)蟹25例(11.0%),虾3例(1.3%),蘑菇和西红柿各2例,分别占0.9%,牛肉、猪肉、玉米分别为1例,分别占0.4%.对特异性IgG阳性程度达++及以上患儿采取忌食过敏食物治疗3~6个月,并予回访.症状明显改善182例(79.82%),症状改善40例(17.54%),无效6例(2.63%).结论:检测血清食物特异性IgG,进而了解患儿食物不耐受情况,可为婴儿湿疹诊断、预防及调整饮食治疗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探讨慢性荨麻疹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为其病因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美国B IOMER ICA公司生产的食物不耐受体外检测试剂盒(ELISA方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4例患者中,食物特异性IgG总阳性率为63.5%(47/74)。IgG阳性率在10%以上的食物有六种,阳性率由高至低分别为鸡蛋(24.3%)、牛奶(24.3%),螃蟹(18.9%)、大豆(18.3%)、小麦(17.6%)、虾(13.5%)。IgG浓度分级结果表明,仅对1种食物不耐受者居多,占全部IgG阳性病例的46.8%(22/47);男、女患者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以及各种食物的IgG阳性率在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与食物不耐受密切相关,鸡蛋、牛奶、螃蟹、大豆、小麦、虾是本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不耐受最常见的主要致敏源,食物不耐受检测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病因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14种食物不耐受的检测现状及其与人体泌尿结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某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者49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采用x2检验比较食物不耐受不同程度分级及每一种食物不耐受阳、阴性组人体泌尿结石的情况,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泌尿结石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按IgG抗体阳性率高低排序,前三位分别为鸡蛋(32.45%)、螃蟹(27.96%)、牛奶(12.65%)。存在食物不耐受的检测者中,轻、中、重度食物不耐受分别占67.15%、24.09%、8.76%,中、重度不耐受多见于鸡蛋、牛奶,其次为螃蟹和鳕鱼。在控制收缩压、年龄、体重、红细胞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食物不耐受是泌尿结石的保护因素(OR=0.965,95%CI:0.943~0.987),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一反映关系,食物不耐受程度越重,结石阳性率越低(x2=7.191,P=0.007);牛奶、鸡蛋两种食物不耐受阳性组的泌尿结石阳性率均显著低于不耐受阴性组(X2=5.370,P=0.020;x2=6.696,P=0.010),其余12种食物不耐受阳性组与不耐受阴性组的泌尿结石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物不耐受情况较为普遍。食物不耐受并非加重人体泌尿结石的发病率,而是与泌尿结石呈负相关,这可能与人们因食物不耐受而限制食物的摄取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探讨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采用ELISA法半定量检测57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不耐受IgG抗体.结果显示,57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有43例食物不耐受IgG抗体呈阳性反应,以鸡蛋、牛奶、蟹的致敏性最高;14种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牛奶(40.4%)、小麦(3.5%)、牛肉(7....  相似文献   

5.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疾病,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进入体内的某些食物产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症状。由于食物不耐受的症状通常比较隐蔽,很难被发现。本研究对哮喘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哮喘患者中的不耐受情况很严重,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食物不耐受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发生率在逐年上升,但目前在许多方面尚存在争议.研究食物不耐受的概念界定、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见肾脏疾病及风湿性疾病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物不耐受特异性总IgG检测在过敏性哮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81例过敏性哮喘患者为患者组,10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总IgG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过敏性哮喘发病与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总IgG的阳性强度、种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在患者不同年龄阶段食物过敏原种类也有一定的差异.患者组和对照组两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总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8.79%和1.00%,三种及三种以上食物不耐受特异性总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74%和0.00%.患者组与对照组食物中度不耐受的阳性率分别为38.08%和3.00%,食物重度不耐受的阳性率分别为21.35%和2.00%.结论 根据食物特异性总IgG的检测结果剔除相应食物,观察随访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探讨慢性过敏患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抗体分布的临床特征及检测意义.用酶联免疫方法对北京地区1617例慢性过敏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并对其中100例检测阳性者进行IgE抗体检测,随后对检出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的539例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并随访3个月.1617例患者中1407例对1~6 种不等的食物特异性IgG升高,...  相似文献   

9.
绍兴地区普通人群14种食物不耐受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物不耐受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产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相应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1]。本文应用酶联免疫法,调查绍兴地区普通人群对14种食物不耐受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食物不耐受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数研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的抗原物质,针对这些抗原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特异性的IgG抗体并引起全身各系统出现异常的慢性病症状。本文旨在通过检测患者和正常体检者体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分析食物不耐受对炎症性肠病(IBD)的分期和受累部位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 IB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查体人群。活动期IBD患者显著高于缓解期IBD人群。克罗恩病(CD)患者食物不耐受种类显著高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 高度食物不耐受对IBD的分期及CD是否累及小肠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4项食物特异IgG检测对儿童食物不耐受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57例门诊患儿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1897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2.22%,其中仅一种抗体阳性的占17.84%,多种抗体阳性的占74.38%;14种食物特异性IgG检测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鸡蛋(78.61%)、牛奶(64.85%)、小麦(36.66%)、西红柿(33.74%)、大豆(18.04%)、大米(16.14%)、鳕鱼(12.11%)、玉米(8.22%)、蟹(4.81%)、鸡肉(3.60%)、虾(2.14%)、牛肉(2.09%)、猪肉(1.94%)、蘑菇(1.60%).阳性率较高的鸡蛋、牛奶、小麦、西红柿、大豆、大米在l~2岁患儿阳性率最高,然后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结论 儿童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可用于筛选儿童不耐受食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物因素与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的临床相关性及机制。方法对30例UC患者和30例对照进行血清学和组织细胞学检测,酶联免疫法分析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食物特异性IgE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免疫组化分析UC肠粘膜IgG免疫复合物水平、肥大细胞与巨噬细胞浸润。结果 UC组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阳性21例,阳性率为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3%, UC组血清中TNF-α、 IL-6水平也高于对照组。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E、 IL-4、 IL-5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UC组肠粘膜中IgG、 CD68、 tryptase免疫组化阳性程度高。结论食物特异性IgG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显著相关,其免疫复合物在肠粘膜的沉积、肥大细胞与巨噬细胞在肠粘膜的浸润与活化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Ab)水平,探讨检测食物过敏原特异IgG Ab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诊断与预防中的意义。采用ELISA检测86例荨麻疹、54例异位性皮炎患者和30名健康人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IgG Ab水平。结果表明,荨麻疹和异位性皮炎患者中一种或一种以上食物特异性IgG Ab阳性患者112例,阳性率为80.0%,对照组阳性4例,阳性率1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荨麻疹和异位性皮炎患者IgG Ab阳性率排前两位是牛奶和鸡蛋;儿童组牛奶、鸡蛋阳性率和阳性级数均高于成人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存在食物特异IgG Ab,提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食物不耐受有关,并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诊断以及预防食物过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进行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68例,随机分为预防治疗组(用药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10mg/(kg.min)的小剂量红霉素,连用7天。其他治疗措施两组相同。结果用药组28.57%(10/35)出现喂养不耐受,低于对照组的54.54%(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用药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33例对照组有5例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而用药组有2例出现,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05)。两组中各有2例发生NEC,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HFI)是一种罕见的、由于先天性醛缩酶B缺陷导致的果糖代谢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特征是摄取果糖、蔗糖或山梨醇后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若不及时终止此类食物,会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及生长发育障碍。本病诊断比较困难,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和饮食控制为主。本文就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临床生化特征、诊治方法及醛缩酶B损伤的分子学基础进行综述,为临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在过敏性鼻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67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77.51%,其中单阳性的占32.53%,多重阳性的占67.47%;食物不耐受的程度,以轻度不耐受最为多见(61.62%),中度和重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在研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RCT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1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RCT文献,文献质量评价A级1篇,B级3篇,C级14篇。共纳入1200例早产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红霉素预防组加权均数差值(WMD)=-4.18(95%CI:-6.29~-2.08),红霉素治疗组WMD=-4.69(95%CI:-6.38~-3.00),两组均可较早实现全肠内喂养;胎龄≤32周亚组WMD=-5.15(95%CI:-12.60—2.3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剔除低质量文献行敏感度分析,WMD=~5.48(95%CI:-11.66~0.69),红霉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红霉素预防组住院时间(WMD=-1.10,95%CI:-3.65~1.37)和NEC发生率(OR=1.01,95%CI:0.24~4.22)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13均体重增加(WMD=4.29,95%CI:-2.06~10.64)和NEC发生率(OR=0.68,95%CI:0.18—2.56)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WMD=-2.45,95%CI:-2.87~-2.04)、症状消失时间(WMD=-1.22,95%CI:-1.33--1.11)及住院时间(WMD=-9.70,95%CI:-11.92~-7.49)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喂养不耐受高危儿及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的证据尚不足;对于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今后研究应确定是否存在一个最佳剂量以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在改善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中红霉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关系。方法以150例患有轮状病毒肠炎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婴幼儿就诊时间为依据,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继续使用乳糖类食物,观察组婴幼儿接受去乳糖饮食治疗,对比两组婴幼儿的治疗效果。结果94例患儿发生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为62.67%。其中3~12个月的婴幼儿有63例(73.26%)出现乳糖不耐受,12~24个月的婴幼儿有31(48.44%)出现乳糖不耐受,两个年龄段患儿的乳糖不耐受几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72例患儿得到有效治疗,对照组有32例患儿得到有效治疗,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容易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在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过程中应给予去乳糖饮食,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